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Jason (关注三农问题,快来 RuralChina 版), 信区: HeNan
标  题: 追源溯流说豫剧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pr  5 11:19:24 2005), 转信

http://brave.unihz.com/c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

追源溯流说豫剧


作者:无    来源:大河报    添加日期:2002-12-2    查看次数:619  

  由本报主办的“伊川杜康杯”豫剧唱段创作大赛征词活动开始以来,得到了广大戏曲艺术爱好者的热烈响应,不但踊跃投稿,而且还积极献言献策,热爱豫剧之情、振兴豫剧之心令人感动!豫剧起源较早,影响遍及全国,然而喜爱豫剧者多,了解豫剧发展史等知识者却很少,因此本版特组织一些与豫剧有关的文章以飨读者。

A 源头之争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也有“高调”、“河南讴”、“靠山吼”等称谓。如果从目前发现的有关文字记载算起,豫剧在河南的流行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如今已发展成为在全国流布最广、表演团体最多的一个地方剧种。关于豫剧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观点: 

  有人认为豫剧起源于河南民间。河南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豫剧就是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中生长起来的。这一观点最早见于《清稗类钞·戏剧》“土梆戏”条说:“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认为豫剧是在其他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戏曲艺术成果而成长发展起来的。 

  有人认为所有梆子戏,都是由秦腔演变而来,豫剧也不例外,是“外来户”。王镇南认为:“梆子戏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戏,虽有多种,根源却只有一个,很清楚都是从秦腔衍变而来。”冯纪汉所言较有代表性:“豫剧源出于秦腔。明末清初之际,秦腔传入河南,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河南普遍流行的清戏、啰戏等古老剧种的精华,逐渐发展起来。到了乾隆初年,以开封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剧种。” 

  起源于“弦索”说。这里所说的“弦索”,是指流行在中原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得名于它的主奏乐器“弦索”(似琵琶但略小)。清代李调元在《剧话》中说:“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该说认为豫剧是由弦索直接演变而来,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 

  以上三种观点,是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此外还有其他来源之说。

B 官禁难禁 

  已发现最早记载梆子戏演唱活动的是乾隆十年编修的《杞县志》:“(百姓)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这些地方戏尽管受到官府的鄙视和“宪禁”,但因为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不能完全禁止其演唱活动,说明其兴起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可以说,在乾隆初年或更早,河南梆子(豫剧)就已经兴起了。 

  据一些豫剧老艺人传说,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明清时期就流行着“河南讴”(即河南梆子,此称谓直到清末民初还有)。在清乾隆年间有两个培养豫剧人才的地方:一个是在开封市南的朱仙镇,称之为“蒋门”;一个是在开封市北的清河集(今属封丘县),称之为“徐门”。至今河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来的戏班不用问,不是蒋门是徐门。” 

  豫剧在清代后期已成为河南的一个主要剧种,广受各地群众欢迎。就河南省而言,东至柘城,西到渑池,南至确山,北到安阳,都先后建立了豫剧班社,到处有演唱活动。随着流行区域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以地域而分的派别,也可以说是地域流派,即“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 

C 进入城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豫剧加快了兴盛发展的步伐,不仅在广大农村班社林立,演出频繁,而且越来越多的戏班进入城市,特别是省会开封成为豫剧荟萃之地。尽管当局常以演出剧目“有伤风化”或以戏园“有碍治安”为由,取缔或禁止演出,但发展势头却不可阻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同乐、永乐、国民等戏院,除同乐戏院有时演出京剧外,其他剧院都是常演出豫剧。 

  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巡回演出于豫东商丘及开封等地,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开封沦陷,很多豫剧演员流入西安,西安成为豫剧流汇的一个重要阵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封很快又成为豫剧荟萃之地。 

D 当代奇葩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豫剧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得到更快发展,队伍不断壮大,影响日益广泛,很快成为中国最有影响、表演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之一。 

  1956年12月18日,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隆重召开,这次空前规模的盛会共有1116名演职员参加。其中豫剧一个剧种演出剧目就有45个,几乎占了全部演出剧目的一半。其中常香玉的《大祭桩》,陈素真的《宇宙锋》、《洛阳桥》,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阎立品的《游龟山》,崔兰田的《三上轿》,桑振君的《白莲花》等为豫剧爱好者喜爱的剧目均获奖项。 

  1963年,诞生于“大跃进”中,后又几经修改的《朝阳沟》又一次被河南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面貌一新,充满了时代气息。《朝阳沟》立刻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文革”中,全国大力普及“样板戏”,豫剧艺术家们移植了《沙家浜》、《红灯记》等,其中许多唱段在群众中传唱非常广泛。 

  1985年,为进一步发展河南戏剧事业而设立的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举行,豫剧剧目在这次大赛上格外引人注目,《倒霉大叔的婚事》、《西湖公主》、《长剑歌》、《斩御史》等戏开始崭露头角。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豫剧创作再创佳绩,先后有《能人百不成》、《红果,红了》、《风流才子》、《王屋山下》、《儿大不由爹》等剧在全国引起轰动。 
  
 

--
我始终无法想通,这个世界竟然有这样一些决策者,他们会使用最为轻率的,愚蠢的,对自
己的统治毫无益处可言的方式,把那些花费相当长的时期,和相当多的代价培养的,已经对
社会现实、国家制度表示认同的青年精英的代表,轻易地就放置在自己的对立面上。战争不
会让我们失去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信心,贫穷不会,饥饿不会,甚至欺骗、蒙蔽和尚可容
忍的不公正都慢慢变得不会。但是,有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可以做到——赤裸裸地侵入我
们温和的生活,告诉我们从此以后连幻想和互相安慰的空间也不会留下。——inking@SMTH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3.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