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Long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t (祥子), 信区: HeiLongJiang
标 题: 哈尔滨印象『五』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Jan 16 10:21:38 2007)
之五--命根子般的黑土地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一共有三块黑土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土地、乌克兰第涅河畔黑
土地和我们中国东北三江流域的的黑土地。它们是地球上坠着的三颗黑宝石,熠熠发光,
引人注目。在中国最黑暗的近代史时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走中国的大片领
土,也将上苍赠与中国人民的这颗黑宝石强行切割去了一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
也把魔爪伸向了黑土地,使这块黑宝石蒙尘。
如今,我们饱受蹂躏欺凌和切割的这块位于黑龙江、吉林的黑土地约1000万平方公
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已有700多万公顷成为共和国的良田。黑土厚度为30至
100厘米。黑土地是土壤之王,无论是营养成份、物理性状还是生物学性状都是植物生
长的最佳土壤。由于这块黑宝石的天然品质,加上一代农垦人的努力,使它成为中国最重
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今天,主要依靠秋粮的中国对这块黑土地的商品粮特别依赖,秋粮的
产量受霜降早晚的影响很大,以至于等到每年秋季的这个时刻,共和国主管农业的领导人
每天都要往气象局打电话,询问黑土地下霜了没有。
新中国对这块黑土地的开发工作始于抗战结束的1945年,1946年春天新中国的
开创者就开始在这块黑土地上耕耘。之后陆续有许多伤残军人来此继续战士的职责,解放
后多路拓荒者相继进入黑土地,先后有百万大军参加了开发北大荒的事业,他们风餐露宿
,披荆斩棘,将浩浩蛮荒开发为无尽良田,北大荒人的拓荒精神曾家喻户晓。
如今,我们从一望无尽的田野上已看不到这一激荡的历史画面,看不到百万农垦将士的
矫健身影,但他们值得我们永久记忆,永久怀念。他们的奉献与我们今天的生存质量有着
直接的联系,没有他们用青春生命、热血和热汗谱写的这一雄浑的大地乐章,今天我们的
生活将不会这么丰富多彩。
位于哈尔滨市区红旗大街175号有一个北大荒博物馆,当我走进这家博物馆的时候,
一股悲壮和豪迈情绪扑面而来。这是一个博物馆,但它更是一座丰碑,它使百万大军的灵
魂和意志在这里安身,在这里享受无尚光荣,英灵在这里被供奉、豪情在这里被歌唱、功
绩在这里被赞颂。有这家博物馆在,说明当代中国人还有记忆、有良心,有良知。当一个
为民族做出特殊贡献的伟大群体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的时候,说明这个民族的价值评
价系统出了天大的问题,他们将把桂冠戴到不该戴的人群头上,并由此形反向激励,这个
民族必将走向极度自私、极度短视,必将一步步迈进平庸时期。
在北大荒开发早期,只有四万农垦战士在这里奋战。1958年4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
了《关于发展农垦农场的意见》,一声号令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疆,在乘坐了几天几夜的
火车后,他们竟迈开双脚,徒步行军数百里到达各个垦区。郭沫若曾赋诗《向地球开战》
为将士们壮行,一位名为徐先国的少尉助理员还以《永不放下枪》的诗歌回应。诗句慷慨
激昂,饱含着对祖国的责任感,却也隐约着对军旅生涯的怀念。就这样,他们从江南水乡
、从中原腹地、从城市机关走来,走入林莽、走进草丛,走进一无所有的地方,住进马架
子,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冬日严寒吹袭,夏日蚊虫叮咬,不少人永远埋入了黑土中。
如果没有强烈的理想信念,百万农垦官兵根本不可能度过这漫长的峥嵘岁月。
特别值得人们记起的是曾有一支由当代“流人”组成的开荒队伍,数以千计的右派知识
分子也被发配到这里。他们的加入使北大荒的黑土地增加了一笔浓重的悲情色彩。
都过去了,艰苦的拓荒期过去了,一代人的青春也逝去去了;动荡期过去了,豪情激荡
的时期也过去了。却换来了今天大农业的壮丽画面。
无粮不稳,黑土地就是形成今天中国稳定局面极重要的一块基石,有了这块基石,我们
整个民族就从容不迫、从长计议,将目光投向更加遥远的目标。
在北大荒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阳光灿烂,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以及巨幅彩色
照片告诉人们今日北大仓的富庶和喜悦。
在一个销售柜台我买了一套名为《中国东北角》的丛书,书中记载了这段悲壮的拓荒史
。还买了四瓶名为“北大荒烧酒”的高度白酒,回到住处便拧开一瓶猛灌了一大口,带着
北大荒原野气息的纯正高粱酒热浪般地冲击着我的心胸,也让我对北大荒拓荒者的思念之
情更加强烈。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修緣道半修君。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37.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