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e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igerkiller (未完待续), 信区: Hebei
标  题: 河北传统艺术(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3 16:53:15 2005), 转信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
,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威(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
(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
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
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
。 河北梆子有适合广大人民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剧目。在它的500多个传统剧目里,有的
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
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
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它是最
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
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
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
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
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由于名演员辈出,他们的创造成果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
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采而
独步剧坛。

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带
颇为流行,是中国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据考,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
。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即刘小玉姐妹)皆为驰名
犁铧大鼓演员。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表现农家故事。
它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
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
海公案》、《西厢记》等。

  河北省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
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现今仍活跃于曲坛的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
小妹,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
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1958年,孙金枝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
幸福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
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
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
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
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早期有以生
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
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
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
发展。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丝弦戏

  丝弦,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
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杂剧作家。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
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康熙年间,丝弦戏在束鹿就已遍于闾
里,乾隆年间,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艺。丝弦戏流行地域东至河北省的献县、高阳、保
定,南至邢台、沙河、广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浑源、灵丘,西至和顺、昔阳、平定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
,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式变化系统,因此,她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丝弦唱腔以真
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
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
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
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此外,还有耍牙、耍碗、
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丝弦剧著名演员有驰名太行山麓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
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还有著名花脸朱永米,著名须生张永甲和王永春,著名青衣花
旦杜雷有等。

  解放前丝弦戏濒临绝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扶植下,传统剧目和音乐得到
了抢救、发展与革新,从而获得了新生。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
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
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于表现
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

  据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
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
,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
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
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
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
,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
系。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击鼓、板。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
字名组成,板头有头板、二板、三板等。其传统书目非常丰富,大书如《太原府》、《
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小段如《小姑贤》、《兰桥会》等。此外,近
年来还拥有不少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
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

  乐亭大鼓是河北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之一,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
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相当影响。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式和
刻板各种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水板等
十余个,即所谓"九腔十八调"。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
亢激昂,刚柔相裨,雅俗共赏。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从光绪
末年的陈活埋、齐真、商小安,到解放后的靳文然、韩香圃、戚文峰等,不断发展、创
新,曲板逐渐增至30多个。其演唱方式,以说唱并重著称,若刻划正面人物则端庄贤
淑,俨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狡诡谲,人人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
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颂扬英雄人物则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让人肃然
起敬。演唱的书目有中、长篇及小段儿。比较流行的主要传统书目有:《骂城》、《单
刀赴会》、《三国》、《拷红》、《杨家将》等。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书目,比如 《双
锁山》、《平原枪声》、《节振国》等。

刺 绣

    是应用和流传最广的民间美术品之一。以张家口、石家庄等地最为多见。常以手帕
、鞋垫、枕花等形式,多种针法来表现。

石木砖雕刻

    系河北民间雕刻艺术,在农家门楣、门蹲、脊屋、影壁及室内家具上比比皆是。曲
阳石雕,远溯汉代,其技艺,于宋元时即流传全国。至今,曲阳县南横山、阳坪一带尚
传有"古人八雕"之说,说明石雕业之发达。易水砚,产于易县,它多刻有龙戏珠、八仙
、竹兰、菊梅等传统题材。它始于唐代,有古诗赞"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最深
处,应多著石人。"赵州桥上的石雕群,誉满中外,其吸水兽、龙柱等,遵劲有力,雄健
豪放。木雕,多在石屋、窑洞及北部平原上的窗棂、桌柜上所见,透刻、浮雕纹样万千
,尤遍及太行山区。他们的风俗是"新样为吉",因此,各相争艳,各具匠心。

] 磁州陶瓷艺术

    它以刻划花、铁锈花、红绿彩、窑变黑釉为主要工艺,以图案和绘画的结合为主要
特色。它源于隋,盛于唐宁,以产磁得州名。明《格古要论》中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
德府磁州(今河北磁县)......"清《磁州志》中说:"磁器出彭城镇......只供肆店庄
农之用。"可见磁县彭城陶瓷,自古以民窑著称,并形成了中国北方的"磁州窑系"。其传
统技艺,正在得到继承和发展

竹板书

  竹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较广
的曲种之一。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
喜闻乐见。

  竹板书产生于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较久远。据老艺人马兰月、王来恩(艺
名"舍命王")等谈,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师爷就是唱竹板书的。七、八十年前,南皮县
老艺人张福堂等初去山东,后来又有尹福盛、王来恩等到相继而去,竹板书从此流入山
东。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恒、王福义、余来荣等到在京津辽沈等地演唱,狄来珍去山西
太原等地演唱,竹板书的活动区域逐年扩大。王来恩还到西安、扬州、香港等地演出过


  竹板书形式简单,表现力丰富,有头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赶月、垛
子板、花板、快板等到众多板头和俏腔,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竹板书经常
演出的节目多系中篇书,如《武松传》、《左连城告状》、《白绫扇》、《王定保借当
》等。只有少数人演长篇书。竹板书也有短篇小段,不过,一般只是用来等主道、候客
的"垫话"。近年来,竹板书在河北省的广大城乡,已十分普遍。


--

http://lqqm.net:8080/pic/M.1117697887.A/216251/200456124427927.jpg
毫米,毫米,我爱你!~~

采花大道43#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1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