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obuwang (萝卜王), 信区: HeNan
标  题: 中原文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pr  3 22:36:00 2005), 转信

作者:刘水龙 

   在先秦古籍《禹贡》中,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九州。即:冀、青、徐、兖、扬、荆、豫、梁、雍。其中的豫州即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豫州”的“豫”的来历,是由于远古的时候,中原的气候远比现在潮湿炎热,那时森林繁茂,有驼鸟、大象栖息出没。我们的祖先以狞猎为生,有时捕到大象后就牵回聚居地。“豫”正是人牵象的象形。从这个“豫”字可以看出,河南古代的自然环境和现今不同,更适宜古代人的居住。从古代九州的形势看,河南居天下之中,故又称“中州”、“中原”。 
   河南背依巍巍秦岭和太行山脉,面向辽阔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南通湖广,北达京津,位置重要,地控中枢,具有“中原通,全国畅;中原阻,全国困”的战略地位,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其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河南境内流过,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基石。 

(一)政治   
   由于中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自原始社会以来,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多聚居于此,在此生息繁衍。据说伏曦氏发明八卦、饲养家禽家畜;神农氏发明耒耜等农具,“始教天下种谷”,二人都以今淮阳为都。华夏始祖炎帝和黄帝,主要活动地域就是在中原一带。据《竹书纪年》记载,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即为今河南桐柏与湖北随县一带。传说他还遍尝百草,辨明各种药草的药性,最后因误食剧毒的断肠草而献出了生命。黄帝则“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一带)(皇甫谧《史记集解》),其活动区域主要在今河南境内。上古传说中的其他几位帝王,都活跃于中原大地上,如颛顼都帝丘(今濮阳)、舜生于姚墟(一说濮阳县南,一说荷泽县东北)、禹都阳城(今登封县告城),而帝喾之都,据《水经注》载“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可见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样地,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中心。近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中原裴李岗文化(在今河南新郑)揭开了新石器时代的序幕。仰韶文化是迄今发掘的最具典型性的中原文化,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代表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仰韶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其绚丽多姿的彩陶,彩陶是以金属铁、锰等矿物质与泥土配成彩料,在陶器上施以彩绘,然后经800—900℃高温烧成,其彩绘永不褪落。这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掌握了极高的制陶技术。在中原仰韶文化发现的彩陶中,有许多刻划符号,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个部位上,规律性很强。有些符号不但重复出现在很多个器物上,而且还出现在不同的遗址里。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郭沫若均认为它们是早期文字,并对其中若干做了释读。也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但都承认这些陶符,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已经比较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了,很可能与文字形成有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就诞生在中原大地上。史载大禹死后,其子启破坏了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相联系的禅让制,继承王位,开创了父子相袭的世袭制,建立夏朝,夏启也就成为最早的专制君王。一部分部落首领仍坚持“禅让制”的观念,启联合众多部落率兵讨伐。启获胜后,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正式宣布继位。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从此,王位世袭制正式确立,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为奴隶社会所替代。 
   ?笊棠┠辏醣┡拔薜溃檬乱帧K枧诶涌岱#时雀尚模熬藕睿粑鞑Р?(即周文王),至使众叛亲离。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进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会“八百诸侯”立盟东征。纣王调集大量军队,仓促在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应战。因商军多为奴隶和东夷战俘,交战一开始,便倒戈周师。周军长驱直入商都,纣王逃鹿台自焚而死。战役仅1日即告胜利。次日周在商王宫内,宣布“革殷受天明命”,统治达600余年之久的商王朝为周王朝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这里又成为众多诸侯国都城所在,如郑(都新郑)、宋(都商丘)、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蔡(都上蔡)、卫(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至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韩(都新郑)等。由于中原地区是一块居中心可扼四方的战略要地,得中原者便可得天下,事实也确乎如此。 
   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强盛,积极图谋向北发展。前606年庄王率兵到达周都洛邑,在周的王畿地区陈兵列队,耀武扬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往劝慰,庄王遂向王孙满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王孙满向楚庄王强调君主之德,实际上是使楚庄王重视自己在诸侯间的影响,不要只是炫耀兵力。楚庄王听王孙满回答之后,未敢轻举妄动,遂率兵而返。鼎为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被 
认为取代周朝之意,后世便将图谋成帝天之业称为“问鼎中原”,从中可见中原文化在国人长期形成的文化意识中的地位。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就是在前651年葵丘之盟(今河南兰考县东)上被推为霸主的。 
   战国时代,各路诸侯都想进占中原,争夺霸权,中原大地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率军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国派兵救韩,著名军事家、齐国军师孙膑向主帅田忌提出建议,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庞涓中计陷入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狭道,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刎而死。齐军乘胜尽破魏军,虏获魏太子申。齐国经马陵之战,取代魏而称雄。孙膑从此也名满天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原地区又成为主战场。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借汉帝名义来扩张自己的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四年(199)北方最强大的割据者袁绍率兵10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2万兵力的明显劣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与袁军对峙。袁绍骄傲轻敌,被曹操派兵突袭袁绍粮草驻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将乌巢粮草尽焚,官渡前线袁军军心大乱,全线溃败。袁绍及长子袁谭仅带800余骑渡黄河北逃。官渡一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著名的陈桥兵变也是发生在中原大地,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殿前都点检、洛阳人赵匡胤,谎称北汉和契丹联合南侵,率军御敌。大军北上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和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皇帝穿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新皇帝。然后立即率军回师开封,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河南地处中原,有史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兼以人民生活比较艰苦,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坚毅沉雄、刚直骡悍的民风,民间练武之风相沿成习,历久不衰。太极拳四大流派之首的陈氏太极拳,便产生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是一项意气运动,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与之相对应,少林武术则以骠劲勇疾著称天下。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初祖达摩据说便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隋末,少林寺十三武僧救驾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以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庙宇扩充,僧众最多时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成为中国北派武术之宗。明朝中期,部分少休武僧曾参加东南沿海的抗矮爱国斗争,以鲜血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直到今天,少林寺还是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二)思想 
众多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的思想,均肇始于中原大地。 
先秦的文化若以地域来划分,分为三派,即鲁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以屈原楚辞文化为代表,带有强烈的原始氏族宗教蛮荒色彩,是一种巫祝文化,其眼光多注视着"神界"。邹鲁文化以孔子的儒家文化为代表,儒家文化是西周文化的承传。孔子系统地整理了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和文化遗产,以"仁"为核心,以恢复周礼为目标,建立了以政教伦理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儒家注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注视的主要是"人界"。  中原文化是以老子的道家文化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着重于天道自然的探索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道家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其目光主要注视宇宙的整体性。道家的平衡和谐的理论,至今给当代人类有益的启示:它对当今出现的自然生态平衡问题-人的心理平衡问题-人际关系的平衡问题、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都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理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周口鹿邑人,老子曾长期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亲往雒邑(今洛阳)向他请教,现在洛阳东关大街还有一块清代立的“孔子入周问礼碑”。 道家的庄子和列子也是河南人。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道家第二创始人。他做过漆园吏,为人淡泊名利,楚王迎他做国相却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中生活自得其乐。所著《庄子》书,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其文汪洋恣肆,擅用寓言说明其哲学观点。《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寓言,说庄子梦见自己化身成为一只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自己梦见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成了自己。以此来说明现实存在的一切,甚至自己是否真实,都值得怀疑。其妻死,庄子“鼓盆而歌”,认为生与死并无什么区别。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视世间的一切为累赘,这一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极大,曾是历史上无数失意士大夫的精神寄托。《庄子》想象奇特而丰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很大。 列子名列御寇,是战国时郑人,其思想崇尚虚静、无为,与庄子思想相似。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宋国人(另说为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其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仁爱,主张视人如己,实行无差别的泛爱。他主张“非攻”,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曾从齐国步行十昼夜赶到楚国阻止其攻打宋国。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如申不害、商鞅、李斯、韩非等,也均是中原人氏。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为后世封建专制的大一统王朝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代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祸,民生凋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时称“黄老之术”。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才占了上风。但到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大变动又为再一次的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受压制的道家思想重又兴起,与外来的佛教思想结合,形成了玄学。所谓玄学,取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原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出现了一大批倡导玄学的名士。如南阳宛县(今南阳)人何晏、山阳(今焦作东)人王弼、洛阳人郭象都是名闻于当世的玄学代表人物。而“竹林七贤”则将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理论,付诸实践。 
“竹林七贤”之中,阮籍、阮咸、山涛、向秀都是河南人氏,因常至嵇康居住的河南山阳县(今河南修武)聚会畅饮而得名。“竹林七贤”均嗜酒如命,据《晋书》记载,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阮籍的母亲死了,他正和友人下围棋,友人要停局让他去处理丧事,他却坚持非下完一局不可。直至一局结束,又饮酒二斗,等到埋葬时,他又吃了一只清蒸小猪,又饮酒二斗;但两次都喝得吐血数升。阮咸与人饮酒,“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当时有一群猪也过来饮酒,阮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   其实,他们放浪形骸的举动,其对当时司马氏的政治高压不满,是一种对儒家礼教的反抗,是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返归自然、回到“婴儿”状态的“全神”论的践行,带有极强烈的哲学色彩,是对黑暗现实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 
宋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经学)发展到两宋时期的产物,是宋代学者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认识的学说。宋学是与汉学相对应的概念,汉学是训诂之学,宋学是义理之学。汉学严禀师承,笃守家法,不越雷池一步;宋学疑古惑经,不守传统,敢于创立新说。宋学诸门派虽然多以地域作为相互区分的标识,但多在河南进行斗争和交融,从而促进了河南学术文化的发展。 自宋仁宗庆历初年开始,"学统四起",至英宗、神宗时期,程颢-程颐创建的洛学、张载的关学、苏轼-苏辙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脱颖而出,呈鼎立之势,但二程的洛学最终成为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派。洛学的出现标志着新儒学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汉学向宋学转变的完成。以伦理学为核心的洛学----理学----程朱理学建立起来的"理本论",用"天理"统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使君臣、父子、夫妇的纲常理论得到了完美的论证,克服了前代儒家"君权神授"理论因他人藉"天命在我"而危及皇权的的局限性,因为对任何王朝来说,都不存在"天理可改"的问题,服从天理就必须服从皇权。虽然统治者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但一旦体验到它的妙用,就成为后世专制王朝常用的治世方针。 

(三)宗教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教,它最早在华流传,也是从河南大地开始的。据说东汉明帝刘庄一夜梦见一金人,身高六丈,头放白光,刘庄受惊而醒。第二天他召集群臣,问梦见的是什么神,通人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明帝非常高兴,于是就派蔡愔、秦景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经。蔡愔等人从洛阳出发,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大月氏国,得到了释迎牟尼图像和《四十二章经》,并邀请了当时在大?率洗痰挠《雀呱隳μ凇Ⅲ梅ɡ嫉街泄獭C鞯塾榔绞?(公元67年)返回京师洛阳。第二年,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三里御道南,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寺。因为第一批佛经为白马驮运而来,故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佛教正式在中原地区传播的开始。至今白马寺内还有元朝赵孟頫所撰《洛京白马寺祖庭记》,记述其由来。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中原成为北魏佛教的中心。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记载,仅洛阳城内就有寺庙1367座。北魏时代还开创了造像立碑的风尚。洛阳城南25公里龙门山(又名伊阙),就有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身、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从北魏太和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直到清末一千余年间凿造不断,聚集了佛教各宗派的造像。其中有最著名的唐代卢舍那大佛,面容安详庄严,是佛教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被认为代表了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玄奘是唐初高僧,他在游历及研读各派佛学理论过程中,他发现疑难问题甚多,佛经译本缺乏,遂决心西行佛教圣地——天竺求法解惑。他历时10余年,行程5万里。带回大量梵文佛经,授业弟子数千人,成为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也是河南人,原籍南阳舞乡(今泌阳西北)。他认为形和神不可分离,肉体死亡,精神也随之消灭,因果报应、涅槃、佛性都不可能成立。梁武帝曾派王公朝贵对范滇展开围攻,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梁武帝只得将范缜流放广州。 

(四)首都 
   中原大地是正统封建王朝的政治重心所在,故而在最知名的七大古都中,河南独占了三座----安阳、洛阳、开封。 
   安阳是中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天下第一古都,它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做官时不慎患了疟疾,事。据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做官时不慎患了疟疾,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回要服的中药,他意外地发现中药“龙骨”上有古代文字,字体古拙,于是开始重金搜购。龙骨一下子变成了古董,原先论斤称卖的药材,竟至计字论价,每字值二两银子。以后经刘鄂、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考证,确认甲骨上的是商代后期占卜所刻的文字记录。当时的古董商为垄断甲骨的来源,诡称出土于河南汤阴或朝歌等地,经罗振玉辗转调查,才知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为盘庚迁都所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考证,这个沉睡了三千年的都城,终于重见天日,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从此,中国的考古学、历史学有了新的起点。安阳是商代中后期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殷商文化发展全盛时期的产物。王宫区已发掘出宫殿遗址56座。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凸形、凹形等多种,规模宏大。殷墟出土有文字的甲骨已近16万片,发现的单字约5000个,目前可以释读约1700个。甲骨文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提前到商代,为研究殷商史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料。青铜器是殷商文明的象征,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甚多,最著名的是1939年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我国现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其形制雄伟,纹饰精美,为世罕见。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南岸伊洛河盆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宋代文人李格非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是历代王朝竞相建都之地。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都曾建都于此,被誉为“九朝名都”。洛阳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花城,洛阳牡丹天下闻名。传说武则天腊月游长安三苑,命百花开放,唯牡丹不违时令,拒绝开放,武后遂将上苑四千株牡丹贬谪洛阳。不料牡丹贬谪后,更加枝繁叶茂。现在每年4月的清明、谷雨期间,这里牡丹盛开,市民往往倾城出动赏花。 
开封位于豫东大平原上,历史上战国魏、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及金后期,均曾定都于此,故有“七朝都会”之称。不过真正使开封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在北宋。北宋定都开封,主要是开封漕运方便,便于南方的物资运至中央。北宋的开封街市纵横,经济繁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管喧空,几家夜宴”,由此可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五)教育 
   中原地区由于长期居于中国文化中心,教育事业发达。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创办太学,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中央大学。它从东汉兴建至北魏衰落,共经历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传授诸经,历代皇帝都曾多次亲临太学视察,奖励教学有成绩的博士。到本初元年(146),东汉太学达到鼎盛,太学有学生三万多人。洛阳成为天下学子向往的文化中心。 
   由于儒经历经秦始皇焚书及秦末战乱已基本不存,太学授课长期采用博士口授儒家经典的方法,常造成说法不一,教学混乱的局面。汉灵帝嘉平四年(175年),为了统一经典文字,避免讹传,遂令河南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学者、著名书法家蔡邕校正五经,即《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并刻在石碑上,作为太学的统一教材,立于太学门口。史称“熹平石经”。石经竖起后,每天抄摹者,“车乘千余辆,填塞街陌”。熹平石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家思想虽然并非诞生在中原,但由于历代中原统治者的提倡,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历史责任感就是儒家人格的核心。  东汉末年反宦官斗争的代表人物李膺与陈蕃,都是河南人氏。他们和洛阳太学生“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檄公卿,裁量执政”,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黑暗的宦官政治。时人称颂“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引起宦官集团忌恨,诬告他们诽谤朝政,遭到镇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唐代河阳(今孟县)人韩愈,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发扬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他认为儒学有一个道统,到孟子以后便被中断了,他继承了自孟子以后中断了的道统,将继续传播儒学的“道”的责任。他一生多次犯颜直谏,五次贬官。在元和十四年(819),他上《谏迎佛骨表》,力陈佛教败坏纲常伦理,激怒了佞佛的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但仍在诗作中表达其不悔的决心。 
   到宋代,洛阳程颢、程颐兄弟等人继承和发挥韩愈的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以后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二程在洛阳设坛讲学,弟子众多,被称作“洛学”。二程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道德学说,虽然有禁欲主义倾向,但它注重个人气节与人格尊严,强调社会责任感却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原大地涌现出不少豪杰英烈。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就是河南汤阴人。高宗南迁之后,中原陷入金兵统治下,挥师北上,连复失地,大败金军主力。绍兴五年(1135),岳家军在今河南郾城挥师北上,连复失地,大败金军主力。绍兴五年(1135),岳家军在今河南郾城击溃金太子兀术的精锐部队。当岳飞进兵到朱仙镇,准备攻打开封时,竟被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在临安竟被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史可法,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清军攻打扬州时,他率军固守城池。城池被清军攻破后,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  抗日英雄吉鸿昌也是河南(扶沟县)人,他因坚持抗日、反对内战,于1934年被蒋介石逮捕后秘密杀害。就义前赋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我头。”此外,民族英雄杨靖宇、彭雪枫也均是河南人的骄傲。 
但是,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淫,也给中原文化增加了封闭保守的负面效应,河南项城人袁世凯便是这样一个极端人物。1912年袁世凯借革命党人力量逼清帝退位,窃得最高权力,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竟逆历史潮流而动,复辟帝制,激起全国反对,做了83天皇帝便忧惧而死。 

(六)文学 
   中原文学的发达,有地理、历史的双重原因。地理上,中州居九州之中。历史上,夏商周都曾建都中原,先秦百家中道家的李耳、庄周,名家的惠施、墨家的墨翟、兵家的吴起、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吕不韦皆中原人。后世名家多不胜数。在语言上,"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陆游),亦极有利于文学发展。  中原大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心,诞生了无数精美的文学作品,囊括了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采自民间的歌谣,被公认为《诗经》中的菁华。这十五国风中,有八国都在今河南一带。其中郑国、卫国的民歌较多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篇什,感情真挚,为后世称为“郑卫之声”。 
汉末建安年间,是中原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期,涌现出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虽然并非都是中原人氏,但其主要活动中心在邺都(今河南安阳北)。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浸透着深沉的人生感慨,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中还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她是东汉名士蔡邕的女儿。她曾为胡人虏去,被曹操派人迎回,故其作品《悲愤诗》、《胡茄十八拍》,通过自己的悲惨遭遇反映社会动乱,读来极为感人。 
   两晋南北朝又是中原文学的一个高峰。代表晋赋最高成就的是左思的《三都赋》就是作者在洛阳花费十年才完成。全赋辞采华丽,征引宏博,轰动一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蟆薄T谑璐醋魃献龀鼍薮蠊毕椎牡笔茄粝?(今太康)诸谢。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是谢安侄女。少聪颖,才思敏捷,一次天降大雪,谢安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侄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令谢安十分赞赏,世称“咏絮才”。 
周口人谢灵运人称大谢,是南朝宋诗人。开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小谢是指谢灵运同族谢朓,他进一步发展了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对于宦途的复杂情怀和个人的生活感受,寓于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第一部神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东晋干宝也是河南人(新蔡)。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极大。 
   济阳考城(今兰考县)人江淹,是南朝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江淹擅长写赋,其《恨赋》、《别赋》为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别赋》中的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为后人传诵不绝。可惜晚年安于高官厚俸,不思进取,才力衰退,人谓“江郎才尽”。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时代,而当时的中原又是全国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关中也不及河南。洛阳是唐之东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都会之一,唐朝曾有六个皇帝移都于此。天下名郡之"六雄",中原有其三;“十望”中原有其七;其余各州多是上州,中州二,无下州。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和宪宗元和前后,是唐代文学繁荣的两个高峰。而在这两个高峰期间的文学大家中,今河南省籍的中原人占了一半还多,成为唐代文学在地域分布上的一大奇观。   
人们常说唐代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其中中原占二位(除了李白)。代表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顶点的诗圣杜甫,是巩县(今巩义)人,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皆为古今传诵的名篇。白居易生于中原的郑州新郑,十二岁时,避战祸举家东迁徐州符离。白居易在四十多年后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时,途中特地取道新郑,探视故居,曾写下《宿荣阳》一诗。后来母亲在三弟行简的伴护下由符离搬家到了洛阳,从此,洛阳便成为他的又一故乡。他对这里十分热爱,晚年,多次分司洛阳,最后退隐于此,直到逝世,葬于香山。 人们又称唐代杰出诗人有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其中中原有二李(除了李白)。“诗鬼”李贺是福昌(今洛阳市宜阳县)人,他以想象诡异、构思不拘常法的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是怀州河内(今焦作市沁阳县)人,他创作了多首无题诗,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意境缥缈,为晚唐诗歌的代表,对后来宋词婉约派创作很有影响。在盛唐的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五人中四人为中原人(了王氏)。岑参,是中州南阳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其传世名句。 山水田园诗的骨干成员中有杨咏、王湾。 汴州(今开封)人崔颢,曾登黄鹤楼题诗一首,被《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李白游黄鹤楼时,读到此诗,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其诗之精彩。洛阳人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充满昂扬乐观的激情,历来为人称道。    中原地区还是唐代文学运动的中心。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的韩愈,就是河阳(今焦作市孟县)人。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体文,主张“词必己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誉之为“文起八代之衰”。唐代文学史上另一场著名的文学运动----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元稹,是洛阳人,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新乐府运动的主旨即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其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齐名。元稹还著有传奇小说《莺莺传》,是唐传奇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 
    宋代中原词人中,后世最知名的是宋祁和贺铸。宋祁为雍丘(今杞县)人,其词作传世虽不多,但一首《玉楼春》便使他在文学史上留名。王国维《人间词话》曾盛赞其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贺铸是卫州[今汲县(卫辉)],其词作《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人称“贺梅子”。宋代其他著名词人中,如朱敦儒、陈与义、史达祖等,也是河南人。 
   南宋以后,中原地区不再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文学上虽不复汉魏唐宋的辉煌,但有很可观的成就。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元好问,就长期在河南为官。他编的《中州集》,保存了大量河南诗人的作品。 

(七)书画家 
   中原大地厚重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大批书画名家与精品。 
   河南上蔡人李斯是史载的第一位书法家。他将大篆删除繁冗,创造了“小篆”。他的书法刚如铁石,又不失飞动之姿,后世誉为“小篆之祖”。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东汉蔡邕的“熹平石经”,则是汉隶精品。东汉书法家刘德昇,颍川郡(今禹县)人,他创造了行书字体。刘德昇的学生,颍川长社(今长葛西)人钟繇是三国魏书法家,其作品《宣示表》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为“钟王”。洛阳龙门石窟中有二十种北魏造像记,被称作“龙门二十品”,其字体方峻雄强,颇多变化。有的沉着凝重,有的婉畅流动,各具姿态。是北魏时期书法代表作。明末清初河南孟津人王铎,其草书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在当时风行的柔媚董其昌书派之外,独树一帜。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推崇备至,以为“有明书法第一”。 
   中原画坛,也是名家辈出。被后世尊为“画圣”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是阳翟(今禹县)人。他以人物画著称于世,擅用线条来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世称“吴带当风”。史载他在长安兴善寺作壁画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宣和画谱》)到宋代,由于皇家大力提倡,在东京汴梁设置“翰林图画院”,对绘画艺术的繁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徽宗时,宫廷画院以古人诗句命题考试选拔人材。一次用“竹琐桥边卖酒家”为题,其他人都着力于酒家,唯有河阳三城(今焦作市孟县)人李唐不画酒家,仅绘桥头竹外挂一酒帘,赵佶以为深得“琐”字之意。其他著名的如郭忠恕、郭熙、李迪等,也都是河南人。宋代院画中成就最高的是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作品描绘 清明时节,北宋都城开封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是一幅现实主义的杰作。《清明上河图》对当时及后世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历代都有大量摹本或类似作品。 
   中原大地是汉代统治中心,南阳又是东汉“帝乡”,即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有大批达官贵人聚集此地,厚葬之风盛行,喜用画像石、画像砖装饰墓室、石棺,其题材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故事,给后代研究汉代社会思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画像石、画像砖采取浅浮雕的手法,古拙质朴、粗略豪放,艺术上成就也很高。 
   豫剧是河南地方的代表剧种,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按观众人数计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一大戏剧品种。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1938年以后,河南巩县人常香玉以豫西调为基础,并吸收京剧、秦腔、评剧等艺术之长,形成了新流派。《穆桂英挂帅》是其代表作。 

(八)科技 
科学技术方面,中原也占有其一席之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墨子就在其著作《墨经》中开创性地探讨了光学、力学、声学原理,已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可惜儒学一统天下后,这些科学思想未能延续,《墨经》一书湮没千年,直到晚清才受重视。 
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是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制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前者是水力驱动模拟天球周日视运动的天文仪器,后者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他的天文学专著《灵宪》一书,对天体演化和月食发生的基本道理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唐代的僧一行是中原另一位著名天文学家,他是魏州昌乐(今濮阳市南乐县)人。他于公元724年主持了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比西方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早了近一个世纪。他还编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 
东汉涅阳(今邓县)人张仲景,是中原历史上最知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他杰出贡献在于对伤寒的治疗研究,将临床经验和古代医学理论加以系统总结,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自晋迄今中外学者从事研究注释者多达六、七百家。他还将经络学说同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学说的基础。 
   朱载育(1536--1611年),是明代科学家、世界著名乐律学家。他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人物",第一个发现了平均律原理、第一个创造了弦准、第一个提出了"舞学"、第一个在数学上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的方法、第一个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换算方法、第一个在算盘上进行开方运算。在天文历法方面,精确地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判定出当时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他一生著述甚丰,有《琴谱》、《律历融通》、《律学新说》等已收入其名著《乐律全书》。另外还有《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误》、《律吕正论》、《嘉量算经》等。 


--
我不在家就在BBS上 
  我不在BBS上就在家 
    如果两个我都不在 
      那我就在家到BBS的路上。。。。。。。 
                  郑 州 十 大 历 史 名 人 :  
黄帝、许由、子产、列子、韩非子、陈胜、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诫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0.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2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