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Long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so (霜叶), 信区: HeiLongJiang
标 题: 东北三大怪:养个孩子吊起来 zt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un 16 21:41:03 2005)
这是东北的第二“怪”,意思是说把婴儿放在悬挂的悠车里。如今年过50岁在东北出生
长大的人,大部分都有过被“吊起来”的儿时经历。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
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
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
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
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
部还要安“车弓子”。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
。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
装饰。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所用的车
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以经人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
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
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
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
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
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条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
,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另一说猫或条帚疙瘩都是整天呆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
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
孩子睡悠车时,一般不铺棉褥子,而是用内盛谷糠的布口袋垫在身下,俗称“糠口袋
”,据说其既利水又去火,婴儿睡着舒服又少生病。车内用的枕头也内装糠麸,而且装得
比较满,以求其“硬实”,因为这有特殊意义。满族孩子睡悠车时,肩臂和腿部都要用布
带子绑住,一是防止其翻身掉出,二是使其不“溜肩膀”,胳膊腿直,有利于长大后骑马
射箭。东北妇女们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
腿一类的毛病。由于被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意翻转,只能在悠车内仰卧,加之枕头很
硬实,时间长了“后脑勺”压得比较平,东北人以此为美,谓之“睡扁头”,而视“前奔
娄、后勺子”为脑型不正,是“关里人”不睡悠车的“不良后果”。民间曾有两则关于后
脑勺子的传闻。一是说辛亥革命时期排满最厉害时,在南方一些城市关隘,只要是操东北
口音,后脑勺子平的,就要被当作满清奸细杀头。另一说是20年代张大帅(张作霖)统治
北京时,东北人在那里特别“吃香“(受优待),而辨别是否东北人的方法之一,就是看
其后脑勺是否扁平,因而有“后脑勺子是护照”之说。由此可见悠车——扁头——东北人
之间的密切关系。
凭心而论,悠车育儿的好处确实不少。婴儿的母亲只是在孩子饿时才抱出来喂奶,可
以更多地腾出双手去做家务活。孩子躺在悠车里很安全,又可在缓缓的摇动中听着母亲的
催眠曲安然入睡。由于悠车车帮很高,孩子睡着后用薄布做成“车蒙子”搭在“车弓子”
上覆盖,使婴儿不致受风感冒,还能避免蚊虫叮咬。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后来“闯关
东”的汉族人也很快就接受了满族的这种育儿习俗,和他们一样“怪”地孩子吊在悠车里
,度过初涉人世的岁月。
PS: 我就是睡“悠车”长大的
但我可不是满族
--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
※ 修改:·iso 於 Jun 16 21:42:25 2005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3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3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