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angweiwei (Gener.H.W), 信区: Hubei
标 题: 荆州传统文化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at Dec 17 11:37:15 2005)
南风
【南风】发端于荆州,是商周之际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诗歌体。系荆郢乡土之音
,又称"楚声"。原诗配有一定的乐曲。内容多是歌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爱情故事。诗中多
用虚字和衬字,如"兮"、"些"等。句式活泼,六、七言不等,三音步,可重复。其篇名有
《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下里》、《巴人》等。原诗大
部分已佚。古文献保存有《孺子歌》。
巫歌
【巫歌】三千多年前创造的一种民间祭祀诗歌体。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楚地。时"楚
人信巫鬼,重淫祀",祭祀时使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想象丰富,风格浪漫,抒情性强
,有的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闳阔,讲究起伏,篇名有《九歌
》、《九章》、《九怀》等。
楚宫百戏
【楚宫百戏】系楚国王宫游戏。盛于楚庄王时期。伶人各着不同服饰,装扮王公将相
,以歌舞唱和为主,兼有对白,剧目有《楚王有道》等。唐宋时仍演出兴盛,至元代而衰
。
楚辞
【楚辞】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吸取南风、巫歌等民间文学养分创造的新诗体,富有荆
楚特色,故名。结构新颖,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文词华美,内容丰富,感情奔放,
想象力强。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远游》、《卜居》等篇。抒发了诗
人炽热的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宋玉、唐勒、
景差等人也用这种体裁写下了许多诗篇。
楚调曲
【楚调曲】汉代乐府歌名,为《相和歌》的七个部类之一。在荆州及附近地区民间歌
谣的基础上形成。著名篇目有《白头吟》、《怨诗行》等。以描写男女爱情故事或抒发政
治情怀为题材,多为五言句。
西曲
【西曲】南北朝乐府诗歌《清商曲》的一部,是齐、梁时以荆州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
汉水西岸产生的民间诗歌,流行于荆、郢、樊、邓间。多写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
商贾的生活,反映了当时荆州经济繁荣的状况。风格直率、开朗、质朴、热情,形式主要
是五言四句。大多运用双关语,如以"莲"喻"怜",以"丝"喻"思"等。现存歌词有《江陵乐
》、《石城乐》、《杖浦》、《那呵滩》等142首。
荆河戏
【荆河戏】荆州地方传统剧种。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明代
永乐二年(1404),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万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
调《金钗》演出。晚清至民国年间,著名戏班有"三元班"、"泰寿班"。现今茶社、酒馆亦
常有当地"围鼓"班子为群众清唱。荆河戏有南路、北路、子母调(南北反)三大腔调,板式
有导板、三眼、原板、摇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当有生、旦、净、
末四种,乐队分文场、武场。常用曲牌约150支,堂曲150支。荆河戏表演重做功,讲究"内
外八块"。唱词及念白以荆州口语为基础,京白、苏白、川白夹杂其中。以武功戏见长,尤
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荆河戏是荆州及鄂西群众最
喜欢的剧种,民谣称"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哥"。荆河戏传统剧目极为丰富,保
留下来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以及《大回荆州》、《打黄盖》等500余本。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荆州地方传统剧种。昔称"花鼓子"。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
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流行于原
荆州所辖诸县,并常演出于邻近的孝感、鄂南、湘北等地。荆州花鼓戏早年由原荆州所属
的沔阳、天门一带民间艺人发起并组成班社,由闹年的"地花鼓"逐渐走向半职业、职业演
出。辛亥革命前后,戏班逐渐增多,每逢农闲或年节喜庆,三里一台,五里一班,而且较
多进入集镇市埠演出。民国初,陈新苟、沈四等艺人曾进汉口共和升平楼演出,出现了段
风?等第一代女艺人。20年代,崔松首创科班。花鼓戏很长时期在农村玩乡班,常被视为
"花鼓淫戏"而遭到查禁,加之战乱影响,洪水为患,有的艺人向丘陵山区流落,有的则携
家小流浪海外营生,有的还投身于爱国抗日和争取解放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大多数艺人
为求生存,与汉剧、楚剧合流,无一个正名的花鼓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先
后建立了花鼓剧团,音乐工作者吴群将"一唱众和,锣鼓帮腔"改为弦乐伴奏,整理了一批
传统剧目。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深入进行剧团、剧目、剧种相结合的思想、艺术建设,使
荆州花鼓戏逐步走向全国大舞台,十几年间,先后创作演出160余台剧目,有的进京演出,
有的搬上银幕,有的在全省会演中获创作奖、演出奖、公演百场奖、公演500场奖,戏剧理论界称荆
州花鼓戏是处于上升时期剧种的代表。
荆州民歌
【荆州民歌】承楚国民间音乐,独具一格,流传广泛。主要有田歌、号子、儿歌、灯
歌、宗教歌、风俗歌、小调、革命历史民歌八大类。尤以马山田歌《喇叭调》、《伙计调
》、《?调》、《呵?调》、《丁当调》五大调最有影响,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歌词短
小精悍,幽默诙谐,配以大锣、大钹、唢呐伴奏,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特别是风俗歌中
的座丧鼓,即哀悼亡者的挽歌,源于春秋,系一人击鼓主唱,众人附和。被专家誉为"古代
歌曲的活化石"。现已搜集整理民歌319首,其中田歌97首、小调83首、号子46首、风俗歌
39首、情歌18首、儿歌5首、革命历史歌曲81首。《江陵民歌》被武汉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传
到东欧。
松滋说鼓子
【松滋说鼓子】民间曲艺,又名说鼓。清同治年间开始在荆州松滋西斋、街河市、杨
林市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
后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唢呐曲
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音乐分两大类,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1949
年后,对松滋说鼓进行了搜集整理。1973年又进行了改革,韵白采用松滋县南部方言,说
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谱,除唢呐伴奏外,还增加了管弦乐器,深受群众欢迎
。由说鼓艺人沈兴亚改编并演唱的说鼓《老姨妈》,被湖北省电台录音播放;《"苕"老表
》参加湖北省百花书会演出,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荆州漆器
【荆州漆器】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荆州楚墓中出土的众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
奇特,雕琢精细,绘画极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风格。在地下埋藏2300多年仍色彩艳丽,
光泽夺目。荆州漆器世代相传,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元末生产的金漆盆、金漆桶即是现在
的胎花退光漆器的前身。明代生产的朱漆盒为全国著名的工艺品。晚清生产的成套神话题
材木雕漆器如"十殿阎君"、"八仙过海"、"大闹天宫"等,销往南洋群岛及美国、日本、印
度等国家,"金漆盘盆"曾参加1911年广州万国博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漆器
继承历代传统工艺,制作仿古漆器,使古老的传统髹漆工艺大放异彩。仿古漆器选用从古
墓中出土的古楠木为胎,采用退光漆(水磨漆)处理,制作工艺活泼精致,造型轻巧优美。
花色主要有彩绘、贴金、嵌花三大类。尤其是仿出土楚文物制作的虎座飞鸟、虎座鸟架鼓
、卧鹿、鸳鸯豆、耳杯、奁盒等漆器集装饰精美与耐用增值于一身。
荆州刺绣
【荆州刺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一带的刺绣水平即达到很高水平。誉为"丝绸宝
库"的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织物,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刺绣工艺品
。秦汉后,继承楚国刺绣的传统,针法发展为直针、铺针、辫针等种类,色线掺和镶嵌更
加成熟。唐代蚕桑业发达,出现规模较大的刺绣业,成为古代汉绣三大中心之一。明清时
,应朝仪、宗教、戏剧等方面需要,荆州与汉口并列为湖北省两个刺绣基地。近现代,仍
属汉绣中心地区。以绣局、绣货铺联络民间汉绣艺人进行加工,以大型堂彩最具特色,题
材有"一百单八将"、"郭子仪拜寿"、"群仙祝寿"等。中型绣品有轿帘、桌帏、椅垫、围鼓
担顶篷等,题材有"八仙过海"、"连升三级"、"麒麟送子"多种。小型绣品多为服饰,花型
有龙凤、鸳鸯、花卉等,色彩艳丽,神情生动。现代汉绣绣局集中在荆州古城内便河桥一
带。
聚珍园
【聚珍园】荆州老字号饮食店。位于荆州城闹市中心的荆中路。原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关汉海创办的满族风味餐馆,聘御膳萧代掌作,先设于公安门护国寺,后移址南门
大街,1960年迁于现址,建三层及二层营业楼各一栋,著名书法家王遐举、爱新觉罗·溥
杰、曹立庵曾为该楼题匾。现有营业面积800多平方米,园内设有小卖部、烧腊橱窗和面点
、快餐、点菜三个厅,可同时容纳400多人进餐。经营品种200多个,以散烩"八宝饭"、"酥
黄雀"、"鱼糕丸子"、"千张肉"、"皮条鳝鱼"等佳肴久享盛名,誉为"辽沈无双味,荆楚第
一园"。
八宝饭
【八宝饭】荆州"聚珍园"传统名菜。相传为清末慈禧太后御厨萧代所创制。萧代流落
荆州城,被"聚珍园"老板留用传授技艺,从此,八宝饭便成为聚珍园珍品而名播四方。八
宝饭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莲子、苡仁米、桂圆肉、蜜冬瓜条、蜜樱桃、桂花糖等。先
蒸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色泽光亮,油而不腻,甜而不厌,素有"浅盏小勺细
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美誉。
九黄饼
【九黄饼】荆州传统糕点,源于东汉年间重九登高赏菊的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记载,荆州民间有重阳节"食饵"(糕饼)的习俗。唐李白游荆州龙山(八岭山留下"九日龙
山饮,黄花笑逐臣"的著名诗句,糕饼自此名"九黄饼",寓"九月菊花黄"之意。经历代不断
改进配方和制作工艺,成为饮誉中外的名点。此饼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皮薄馅多。饼皮
掺配芝麻屑,馅心含有桃仁、玫瑰花、冬瓜条、香元李等果料蜜饯。全油重糖,黄面白边
,酥松香甜,回味悠长,是馈赠亲友和旅途佳品。
龙凤配
【龙凤配】荆州传统名菜。源于东汉末年。相传刘备和孙夫人成亲后返荆州,诸葛亮
为了给主公接风,命自己的厨师研制了此菜。此菜选用荆州特产大黄鳝与凤头鸡配制而成
。盘中大黄鳝被做成龙形,昂首垂须,鳞甲片片,呈飞腾状;鸡呈凤形,依于龙旁,引颈
展翅,似翩翩起舞,有如龙飞凤舞。刘备和孙夫人在接风筵席上对"龙凤配"赞口不绝,陪
座人更夸荆州是"龙凤之地,鱼米之乡",刘备夫妇很是得意。从此,"龙凤配"成为荆州城
里名菜,流传至今。
冬瓜鳖裙羹
【冬瓜鳖裙羹】荆州传统名菜。选用马蹄大小的雄鳖裙边和嫩冬瓜,再加鸡汤、调料
焖煮,清炖而成。据记载,宋仁宗见著名学者张景(公安人)问:"所食何物?"张景答曰:"
新粟米饮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便将此菜进献。此后冬瓜鳖裙羹名声大振,久传不衰
。冬瓜有消炎、利尿、清热的作用和滋补身体的功能,鳖则强身补肾。冬瓜鳖裙羹汤清汁
醇,味道鲜,营养丰富,是夏季筵席之珍品。
荆州鱼糕
【荆州鱼糕】荆州传统名菜。又名荆州花糕。源于战国。相传战国时楚都纪南城内有
一家专门烹制鲜鱼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购进许多鲜鱼,客人少,剩鱼多,眼看鱼肉将
腐,店主急中生智,做成鱼糕。食客尝后觉得鲜嫩可口,回味无穷,皆交口称赞。从此这
家酒店便以经营鱼糕闻名。此糕经后人不断改进,在用料和制作上,取肥大鲜鱼去刺、漂
洗,加以适量的猪板油或肥肉,剁成肉泥,再加蛋清、生粉及生姜等调料,拌匀后入笼蒸
熟,即可食用。若配上肉丸、猪肚、猪腰、木耳、黄花装碗更佳。鱼糕现为荆州一带筵席
上的头道菜,民谚谓之:无糕不成席。
荆州春卷
【荆州春卷】迎春应时的传统小食品。源于晋代人们在立春之日相互馈食的"春盘"。
唐、宋时食"春盘"之风更盛,杜甫曾在荆州留下"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苏轼也曾有"青
嵩黄韭试春盘"诗句。明、清以来,春盘便逐渐演变成"春卷"。春卷采用面粉摊成薄皮,用
腊肉、韭菜等作馅子,卷成筒状,长二寸许,放入油锅炸熟,色泽金黄,皮酥馅嫩,香气
诱人。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般五月初五为"小端阳"又称"头端阳
"、十五为"中端阳"、二十五为"大端阳"(亦称"末端阳")。境内县、市多数重"头端阳",但
沿内荆河一带的大部分农村重中端阳,并将此日名"大端阳"。届时,家家取菖蒲、艾蒿挂
于户门两侧以"避邪驱魔",以雄黄涂童脸,全家饮雄黄酒,借以除邪却毒。食品除肉鱼外
,必有粽子、盐蛋、包子、米酒和发糕。各乡均竞龙舟,动辄数十艘,场面壮观,观舟人
们喜将粽子、包子抛入江中,以凭吊屈原。此传统习俗现日益活跃,龙舟竞赛逐年兴盛。
资料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荆州
--
Gener.H.W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11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