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rill (落花听雨), 信区: HeNan
标 题: ● 甲骨四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Sep 9 09:54:53 2005), 转信
http://www.anyang-window.com.cn/jiagu/jgst.htm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
,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
(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
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
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
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
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
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
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
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
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
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
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
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
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
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
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
,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
古文字者以启迪。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
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
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
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
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
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
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
Well you whispered to me
And I shiver inside
You undo me and move me
In ways undefined
And you're all I see
And you're all I need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org·[FROM: 166.111.165.*]
附图: 郭沫若.jpg (2016 Bytes) 链接: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790&id=50807&ap=2946
附图: 董作宾.jpg (10 KB) 链接: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790&id=50807&ap=4985
附图: 罗振玉.jpg (12 KB) 链接: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790&id=50807&ap=15664
附图: 王国维.jpg (2062 Bytes) 链接: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790&id=50807&ap=28443
全文连接: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790&id=50807
--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2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