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jcsh (没落的天堂), 信区: Hubei
标  题: [转载]十堰市简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17 09:47:01 2005), 转信

【地理状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跨东经109°29′至1
11°16′,北纬31°30′至33°16′,在中国"雄鸡"型版图中正处于"鸡心"部位,在历
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她东与湖北襄樊接壤,西与陕西安康
为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万州交界,北与陕西商洛和河南南阳相连,是鄂、豫、陕
、渝毗邻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是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全
市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
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
口346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1655
至1958小时,无霜期244-255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历史沿革】 

    十堰,古属郧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郧县青龙泉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一地区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兼有屈家岭文化,是我国远古三大文化的交
汇区。先秦时期域内有麋国、庸国、绞国,战国时属楚地。秦属汉中郡、南阳郡,汉沿
秦制,以后历代略有辖域变更。秦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十堰东部小部分属南阳郡
,西部大部分属汉中郡,汉沿秦制。明代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设郧阳府,十堰域
属湖北省,1948年十堰解放后属陕南行署,1950年3月17日回归湖北建制。1967年,第二
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在此兴建,划郧阳地区郧县的十堰、黄龙两个区和土门
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
省辖市,成为湖北省继武汉市、黄石市后第三个地级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与郧阳地
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实现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城市特点】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山水大市、汽车基地、旅游胜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
调水源头、天然的生态屏障是十堰五大鲜明特征。境内灵山秀水环抱、四季景色诱人,
武当文化、汉江文化、移民文化、汽车文化等古今交融,相互辉映。 

    十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
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
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
发现"之首。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
名十堰。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
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堰是山水大市和资源富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八分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山水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
煤、稀土、铁、锡、钒、大理石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水力资源丰富,
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m2,过境客水280亿m2,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
开发利用的有340kw;林特资源闻名遐迩,茶叶、食用菌产量丰富,质优品高,房县被誉
为全国"燕耳之乡";药材资源品类繁多,共出产药材2700余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
品种中十堰市约占235种,占总数的65%,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

    十堰是汽车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是国家明确重点支持
的三大汽车集团之一。全市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达200多家,汽车工业资产445亿元,
从业人员17万,以东风卡车为主的各类汽车年产能力达40万辆。东风汽车公司是世界三
大卡车厂家之一。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东风公司已与世
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继在武汉与法国雷诺公司合资
兴建了神龙汽车公司之后,又开始了与日产公司的合资合作,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战
略重组,大步迈入国际型汽车集团行列。在汽车工业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居全省第一。汽车产业的生产经营已辐射到全国25个省、市、
自治区的300多家企业。

    十堰是旅游胜地。是"长江三峡-神农架-古隆中-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古城西安"黄金
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4A级旅游区称号的道教
圣地武当山,有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有
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是举世文明的恐龙故乡。有温泉、瀑布、天池、峡谷、
溶洞,有原始森林,有现代汽车都市。十堰这个地方,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四季
无大风,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一块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水宝地。 

    十堰是调水源头。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用水问题,国家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十堰
是水源区,取水处是丹江口水库。随着调水工程上马,十堰将成为"世界水都,亚洲天地
"。

    十堰是生态屏障。由于秦岭、巴山两大山脉在十堰交汇,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
理分界线。可以抵御北方沙尘暴南下东移,阻止南方酸雨北上西进,因此,十堰是一个
生态调节器,是我国的生态心脏。


【城市现状】

    十堰建市三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一个贫穷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成果丰硕,进入90年代以来,曾名列全国小康水平第6位、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第22位
,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市环
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内陆山区惟一"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
省文明城市竞赛第一名等殊荣。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1.77亿元,年增长13.5%,居
全省第一;实现财政收入14.67亿元,年增长7.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050元(城区为
78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6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十堰汽车、水电、旅游
、生物医药、色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已具规模,经济结构日趋完善,科教文化不断繁荣
,城市功能逐步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堰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服务功能不断
完善。目前十堰城区已建成20多条街道,道路绿化率达到62%。文化、教育、卫生、体育
、科教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讯便捷,襄渝铁路横贯东西,每天有13对客车通
过,可直达北京、上海、武汉、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地。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
,四通八达。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长江)达海(上海)。老河口和襄樊两机场毗
邻我市,班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随着火车提速、(武)汉--十堰(
堰)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十堰空港的建设,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十堰有两座大型自
来水厂,有丹江口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十堰热电厂、东风汽车公司热电厂等众多大
中型电厂,全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


    通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市电视网拥有31万门的交换容量,城乡电话用户19.75万
户,移动电话用户8.53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2.3万户,数据通信用户6958户。乡镇基本
实现交换程控化和村村通电话目标。实现了邮政综合网、绿卡网、电子汇总网的全国联
网。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在规模和档次上名列全省及周边地区前列,在省内仅次于武
汉。医疗保险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科技住处网络均已投入使用。东接武汉至西安的
光缆已铺设完毕,开通了2.5GSDH传输系统,武汉-十堰-西安-兰州的2.5GSDH微波干线已
投产。

    有比较发达的电力工业。十堰是湖北省第二大水电基地。全市有大中型电站(厂)
3座,其中丹江口水利枢纽电站装机容量94万千瓦,黄龙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7万千瓦,马
上还要扩容到51万千瓦,东风热电厂装机容量15万千瓦;县(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4.2
万千瓦。装机容量总计174.2万千瓦,输变电设施比较完善。 

    城镇功能比较完善。全市城镇化水平达25.8%,城区控详规覆盖率达85%以上,供水
普及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4.33标台,气化率达100%,人均道路面积达1
5.3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40.5%,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十堰城区为
龙头的城镇体系。

    环境保护水平较高。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91.5%,工业废气处理率达84%,工业固
体废物处理处置率达90%。城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垃圾处理率达72.2%,建成
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形成了城在林中、林
在城中的独有特色。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中,连续8年居全省领先地位


    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市现有各类学校2683所,其中普通高校、成人高
校8所。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4329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88人。省级高新技术
企业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品79项。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
32.8亿元,增长23.4%;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份额分别达43.33%和40.91%。每个
县市区都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电影队。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019个,其
中三级甲等医院4个,"试管婴儿"、"基因搭桥"等医疗高新技术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全市
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和1座,城区和六县(市)都有体育馆和标准运动
场。


【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十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东引西联、项目兴市"为指针,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可持
续发展战略和大市场战略,推进观念、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依托东风公司,依托优
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做好水土文章,提升城市功能,实现"两通"突破。改善投资环
境,建立保障体系。经过五至十五年的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秀美
的现代化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多功能城市。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总的发展任务是:构建"Y"型立体交通、通信、信息网,使十堰
进一步充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大竞争。以重点项目的建设为支撑,推
进新型支柱产业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植和壮大"一主(汽车及汽车零
部件)四大(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商贸、交通、信
息、金融等第三产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为本世纪前10年
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城区基本走向富裕,农村整体接近小康,城市乡
村共同繁荣,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十堰市有着更辉煌的发展前景。十堰将以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
质的服务,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朋友来堰增进合作,谋求发展,携手共进,同创
辉煌。


--
终于明白最大的努力不是自己能不能做到,而是自己有没有努力的去做到!

                      Welcome to Hubei!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7.1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9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