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imu (极目), 信区: Hunan
标 题: 株洲简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20 00:20:54 2004), 转信
株洲简介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
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
)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
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
”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
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
、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
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1998年末总人口367.88万人,其中,非农
业人口90.21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3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
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6000多年前新石
器早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近代,
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
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都曾震撼中华大地。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
等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
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
,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
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
株洲管辖的醴陵市。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
、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
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
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株洲农村有劳动力148万人
,其中124万人可以从农业分离出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城市有职工40多万人,其中各类
科技人员近10万人,占湖南科技队伍总数的四分之一。旅游资源更是令人向往,株洲市重点
风景名胜区共有4处,其中国家级的有炎陵县炎帝陵1处,省级的有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
园、株洲县大京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森林公园。炎帝陵气势恢宏,桃源洞景色更是绮丽诱
人,富有原始风光气势。随着中华炎帝基金会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此寻根祭祖,
旅游观光,进而为投资开展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南靠广东,北依长江
,东眺上海、江浙,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之誉。京广
、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国家将要建设的
上瑞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
大的货运编组站。千吨级船舶顺湘江而行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黄花机场距市区不过60公里
,有高速公路相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株洲实现了由一个县属小镇向一座工业新城的跨越。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安市、企业富市、
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市策,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发扬“开拓奉献,创业争
先”的株洲精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条战线取得辉
煌成就。据统计,株洲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济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
。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49亿元。近几年来,株洲市获
得了“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绿化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测算,
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会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进入全国第二类城市之列。株洲
市在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株洲几乎没有工业。“一五”、“二五
”计划时期国家相继安排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13个重点项目在株洲兴建
。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
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
,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现在
,全市乡以上企业已达1800余个,其中大、中型企业62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17亿元,
比1949年增加约47万倍。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
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国
42个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综合实力主要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跃居到第26位。改革开放以
来,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株洲国有经济、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
例比重,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低的情况,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
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
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特别是自1994年被列为全国
首批“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实施“三改一
加强”、“抓大放小”和资本营运等措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有
资产的战略性改组工作均迈出重大步伐。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计建立股份制企
业1139家(其中注册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资本28亿元。其中株
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庆云股份 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银电力
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厂)的股票先后上市交易。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
产、承包、租赁、分块搞活等多种改制形式对资产进行重组,先后组建了南方摩托集团、国
光瓷业集团、湘大实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千金药业、火炬火花塞也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
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
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
、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一批中小
企业在改革中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逐渐走出困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
确保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兼并破产等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社保、财政、企业、社会
四个方面筹集资金,保证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采取政策
扶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服务队(站)和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就业门路等措施,下岗职
工再就业率达到48%。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自从实行市带县体制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
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1995年,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并
连续四年保持了过吨粮成果。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84.83
万吨,比1950年增加4.6倍;生猪饲养量增加18.54倍;水产品产量增加6.8倍;经济作物达
38.82千公顷。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接近1/3,养殖业
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产业占农业社会总产值的4/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全市现有乡镇企业13.8万家,从业人员65.8万人,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04亿
元。农林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株洲已于1993年消灭宜林荒山,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全
市森林覆盖率达53.94%,森林资源蓄积量达1318万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拥有各类水利工
程11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936座,山塘近10万处。农田灌溉
面积由1950年的126.66万亩增加到219.6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0万亩,旱涝保收率达
90%以上。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
增加到90万余千瓦,年农机集团承包面积超过40万亩。科技兴农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各
类农业技术人员1.2万余人,农业技术推广站132个,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1.3%。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伴随一、二产业的发展,株洲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8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
比已达到35.5%。个体私营商业、餐饮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个体商户平均每年净增1万户,已达到12.69万户,比1949年增加了
800倍。商业网点已由解放前的几百个发展到1998年的85600个,共有大小市场320个,连锁
店30多个,累计投资近40亿元,涌现出芦淞服装大市场、钟鼓岭农副产品市场、中南摩托车
大市场和攸县皇图岭集贸市场等成交额过亿元的现代化市场11个,以及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
司、株洲市烟草公司等达到大中型企业规模的商贸企业101家。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少环
节的流通新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保险事业快速向前发展。1998年,全市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已
达16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达1148.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
保险收入已由1980年恢复之际的182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9亿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株洲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相互促进、比翼齐飞,构成了株洲巨变
的精彩华章。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日供水能力已达125万吨,日煤气
供气量达6.52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达92.4%。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管道都随着城市的
扩大不断延伸。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城
市道路为重点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渍为重点的保安工程、以环卫、治污、绿化为重点的环
境优化工程以及以路灯、灯饰为点缀的亮丽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整
个城市显现出新的风采。城市通讯事业迅猛发展。1997年完成邮电业务量3.97亿元,比
1949年增加7928倍。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36万门,电话机装机总数23万部,每百人拥有电话
6部。全市电话拥有达到2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达到3.8万户,无线寻呼达到11.7万户。建成
了河西新城区。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
连续五年保持了30%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区内有各类企业7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8家
,截止1998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55.03亿元,财政收入47.41亿元
,出口创汇6509万美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50年代株洲市积极利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贷款86.86亿卢布
,创办了一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又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
管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素质和效益。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开放强市”战略,以企业的开
放带动株洲的开放,株洲市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998年,合同利用外资5097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553.6万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到位
7016万美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538万美元。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健康发展。德国西门子、
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强的著名企业落户株洲,建有现代化的合资
企业。目前正式投入营运的三资企业达114家,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上交税收1.78亿元。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比刚成立外贸办事处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种由
1963年的20多种增加到160多种,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外向度由1978年的
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个百分点。1984年,株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
合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科教文卫事业生机盎然。目前全市有专业科研所在地13个,综合技术服务机构42个,
民办科研机构48家。专业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163名增加到7.97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
称的有3.15万人,平均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740人。“八五”计划期间,全市共取
得各类科研成果463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62项,占14%;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
水平的335项,占72%;实用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
48.8%。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7.48亿元,利税5.55亿元,分别占全市
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20.1%和39.4%。1996、1997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
”先进城市。各级各类学校共2424所,教师3.57万人。形成了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成
人教育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有文化事业机构1269个,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1030个。医疗卫
生状况大为改观。全市现有卫生机构226个,其中医院193个。医院床位9455张,其中农村医
院床位4859张。广播电视事业发生巨大变化。1951年全市仅有一个收音站、一名收音员,一
台收音机,截止1997年底,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5%和90%,有线电视在全株洲
地区总户数达到25万户,入户率为28.69%。体育事业有长足进步,职工体育曾与青岛、沈阳
一起被誉为城市职工体育的三大缩影。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8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6239元,比1948年的90元增长
68.3倍。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02台、热水器60台、空调19台、影碟机12台、录放像机28台
、组合音响11台,照相机45台、钢琴、电脑各3台。1998年农村人均收入达2431元,是1978
年的24.3倍。1998年全市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7%,有7个县(市、区),109个乡镇通过省
、市小康验收。绝对贫困人口己下降到4.7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株洲市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为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和“分三步走”战略的总部署
,株洲市制定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地实行“
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改革开放开路,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策”,继续实
施“两地一中心”战略,进一步促进株洲由较为单一的工业性城市向以重工业基地、出口商
品生产基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中心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移和发展,把株洲建设成
为一个“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
实力进入全国城市50强行列。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下游东岸,北接长沙,南临衡岳,湘江绕城而过,上溯
衡广,下入洞庭、长江,自由舳舻相继,有"南北通衢"之称。三国时期,吴国在此建立建宁
郡,南宁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前,湘江常柘水,出现沙注和,又因此地盛产槠树,故称
槠洲,以槠和株同音,故改为株洲。
株洲市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位于市东南建设路西侧的奔龙公园,凉亭曲径,假山飞石
,歌榭舞池,水绕洞天,景色秀丽,风貌宜人。城北区的石峰公园,树木苍翠,石脉嶙峋,
公园西侧濒临湘江的石头峰,海拔167米,兀立江面。旅游者在从事经贸科技考察和交流与
合作之余,信步公园,登云峰而揽胜,于身于心,另有一番收获。
到株洲旅游,还有一个令众多旅游者特别是炎黄子孙向往的胜地--炎陵县炎帝陵和桃源
洞。炎陵县是一个不到20万人口的小县。它东邻井冈山,西接南岳衡山,北连长沙株洲,距
株洲市200多公里。炎帝陵座落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 水江畔一个叫塘田乡鹿原坡的地方。
鹿原坡又叫白鹿原,相传古时常有白鹿出没,故名。鹿原坡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0.85公
里,丘陵起伏,山环水绕,森林覆盖率95%以上。春季乔木葱郁,灌木丛生,野藤缠绕,苔
藓低伏。秋季则枫叶如血,与苍松翠竹红绿相映,形成森林群落特有的风貌,历代人们视此
为风水宝地。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
草身亡。炎帝逝世后,治丧者决定将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余里的河边,即今资兴市资水河
边温泉附近,因为那里是羿射九日落下一个太阳的地方,地下冒出来的水都是热的,而炎帝
属火,应葬于此。于是便用木排载着炎帝的灵柩,由36个力士拉绗,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
白鹿原时,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倾覆,炎帝灵柩镡时沉入岸边石缝,后人便在此
立碑代墓。
有关炎帝神农中有这样的记载:"炎帝神农氏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过湖南,味毒草
而殁,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也说:"宿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茶
陵古属长沙郡)。公元967年)建庙奉祀。宋代以后炎帝陵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在明、
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60多年间,历经了10余次大的修茸,规模不断扩大,现炎
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的,建筑仍按皇宫式样,
但规模比清道光十七(公元1837年)重修的有所改进和扩充。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第一
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廓为碑房,树历代告佘文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正
殿,重檐歇山顶;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之
寝。环绕炎帝陵殿,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朽建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
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佘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群。附近还有鹿原洞、霞桥、
天池(又名洗药池)、龙脑石等名胜,在天古木和环绕山水的陪衬下,整个陵殿显得气势宏
伟,庄严肃穆,古朴凝重。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关于对炎帝陵的奉祀,据有关史料
记载,自唐代就开始了,宋代建陵庙以后,官民朝等待,更是络绎不绝。明清两代,每逢国
家大事,如即位、立储、灾荒、战争等,都要派遣特使到炎帝陵告佘,举行大典。州府县官
每年春秋也要举行祭祀,宰牺攀香,行礼如仪。十分隆重。平时逢年过节,前往等待谒进香
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与炎帝陵紧紧相邻的桃源洞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各种
植物资源达2000余种,脊椎动物2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30
余种。风景区内,还有桃源洞瀑布、黑龙潭、石板滩、狮子岩、田心里、清溪涧等景点40多
处,是一个集科学考察与风景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佳境。
--
▁▁▁▁▁ ┌─╮ ╭ ◎
θ ▕ █ ██ ▏ ├─╭─╮╭─╮│ │ ╭╮╭╭─╮
▕▔▔ ▔ ╰ ╰─ ╰─ ╰╯╰┴╯╰╰╯╰─│
▕═╭╮══╭╮═ ╰─╯
▔╰╯▔▔╰╯▔ o o ○ 开着奔驰车,Feeling上班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2.3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6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