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Long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pstar (泡泡@珍惜生活), 信区: HeiLongJiang
标  题: 『范文』洋乞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y 21 22:14:41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发信人: IDALY (moscow冬季马甲), 信区: NewBoard
标  题: 『范文』洋乞丐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Dec 16 17:34:05 2004)

洋乞丐

    洋乞丐也是早年哈尔滨城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景观。
    洋乞丐们行乞,常常是演奏乐器,像小提琴,手风琴,或者萨克斯。记得有一
个乞丐是吹小号的,他那凄厉的小号声在我孩提时代的心灵里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印象。有时候天下着小雨,中国大街上的乞丐少了,只有那个吹小号的乞丐仍在凄
厉地演奏着。我站在他面前,听着他的演奏。他哈下腰,用生硬的汉语说:“小孩,
喜欢小号吗?”我点点头。于是,他又吹了起来。他吹的那支曲子舒缓而又忧伤,
让人想到了大海、海鸥、轻柔的海风、海边的房子、海平线上的火轮船——我几乎
被这支有浓郁思乡色彩的曲子迷住了。这使我到了40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听到音
响里传出小号的演奏时,都以为是那位一脸络腮胡子、有一双顽皮的蓝眼睛的洋乞
丐演奏的。非常可惜,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甚至也不知道他属于哪个国籍。要知
道,正是他那飘荡在城市中的小号声,使得哈尔滨人对小号的演奏有一种特殊的感
情,甚至对各种乐器的演奏都有别一种体味。后来,这座城市出了不少西洋乐器的
演奏人才和声乐人才,像全国著名的音乐家李双江、金铁林等。
    因此,有人称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或“东方的维也纳”。
    在中国大街上行乞的洋乞丐面前,都放着一个铁罐头盒子或者他自己的破礼帽。
行人将施舍的钱就扔在那里。施舍者当中也有不少是中国人。尤其是在落叶纷纷的
秋雨季节,或者大雪横飞、北风啸叫的冬天,乞丐们所得到的施舍大多是来自富有
同情心的哈尔滨人。
    我记得有一个俄国老乞丐,战争使他的手指都不全了,但他却能灵活地演奏手
风琴,几根手指像小松鼠一样在琴盘上跳来跳去。我很熟悉他所演奏的每一首曲子,
像《瓦夏瓦夏,好瓦夏》,像《黑龙江的波浪》等等。他从不像中国乞丐那样,向
行人伸出一截枯干的手臂,说:“可怜可怜我吧……”他从来一声不吱,不管有没
有行人,有无施舍,就那么一个劲儿地拉,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像一个小伙子。
雪天也如此。他的身上落满了雪,可他仍然那样亢奋地拉着……。这个俄国乞丐的
样子像一个圣诞老人,有一双迷惘的灰眼睛。许许多多的老哈尔滨人都认识他,甚
至把他当成哈尔滨街头固定的一景,当成朋友了,见了面,也像洋人那样,摘一下
帽子向他致敬,说“得拉斯基(你好)。”许多俄国人回国的时候都不忘到他那儿
道个别。他一边疯狂地拉着,一边听对方泣不成声的告别辞,告别的男人或女人该
走了,便侧过身子去吻他脏污的脸颊,因为他还在拉着,你是无法同他拥抱或握手
的。
    因为有许多俄国流亡者在这座城市侨居过的缘故(而且欧式建筑的本身,也是
对灵魂的一种无形的渗透),这座城市的人,大都非常喜欢看前苏联电影(对苏联
的绘画、音乐、舞蹈也很痴迷)。这不仅因为前苏联电影体现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的艺术魅力,有着感人的艺术力量,重要的是,影片里表现的一切,像音乐,说话
的神态,走路的姿势,就餐的样子,都让哈尔滨人感到亲切,感到熟悉,让他们回
忆起那样一段别致的生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8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