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Hunan
标  题: |中华民族饮食风格大观| 湖南卷 第二章 湘西食风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22 02:23:04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olklore 讨论区 】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Folklore
标  题: |中华民族饮食风格大观| 湖南卷 第二章 湘西食风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22 02:22:24 2006), 站内


 

  
第二章湘西食风 

  湖南西部 40 多个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苗族、侗族、土家 族、瑶族等约 500 万人,生活在湘西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受相同的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制约,在饮食风俗上,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以大米为 主食,辅以玉米、红薯,都表现出嗜酒、嗜茶、嗜烟、嗜辣、嗜酸的习惯等 等。但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岁时习俗、民族性格等不尽一致,其饮食风 俗相应也就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里我们以族别进行介绍。

  第一节 苗族食风

  一、日常食俗

  湘西苗族大多是一日三餐,也有吃四餐的,早餐与响午餐(上午 11 点钟 要吃一次饭)以杂粮(玉米、红薯等)为主食,午餐和晚餐以大米为主食。 早餐和晌午餐苗族人叫做吃茶。苗族的日常饮食多为素食。在肉食方面,逢 年过节或宴会待客时,才以猪肉、牛肉、鸡、鸭等为珍品。平时的荤腥,间 或有鹅、鸽、鱼、虾、鳖、鳝、鸥、鸟等。苗族人杀猪宰羊常常是分别烹饪。 如头爪一碗、肝一碗、舌一碗、瘦肉一碗、肥肉一碗、猪肠灌米粉做成的灌 粑一碗。一一分别煮成,装成多碗,陈列桌上,肉同味异。烹调方法也比较 简单,先倾油于锅中,油烧熟用锅铲淋油于锅壁,再将切成厚块或方砣的肉 投进去,加食盐、辣椒调匀,水煮肉熟即成。在蔬菜方面,除家种蔬菜外, 还常食用野菜。如藏菜、胡葱、嫩笋、猪耳菜、糯米菜等。烹调方法也是放 入少许油盐后,用水煮沸即食。若遇淡季,无新鲜蔬菜时,每日便吃“家当 菜”。所谓家当菜是指青菜酸、辣子酸、萝卜酸、豆荚酸、嫩笋酸、蒜苗酸 等,不须再甲锅炒煮,可以生食。
  苗家喜爱茶油和川盐,喜爱烧酒(玉米酒)、米酒和糯米甜酒,喜爱油 麻糖、阴米糖、灌香糖,喜爱吸烟(多为自种旱烟,清末盛行种植和抽鸦片), 但极少有妇女吸烟。
  苗家喜欢饮生水。据说是因为嗜辣太甚,辣生火,生水能解体内火毒。
  湘西苗家喜爱吃一种叫辣椒骨的菜。此菜是用辣椒、骨头、生姜、酒、 食盐等做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
  它具有香气馥郁、味道鲜辣甜酥等特点,能增进食欲,驱寒解表,活络 生机。其制作方法是:用新鲜骨头(通常是家猪或野猪骨)50 公斤、干辣椒 2.5 公斤、生姜 3 公斤分别碾碎,然后搅拌在一起,加上食盐 3 公斤、米酒 2 公斤,再用石礁舂烂,装入缸内密封,置冷凉处半个月即成。苗族人用餐时 常常盛上大半碗辣骨,全家大小围桌而食;或者在节日煮各种菜时用辣椒骨 作配料调味;远方来客,煮一锅辣椒骨汤,盛上热乎乎一大碗,敬给客人, 或做汤喝,或泡饭用。
  苗族人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制做酸汤的方法是把青菜、萝卜叶、白菜、 豆角或其他蔬菜洗净烫熟,加上少许特制的酸水,放入瓦坛或瓦缸中,两三 天即成。吃的时候,加上一点盐花煮沸,掺入辣椒粉调味,便是一碗滋味浓 烈的菜汤了。苗族家家有酸汤,餐餐上桌,开胃助食,尤其在炎夏酷暑季节, 喝上几口酸汤顿觉清凉解渴,消暑提神。
  苗族还喜欢用酸坛来制做肉食。每年养得肥猪,宰杀后一般是不卖的, 除鲜吃和少量送亲友外,还有一小部分用来制做腊肉,大部分则腌制酸肉。 酸肉的制做方法是先将猪肉切成大块,置特制的酸缸中,一层猪肉夹一层生 盐,层层相压。放完猪肉后,密封两三天,待生盐溶化侵入肉中,再烧些糯 米饭,同甜酒糟、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混合,一起与腌肉层层铺放,缸口用芭 蕉叶封住,将坛倒立,坛口接触地面,并糊以熟黄泥。一般一个月后就可取 食,不必再烧熟来吃。也有腌得长达 20 多年的,在孩子出生时腌一坛酸肉, 一直留到孩子长大结婚才用来待客。启封后的酸肉,透明发亮,坚硬结实, 颜色金黄,吃起来清香爽口。除了酸肉外,苗家还常在糯谷、粳谷田里或水 塘里养鲤鱼。每年,鱼长肥时,提回来鲜吃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制做酸鱼, 以便随时食用。有时还腌制酸鸡、酸鸭等。据说苗族同胞常以家中腌坛的多 寡来衡量这户人家是否富足。

    二、岁时食俗
    
  新正拜年 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苗族过国家年,初二过地方年,初三过 家庭年,初四至正月十二日是儿女郎婿团拜的时间。做女婿的,要春粑粑, 买酒肉、糖点、面条为礼品,去拜岳家,称做拜年担子。
  春社 春节后第一个节气,苗族人各家采蒿菜,用水洗净,与腊肉炒合。 然后与糯米饭拌合蒸熟,香气扑鼻,味美可口,称为春社饭。
  端午 苗族过端午节比较隆重,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包粽粑或舂粑粑, 携往田间、山坡、旱地去祭五谷神。还要大办丰盛酒饭,请亲家女婿,于端 午节前一两天来过节欢饮。
  重阳节 苗家习惯于重阳节做糯米甜酒,有的人家做三四十公斤甚至百 余公斤。做好后密封于缸中,数月后启食,味道醇厚。

    三、信仰食俗
    
  祭雷神 每逢天旱不雨或身患病痛时,常祭雷神,杀牛或杀猪祭之。祭 完后用淡水煮熟后食用,忌放盐,相传雷神不喜欢盐。
  封斋 每年小暑节前的辰日起至小暑节后的已日止,为苗族的封斋日。 在此期内,忌食鱼、虾、鸡、鸭、鳖、蟹等物。据说如果误食了,必遭灾祸。 只有猪、牛、羊肉可以食用。
  吃牛 吃牛又称“椎牛”,是湘西苗族的最大祭典。一般历时四天三夜, 家族亲人、邻里朋友都请来参加。这期间要举行很多祭祀活动,高潮便是椎 牛。牛被椎死后,主家、刀师及帮忙的椎手们先割牛头,下牛腿,再割牛身, 切分肉块,除一部分用来敬神外,其余的都赠送亲友。其他心、肝、肠、胃、 肺等,锅燎煮熟分切肉片,陈列于地楼神座上,如法祭之。

    四、礼仪食俗
    
  湘西苗寨非常好客,每有客至,一定要请吃油茶。苗族女主人把苗寨盛 产的玉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和糯米花分别炒熟,用清亮 的茶油炸好,放在钵里备用。客人来家,就用自制的茶叶烧好一锅滚茶。泡 茶时,先在每只碗里放一点上述油作物品,把茶泡下去,再放一点盐、蒜、 胡椒粉。泡好的油茶,清香扑鼻,又辣又脆。吃油茶与一般饮食不同,客人 得连喝 4 碗,寓四季平安之意。客人吃完第一碗,主人便用此碗泡第二碗、 第三腕……如果客人多,主人就用一张托盘,一次端出十来碗,客人各自吃 完后,自己将碗放回托盘。主人第二次端出托盘时,还会将客人的原碗敬给 客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关心。

  第二节 侗族食风

  一、日常食俗

  湘西侗族同胞的日常饮食风俗与苗族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侗禾糯”为主 食。侗禾糯是一种不用开镰,要用手来摘取的糯谷品种,耐肥、耐寒、为生 稻瘟病。又因谷壳芒刺长,野猪和麻雀不敢吃,很适合山区栽种。侗禾糯做 成的饭软香可口,不散不粘,适合于抟成饭团携带出门。即使在家里吃饭, 侗族同胞也常用手传吃,所以,“吃传饭”也就成了侗族食风中的一大特色。
  侗族以水产为美味。饶鱼历来是侗族同胞喜爱的一种佳肴。每逢插秧以 后,便把一桶桶两指长的小鱼放入禾田,到秋节长成巴掌宽的红尾鲤鱼。这 时候,侗寨家家包着糯米饭,带上食盐、辣椒,上坡去摘“侗禾糯”。吃饭 时,就在田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再从田里提来一宠笼活鱼,剖洗去鳞后用折 来的树枝条穿到鱼嘴里,在火上烧烤。然后全家人围着火堆,打开竹蔑编织 的饭兜,手撕着烧鱼,蘸着盐花、辣椒粉,就着香喷喷的糯米粉,开怀大嚼。
  除鱼之外,湘西侗族还喜爱吃蚌壳肉与螺丝肉。吃螺丝时喜欢带壳吮食, 叫做“吃棱螺”,很要一点技术。不会吃的,常将肠杂吮入口中而遭人耻笑。 其他如鳅、鳝、蛇、鼠、蝌蚪、四脚蛇等,也是家常菜食。还有幼蝉、幼蝗、 土蜂蛹,用油炸食。
  侗族也嗜酸,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窜”的俗语。侗族菜看中,酸 味的菜要占半数以上,不仅有汉族熟悉的酸黄瓜、豆角、蒜苗之类,还有少 见的酸螺丝、酸小鱼、酸小虾、酸螃蟹之类。除“卤酸”外,还有“甜酸”。 是用甜酒糟腌制而成。有一种甜酒糟腌制的小虾,是侗族人最爱吃的。
  侗族人嗜酒,除烧酒、米酒外,用“侗禾糯”做出的甜酒是很有名的。 据说侗家的甜酒曾是贡品。侗家将甜酒汁再行精制,便成了“苦酒”,在甜 中添了一丝苦味。苦酒是侗族酒中的上品,制做较难,保存又不易,不是最 尊贵的客人,一般不拿出来招待。
  侗族有一种独特的菜叫做“斗”。这是一种主在水田里的绿得发蓝的细 嫩苔丝,鲜的可做酸菜,干的可炒辣椒吃。
  侗族还有些民间杂食:春天,青年男女上山“玩坡”,喜欢采折一种叫 “香树皮”的树枝,啃其皮,味凉略香,据说可以使牙齿坚固洁白。油茶树 上长的茶泡,甜中带酸,也是侗族爱吃的杂食之一。其他如刺莓、猕猴桃、 乌柿子、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粟、油胡桃、大王泡、松树嫩皮、 桑树嫩皮、臭草根等,也是他们的美味杂食。
  以栎木的果食做成的豆腐,可以煎煮、油炸,做成各色食品,风味独特, 是侗族喜爱的山乡野味。蕨根、葛根做成的粑粑或粉丝,不仅是荒年的主食, 平常也能用来做菜吃,食用菌也很多,松菌是常菜,而最美最鲜的鸡丝冻菌, 白嫩味鲜,有如炖鸡,是菌中的上品。山珍野味有麋鹿、梅花鹿、野鸡、野 猪、麂子。而以松果为食的野鸡和野猪,称为松香鸡和松香猪,是难得的佳 肴珍品。此外,芽山甲、囡囡鱼、石蛙、四脚蛇等,更是侗族饮食生活中难 得的珍品。

    二、岁时食俗
    
  姑婆年  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没有三十日那年则在二十八日) 为过小年,又称“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 嫁后,年边回家探亲团聚。这天侗族除用过年的食品外,还用几个粑粑夹着 酸肉、酸鱼敬奉祖先各代姑婆,用甜酒祭奠,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饮烧酒, 就饮甜酒,这说明了侗族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农历三十日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表示兴旺。全家 老少守岁,围坐火塘吃稀粥,每人一小碗,称“年更饭”,以期新的一年犁 田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年更饭一次要煮很多,不光是全家老少吃, 还要舀一钵喂狗——侗族传说谷种是狗带来的;要舀一钵喂猪——侗族人说 猪是“舍身为人”;要舀一钵喂牛——因为牛一年到头辛勤耕作。此外,还 要喂猫、喂鸡鸭……
  特别有趣的是还要给果树喂年更饭,用刀在果树上开一小口,放入年更 饭,以祈求来年多结果实。
  正月初一 侗族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的早餐都要吃鱼,预兆新的一 年喜庆有余(鱼),余(鱼)钱余(鱼)。    粮。食鱼必须由长辈先尝, 然后按辈份顺序吃,人人都要吃到,倘若哪个顽皮小孩子不吃鱼,全家人都 会为此不“按春” 立春这天,侗族有“接春”的习俗。因立春是农历一年 24 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这天,侗族家家都要挑春水,一般是妇女挑。 如果刚娶了新媳妇,就一定要由新媳妇挑。若新媳妇虽过门,但还未住夫家, 就要在立春前接回来。新媳妇接春,主要是挑春水,开甜酒坛和做油茶敬春。 敬春的甜酒和油茶要请左邻右舍同吃,以示和睦、欢乐。在吃甜酒、油茶时, 大家的话题都是谈春。接春这天,侗族人还要让牛饱餐一顿,有的还用甜酒、 鸡蛋来喂牛。
  立夏  侗族人每年立夏非吃粑粑不可。俗话说:“立夏不吃粑,老虎要 挟他妈。”立夏这天吃粑粑又称“封蛇窿”。据说这样做,出门上山做事, 可以免遭毒蛇咬。所以,侗族人春节时打的糍粑,往往要留到立夏才吃完。
  芦笙节 这是侗族生活中一个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 春节。芦笙节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定于中秋——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 甲寨举办时聘请乙、丙等寨的芦笙队参加比赛,乙寨做东时又回邀甲、丙等 寨的芦笙队参加比赛,如此往复,实际上侗族人年年都欢度芦笙节。每逢做 东主持芦笙节,除本寨青年男子做赛前准备外,寨中凡有未出嫁的姑娘,按 每人两三公斤糯米捐献,自己做成甜酒。到了芦笙节,姑娘们个个打扮得漂 漂亮亮,把香醇的甜酒装在木桶里,用侗族特有的鱼头扁担挑到芦笙堂上, 沿途或者就地找来些情亮的山泉,用甜酒醪糟搅拌均匀,然后一碗碗地捧给 客寨来参赛的客人。姑娘们一边送甜酒,一边兴高采烈地同客队的芦笙手谈 笑风生,邀他们到寨上做客,请他们到家中吃饭,夜里到歌堂对歌,行歌坐 月。

    三、信仰食俗
    
  侗族人崇拜龙,天边出现彩虹,侗族叫做“龙喝水”。这时候谁也不能 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彩虹。彩虹消失后要挑水,得先打一个草标丢入水中, 说:“标吃先,我吃后。”舀一瓢水倾倒在地上,然后才挑水回家。据说, 这样做,冒犯龙的责任就推给了草标;否则,轻者要得浮肿病,重者死亡。 侗族人平时进山,要到水井里取水喝,都要先打一个草标丢入井中,以免冒 犯龙。当然,这些迷信活动,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正在消失中。
  侗族人还崇拜鱼,侗族人认同族或认亲,先得问问对方知道不知道三鱼 共头,如果答得出,便认你是同族亲人,否则,认为你是哄骗。因为三鱼共 头是侗族先民留下来的图腾符号,雕刻在侗寨鼓楼的正柱(对准大门的两根 柱子)和鼓垫板上,谁也不敢毁坏,否则就是得罪祖先。侗族崇拜鱼还表现 在饮食方面,主要是每临大事都离不开鱼。除请客送礼办喜事外,办丧事也 用鱼。老人临终时,要用腌鱼送终,灵前必须供有大鲤鱼,以表示对亡者的 尊敬;为死亡者吊孝也要用活鲤鱼,寓意死者的灵魂骑鱼到祖先那里去了。
  侗族每年新谷收获时都要祭祖。第一碗新米饭和用新“侗禾糯”酿的甜 酒,要奉献在家龛之前,或者到深山里举行祭祖仪式。由寨子里最有威望的 男性老人将葫芦里用新米酿成的甜酒洒在寨中公认为最美的、未出嫁的女孩 子身上,象征侗族子孙繁衍、兴旺发达,祈求祖先庇佑。

    四、礼仪食俗
    
  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在湘西侗乡,来了客人,一定要招待“油 茶”。做油茶的方法与苗族有点不同。做法是将油茶放在锅内烧热,再将糯 米干饭放进锅内炸成爆米花,盛在每个碗内,再用烧滚的茶汤泡食。还要辅 以糯米粑粑、时鲜瓜菜、豆子芝麻、葱花姜丝等配料,甚至有的侗族人每餐 以前都要吃一顿油茶。油茶几乎是侗族人的第二主食。
  侗族还喜欢用酸鱼招待客人。本民族的客人到家,不管你菜肴多么丰盛, 如果缺了酸鱼,客人将不悦而去。酸鱼的做法也较简单,是用茶叶、糯米粉、 山椒、食盐等与鱼层层叠放坛中,密封坛口。腌制的时间越长,越被视为上 品。从前有的人家生小孩后每年都要腌制一坛酸鱼埋入地下,直到孩子长大 结婚时才取出待客。
  侗族很讲究礼尚往来,送礼一定要有“侗粑”。做侗粑很讲究,一定要 用“侗禾糯”打制。工艺复杂细致,做出来的侗粑可以拉扯数尺长而不断, 软韧清香,非常爽口。侗把有很多品种,如红色侗粑是用苏打汁打制的、黑 色侗粑是用杨侗叶取汁打制的。此外,还有带馅的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 酸甜俱备。
  侗族姑娘喜欢将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鱼鸟花草等千变万化的图案,再 用白糖浸成蜜饯。做成后,青皮白肉,每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令人爱不忍 吃。节日礼庆待客时,小巧的做泡茶用,大的则放在瓮盘中饷客。


  第三节土家族食风

  一、日常食俗

  湘西土家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接触较早,与汉族人杂居的现象甚于湘西的 苗族和侗族。所以土家族在日常主活方面比较接近汉族,以稻谷为主食。早 在清代土家族从汉族引进的稻谷品种就有 9 种之多。但由于土家族大都居住 在山区、水田不多,所以主食除稻谷之外,还必须辅以王米、红薯、小米等 杂粮,有的地方甚至以玉米为主食,其食用方法是将玉米碾成粉,倒入饶开 的水中,用竹棍搅拌成糊状,松软可口。有水田的地方,则将大米与玉米掺 和着吃,食用方法是先将大米煮至半熟,再将玉米粉掺进去焖熟,黄白相间, 称为“金包银”饭。土家人还喜欢食用一种叫“团馓”的食品,是用糯米加 工制成的,它不仅是土家人恭贺新喜、接待客人的常见礼品,而且还是土家 妇女生小孩时最喜欢吃的滋补食品。

    二、岁时食俗
    
  土家族虽然与汉族有些共同的节日,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
  春节 湘西的土家族是在农历除夕的前一天过春节。提前过年的习俗是 历代沿袭下来的。据说土家族的祖先过年时获悉敌人攻寨,无法在除夕那天 过年,只得提前一天,在自家有准备的情况下,将来犯之敌击败。为了纪念 那次的胜利,土家族一定要提前在除夕前一天晚上过年。吃的菜叫“合菜”, 是把猪肉与其他蔬菜混在一起一锅煮成的。吃年饭前还要故意把筷子掉在地 上,井由人执梭镖在大门之后窥视。这一切都是为了再现土家族祖先当时提 前过年时的紧张和戒备情况。
  四月八 土家族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这一天要给牛喂最 好的饲料,还以酒肉粑粑敬“牛王菩萨”。四月八这天若逢立夏,家家都要 上山扯竹笋下酒,名为“助力”,取竹笋节节拔高、坚韧有力之意;若这天 逢卯日,则是吃新节,要摘早熟的豆荚、瓜果,祭祀祖先和田神,祈兆丰年。
  端午节 土家族每逢端午要把女儿女婿接回家过节,叫“团节”,还用 粽子、酒菜敬五谷神,祈祷五谷丰登。沿河的土家族则竞渡龙舟,把粽子丢 到河里,纪念屈原。
  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土家族家家都要酿酒。少的煮二三十公斤大 米,多的煮六七十公斤。米煮熟后,摊在簸箕上稍晾,配以酒药拌匀,分装 在几个大瓦缸内,密封发酵,15 天后即可取出烤酒。烤多烤少,要视家中平 时需要量来定。一缸酒酿可分两三次烤完。只要密封牢固就不会坏,有的人 家还保留到春节烤用,味道更加香醇。

    三、信仰食俗及其他
    
  土家族在春节吃年饭时不能用菜汤泡饭吃,否则,据说来年下大雨时,会冲垮田土。
  土家人不准在灶上煮狗肉,而且还禁用狗等五爪类动物的肉和其他非宰 杀的家畜家禽肉来祭神。否则便是侮辱神灵。
  土家的未婚青年男女(包括儿童)忌吃猪蹄子叉叉,据说如果吃了就找 不到对象。
  小孩和未上学的儿童忌吃鸡爪子,怕以后写字写得象鸡爪子似的;忌吃 猪鼻子,说是吃了长大后肯定打鼻鼾;忌吃敬神的肉、菜、饭,说是吃了后 吃性不好;忌吃猪尾巴,认为吃了就会一生落后。
  土家族忌讳吃饭时端着饭碗站在别人背后吃,据说这是”‘吃背”,使 别人“背时”。

  第四节瑶族食风

  一、日常食俗

  湘西瑶族以稻谷、旱谷、玉米、荞麦和稗子等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过 去,瑶族被迫经常迁徙,受其他少数民族影响颇多,因此在日常饮食方面与 湘西苗族、侗族、土家族都有相似之处,如嗜辣、嗜酸、嗜腌胙、嗜油茶、 嗜烟酒等,其制作方法也相差不多。

    二、岁时食俗
    
  瑶族的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除与其他民族相同的外,下面再介 绍几种瑶族独特的岁时食俗。
  “干巴年” 湘西瑶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过“干巴年”。是日,男人 上山去打猎,女人在家杀鸡宰鸭,染制各色糯米饭,准备好丰盛的食物和糯 米酒。打猎所获的猎物,见者都有一份;下河捉到的鱼也是大家分享。傍晚, 男人们回到寨中,大家互相串门祝贺,畅饮美酒,饱餐糯米花饭和当天的猎 获物。
  鸟饭节  瑶族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家家都要吃“乌米饭”。传说在很 古的时候,瑶家母亲在高山峻岭开荒,姑娘木莲每天为母送饭。她用最好的 稻米煮饭给母亲吃。为了不使自己的饭和给母亲的饭弄错,就在煮自己的饭 时掺进一种乌饭草,饭就变成了紫黑色的了。瑶家后代为了纪念木莲,将每 年农历四月初八定名为“乌饭节”。这天,瑶山各家采来乌饭草、黄茅草, 嫩杉尖等草、叶,或 3 种,或 5 种,或 7 种,浸成乌汁做饭。这乌饭做好后 要让长辈先尝,然后一家大小同吃。据说,吃了乌饭,夏季不会生痧痱、疖 子及其他毒疮。他们还在“乌饭节”这天用糯米做粑粑,将粑粑捏成鸟、蛇、 鼠等动物形状,蒸熟后小孩子们最爱吃。据说这样做了,鸟、蛇、鼠等动物 就不敢咬啄田里的禾粮,可以预兆粮食丰收。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家家都要制做雄黄酒喝,据说喝了雄黄酒, 一年四季可以喝冷水,而且不会肚子痛。
  六月初六 瑶族人要“过半年”,瑶山家家都要杀鸡宰鸭,饮酒相庆。 传说是日还是瑶山土地公公的生日,家家在这天都要用洒肉敬奉土地公公。

    三、信仰食俗
    
  湘西瑶族远古祖先曾以狗为图腾,供奉狗王,名为“盘瓠”。所以,湘 西瑶族禁忌杀狗,也忌食狗肉。
  每年二月初一,是湘西瑶家的“赶鸟节”。这天,人们用糯米饭做成五 颜六色的鸟仔粑粑,插于野外供鸟食用。说是鸟仔吃了糯米粑粑就被粘住了 嘴,再也不能危害农作物了。瑶族的赶鸟集会有时竟达万人,声势十分浩大。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8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