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ith (老李), 信区: Hubei
标  题: 松滋历史文化古迹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Dec 14 23:55:07 2005)

松滋历史文化古迹

  松滋,地属古云梦,毗邻中国第六大古都——楚都郢,处于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的
结合部,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荆楚文化
,乃至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等,都能找到她的印证。同时,松滋在民主革命时期属湘鄂西
革命根据地,无数仁人志士英勇斗争、前仆后继,亦留下了众多与日月同辉的革命旧址和
纪念物。
  共和国首届《松滋县志》曾部分略志其要,将建馆后新发现,新变化择其要以记之。


  (一)古文化遗址

  官士丘遗址位于西斋火莲坪村8组,遗址为高出农田的台地,现存面积7000平方米,文
化层堆积厚1.5至2m。1990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采集的标本均为陶片,以夹砂褐陶居
多,有少量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蓝纹等,可辩认的器物有鼎、釜等。是一处略早于大
溪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西门河遗址位于老城镇西门河南岸。遗址部分被河堤叠压,现存面积12000平方米,文
化层堆积厚约1—1.5m,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2件,一为打制,一为磨制。还有素面无纹的
泥质红衣陶,褐陶陶片等。是松滋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施家坟遗址位于西斋镇花园州村4组一处高于周围农田的台地上。现存面积7200平方米
。1992年,松滋博物馆联合荆州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1994年10月正式发掘,发掘
出土的文物标本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磨制的石斧、石戚,陶器有鼎、罐、豆、杯等,
以夹砂褐陶为主,灰陶次之,亦有少量黑陶,纹饰有篮纹、绳纹、戳印纹,是一处内涵丰
富的屈家岭文化遗址。

  汪家咀遗址位于西斋镇汪家咀村1组,洛河流域梅溪河段南岸的台地上。1993年12月,
为配合襄石铁路复线工程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97年9月至11月,松滋博物馆联合荆州博
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文化遗址有房址3座,灰坑26个,灰沟6条,出土有石器
、陶器、铜器、动物骨骼等一批文物标本。文化面貌与郑州二里岗、湖南皂市下层的商代
遗址相同,为研究地域性商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发掘报告刊载于2002年第4期《江汉
考古》。

  博宇山遗址位于街河市苦竹寺西南lOOm高出周围农田的台地上,现存面积8000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0.6—1.2m,出土了一批褐陶,灰陶、黑陶、饰云雷纹、乳钉纹、弦纹、绳
纹、附加堆纹的鼎、鬲、碗、壶、盆、盂等文物,填补了江汉平原商代文化的一些空白,
为研究早期楚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虞氏古迹舜,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史称虞舜。其勤政为民,曾南巡至松滋,在危
河上设义渡,故称“虞氏渡”。南宋时建有“虞渡寺”,清代本地学人有诗云:虞帝曾南
巡,光华映此川。二妃随之往,环佩何娟娟。二妃即尧女蛾皇、女英。2002年7月,博物馆
在危河纸厂河段古迹处立此碑。

  古松滋渡位于松滋县城(老城)西门河。时长江从车阳河人松滋境,傍县界北缘东流
,至岩板窝人江陵。长江主航道在今百里洲南,从松滋口分一支流向北,谓“枝江”。松
滋渡是古时长江之滨松滋县城一重要水陆驿站,西接三峡,南连洞庭,李白、杜甫等诸多
诗人在此留下了诗作。

  (二)古墓葬

  快活岭墓群位于玛峪河林场快活岭。分布在长500m,宽lOOm的长形山岭上,面积5000
0平方米。地面封土无存,墓群北部暴露有许多砖室墓,南北向。1986年秋,当地一农人打
场时,碾垮一墓,博物馆闻讯即赶赴现场进行了清理。该墓由墓室、甬道组成,墓室长4.
5m,宽1.4m,深1.3m。现场抢救出铜镜、铜锥斗、陶罐、青瓷罐、碗、碟、盂、盘口壶、
玻璃碗等文物16件。墓砖长31cm,宽17cm,厚5cm,饰几何纹。这一建馆后首次正规抢救发
掘,为研究南北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雨坛包墓群位于王家桥镇中水桥村10组。分布在长200m,宽80m的山岗上,面积约160
00平方米。1990年文物补查时发现,墓群分两行排列于雨坛包顶上,共8座,南北向。封土
高1m,直径6m的2座,封土高2.5m,直径8m的3座;封土高5m,直径18m的1座;封土无存的
2座。地面见有许多几何纹残墓砖,具有典型的东晋、南北朝时代特征。1991年,县文化局
、博物馆与当地签订了保护责任书,落实了责任人,使之得到了有效保护。

  牯牛滩墓群位于八宝镇簸箕岗村李家咀、松滋西河河道内的牯牛滩上。由于河水常年
冲刷,封土无存,枯水期可见大量土坑战国墓、砖室竖井六朝墓、及明清墓葬。六朝竖井
式墓群呈“品”字形排列,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个别墓室中采集到青瓷鸡首壶、盘口壶
。胎青白色,灰绿釉。器物内外均上满釉,下部有蜡泪痕,通体细小开片。另外还发现有
陶罐、四系罐、几何纹饰墓砖。这一墓群在江南地区十分罕见,为研究是时墓葬习俗、人
文风情、以及松滋地理环境,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王其勤墓明兵部郎中王其勤(1535—1584),字时敏,号少月,明嘉靖癸丑年(1553)进
士,松滋老城人,初任江苏无锡知县,因抗倭,清丈田赋之功,擢南京户部主事,升兵部
郎中。致士家居,凡30年卒。墓位于老城镇东1km之王家山。墓前原有石碑1方,石马2匹,
呈南北向。1959年修建宝塔水库,其墓被全部叠压于堤下,墓前仅存石马1匹,通高1.95m
,长1.7m,宽0.4m,系石灰岩雕刻而成,呈灰白色。1985年,当地农民在地下挖出了另一
匹相对应的石马,现2石马俱藏于老城文物园。其勤任无锡知县期间,筑城防倭歼敌;履亩
丈量,核出富绅“无粮田”16万亩、实行均赋、减轻平民负担。去任后,人民思之甚,士
大夫多作歌张之,号日《锡山揽袂集》。

  彭承尧墓彭承尧字继勋,号则之,老城朱家埠人,生身膂力,善骑射,清乾隆庚辰年
(1760)以武进士及第,授蓝翎卫士。出为四川督标都司,乾隆三十六年,擢贵州前营游
击,四十三年升广西金州参将,未二年升台州副将,四十七年,赏换花翎,次年升江西南
赣总兵,调广东潮州总兵。五十六年平息廓尔喀进犯西藏,胜利班师回朝,朝庭诏图功臣
像于紫光阁,承尧名列第十六,御赐匾日:金川从征,编裨克黾,西江东粤,屡畀专阃,
陈清协剿,已届凯旋,防守后路,与有力焉。是年调广西提督,嘉庆二年赐双眼花翎,加
太子少保衔。据史料载:太子少保提督四川,广西军门彭承尧,在业家圈,距朱市里许,
同治庚午年(1870)毁于水。墓室保存完整,墓前华表残存一段,立于朱家埠村3组,水渠
北侧蠡田湖岸边,高1.2m,边宽0.22m,墓碑于1978年出土,阴刻碑文“嘉庆三年(1798)
十二月吉旦。紫光阁功臣  皇清诰授建威将军太子少保彭承尧之墓”。碑残高1.75m,宽1
.08m,厚0.26m。1986年老城文物园负责人经多方寻查,在朱市附近找到此墓碑,遂搬回园
内收藏保护。

  长江关州古墓群位于松滋、枝江、宜都三县(市)交界的长江关洲,为江水冲刷出的
古墓群。墓碑距沙洲地面3m深左右。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之墓葬,是研究长江历史变迁难
得的实物依据。

  龙谭河元代砖室合葬墓2000年3月,发现于陈店镇龙谭河村。为双砖室夫妻合葬墓。出
土有陶罐2件,铜镜2件,铜钱币数10枚。其中1件陶罐饰人物、龙凤、龟蛇图案,造型精美
,风格独特,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

  (三)革命遗址

  九岭岗农民起义纪念地位于洈水镇双狮、北闸、九岭村。主峰秀才淌,向南延伸18条
岗、九条岭,故名九岭岗。1928年初,中共松滋县委建立后,即在此建立党支部。未几,
县委机关由街河市迁往此地。5月,根据鄂西特委扩大会议精神,松、枝、宜三县党组织,
联合召开起义筹备会,决定于农历中秋同时举行起义,并成立起义总指挥部于九岭岗。不
久机密泄露,九岭岗人民提前暴动,惨遭镇压。但在松滋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
页。为弘扬先烈精神,鼓舞教育后人,1988年,县政府在九岭岗立碑以示纪念。

  金鸡山农民自卫队树旗大会遗址位于纸厂河金鸡山村。1928年建立党支部,参加九岭
岗农民暴动。1930年,中共松滋县委在金鸡寺举行工农自卫大队树旗大会,开展武装斗争
,并为革命培养大批干部,为红军输送战斗骨干,有30余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1998年,
市博物馆负责人参加市委组织的“农村百日工作团”驻进该村,时值“金鸡山党支部建立
70周年”,于是组织社会各界捐资修建“金鸡山革命纪念碑”。市委书记孙贤坤为纪念碑
题写了碑名。5月18日,社会各界3000余人参加落成典礼。70年前参与组建金鸡山党支部的
中共松滋第一届县委书记黄杰,特从北京致电祝贺。附电报如下;
  中共松滋市委:
  值此中共“金鸡山”党支部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谨以一个普通党员的名誉,以松滋
人民女儿的身份,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金鸡山”党支部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党支部,松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希望你们发扬
革命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快
松滋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使老区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黄杰
                                  一九九八年
五月十七日

  红军树位于街河市镇白果树村。此树实为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树杆高18m,中部直径
2.85m,树冠直径20m,树龄300余年。1928年至1933年,红四军军长、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
率部队转战松滋时,曾多次在此地召开会议宣传革命道理,并时常将战马拴于此树下。为
纪念红军的丰功伟绩,缅怀革命先烈,人们便亲切称之为“红军树”,1986年,县人民政
府在树下建纪念碑一座,由李文清将军题字。

  夹马槽饥民斗争遗址位于陈店镇夹马槽村。村中有一条窄路,两侧乃山,中间形成一
段沟槽,传说清初吴三桂领兵北进,战马夹于槽内,故得名。1930年,中共松滋县委在此
建立党支部。是年,松、枝(江)大旱,许多农民饿死或流落他乡。中共松、枝县委在此
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利用饥荒,开展年关饥民斗争,并根据上级要求,在松滋、枝江
、宜都、公安、江陵五县扩充一个团的兵员补充红二军团。1931年2月15日,在朝阳观集中
饥民513人,迅速编成饥民团,团长陈雅仁(县委书记),副团长杨升甫(县委委员),于
16日召开动员大会后,立即向湘鄂边进发。适遇大雪封山,行进缓慢,20日在向家河遭国
民党松滋保安大队二中队袭击。陈雅仁被捕,杨升甫牺牲。后县大队第三中队在夹马槽村
扬远用家抄出枪支、文件及松滋、枝江、宜都三县党组织印章3枚,致使此次斗争连遭失败
。参加斗争的党员和群众有”人惨遭杀害。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90年代初,当地政府
在遗址处修纪念碑一座,老城文物园征集李文清将军题字“革命烈土永垂不朽”,镌刻于
纪念碑正中。

  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3年5月,原国民党陆军第51师步兵151团在团长王昌奎
的率领下,在街河市牛长岭地带,与日军某部第19、13两纵队激战3昼夜,共歼敌500余人
,国军阵亡114人。当地民众眼含热泪掩埋了100多位将土,后连年高培坟堆,久之称为“
白骨塔”。街河市镇政府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缅怀英烈,教育后人,于1998年修
建了纪念墓,并在墓前修建一座“牛长岭抗日将士纪念碑”。
※ 修改:·smith 於 Dec 14 23:56:01 2005 修改本文·[FROM: 172.16.3.12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172.16.3.12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