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5、加快农业产业化

  方向: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紧紧围绕粮油棉麻、肉
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5大产业链条,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等5大关键环节,力促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
增效益。
  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扶持隆平高科、正虹科技、亚华种业、唐人神等成长型企业,
建设100个过亿元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引导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
名品牌。生产基地,继续巩固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建设益阳、常德、永州、岳阳、邵阳
等国家级大型粮食基地,形成一批万亩连片标准粮田,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实施42
个基地县、1200万亩超级稻、2个育种基地、1个分子实验室等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围绕龙
头企业,建设12个高支纱棉花基地县、23个双低油菜基地县、18个柑桔基地县、16个优质
茶叶基地县、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16个淡
水水产品基地县,形成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围绕生态农业,建设200个万亩以上的绿
色食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
合作社和跨地域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加工、流通、金融一体化
的合作机制,形成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农业科技创新,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研制推广新型农机具和良种
良法。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业环境监测
和保护等5大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一
批以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年交易额50亿以上、辐射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农产
品专业批发市场。

────────────────────────────────────
专栏二:农业五大产业链建设方向

1、粮油棉麻产业链。粮食,主攻高、中档优质食用籼稻,推广双季杂交稻、超级稻优良
品种。油料,主攻“双低”杂交油料,进一步提高含油率,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棉花,
主攻纺高支纱专用品种和2200支以上的苎麻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实行“一地一品”区域
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2、肉奶水产产业链。提高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加大肉牛(羊)品种繁育和推
广力度,加速家禽品种改良,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良种奶牛及繁育技术引进、推广,扩大
良种群体规模,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奶制品质量。加快发展珍珠、虾蟹和出口加工名优鱼


3、果蔬茶产业链。水果,以开发鲜食甜橙、蜜柑、柚类和橘瓣罐头、橙汁为主,同时抓
好脐橙、冰糖柑、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开发。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天
然野菜和食用菌。茶叶,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

4、竹木林纸产业链。积极发展以松树、毛竹、杨树、桤木、杉树、桉树等速生丰产林为
主的商品林及花卉苗木,培育壮大人造板、木竹制浆造纸、木竹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
林食品、林药加工等6大林工产业。

5、烟草产业链。优化烟草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扩大优势企业生产
规模,做大做强长沙、常德烟厂。

────────────────────────────────────

 目标:“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稳定在28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达到50%。培育形成1000家示范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紧密型农村专业合作社。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方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
件。
  重点: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围绕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加快农
村公路、电网、饮用水源、排灌设施建设改造,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秸杆气化
、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加快发展农村通信,提
高农村宽带信息网络覆盖面和使用率。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施农村改厨改厕改水
工程,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整治村容村貌。启动 “千村”全面小康示范工程。
  目标:到2010年,新增通乡公路改造8000公里,所有县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新
增通村公路改造76000公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公路,70%通沥青(水泥)路。农村
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新增沼气用户150万户以上,解决5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
问题。



7、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方向: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
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
和寄宿补助。继续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
系建设,继续抓好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县中医医院(民族医院)建设,突出
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
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着力实施广播
电视“村村通”、“百县千乡宣传文化”、“百万农户上网”等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化服
务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农村特困户
救济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标:到2010年,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杂费全部免除,县、
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体系基本建立。80%的乡镇建成融科技、文化、教育
、广电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8、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方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逐步扭转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重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实施“百万培训工程”,重点建设10大劳务输出品牌、150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加大
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
实行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引导社会资金
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目标: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

────────────────────────────────────
专栏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粮食产业建设项目。在42个粮食主产县(场)建设标准粮田200万亩以上,年种
植优质稻800万亩,配套建设病虫害预警与防治、种子繁育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农机
装备推进等项目。

        现代农业新技术综合推进项目。建立农业新品种种苗选育机制,在水稻、油菜
、茶叶、果品等领域推广新品种,推进环保型有机复合肥料生产应用;建设茶叶、果品等
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服务体系。

             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8000公里县到乡镇公路,实施76000公里通村公
路通畅工程。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21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设计灌溉面积869万
亩;139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设计灌溉面积630万亩。

        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对47处泵站厂房、机电设备、进出水建筑物等进行改造,
设备装机53万千瓦。

        人饮工程。新建村镇供水工程7000处、改扩建村镇供水工程5000处,解决村镇
饮用水困难和安全饮水人口500万人。

        农村义务教育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800万m2,建设500
万m2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扩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范围。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维修、改造、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中
医院、妇幼保健院,总建筑面积220万m2。

        生态富民家园建设。全省户用沼气池发展到250万个,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牛
沼草等多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模式180万户。

        农业信息与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省、市、县、乡4级农业信息入户工程,建设农
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50个。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改扩建4个省部级中心,新建28
个市级农产品、畜禽水产品分中心,50个县级检测站,300个基层速测站。

        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新建市县两级动物防疫诊断与控制中心,建设市县乡(
镇)三级冷链体系,新建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监控网。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改造500个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所),建筑面积30万m2。

────────────────────────────────────



9、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方向:消除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重点: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化解乡村债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严格耕地保护,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继续做好农村减负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促进村风文明。
  目标:到2010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