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Hunan
标  题: |中华民族饮食风格大观| 湖南卷 第四章 湘北食风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22 02:23:11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olklore 讨论区 】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Folklore
标  题: |中华民族饮食风格大观| 湖南卷 第四章 湘北食风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22 02:22:58 2006), 站内


 

  
第四章湘北食风 

  湘北主要指湖南岳阳地区、常德地区、益阳地区等 10 多个县市。这些县 市大都位于侗庭湖滨以及资水、沉水、澧水侧畔,所居住的绝大部分是汉族。 但据史地学专家考证,明代之前在湘北,特别是常德、岳阳地区聚居生活的 大多是土家族人,他们的后代在与历代的外来移民不断融合中逐渐汉化,最 终发展到以汉族自居。因此,湘北的食俗既有土家族的特点,又有外来移民, 如江西人、四川人的特点。还有本地物产、地理环境等对饮食生活的影响所 形成的特点。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与湘中湘南饮食风俗的不同特点。

    一、日常食俗
    
  湘北人以稻米为主食。水田较少的山区,除稻米外还要吃些三米制品。 不喜欢吃小麦面粉。城市中的早餐通常以米粉(圆条状)、米糕、米浆汤圆 为主。特别是米粉,每天清晨沿街都有出售的。居民买回来后,用沸水烫热 即可食用,方便得很。湘北人称吃面食为“吃点心”,或叫“吃小东西”, 不算正餐。只有吃大米饭才算正式用餐。
  湘北人讲究烹调,但不象湘中南地区注重酱油的作用。平时做菜很少放 酱油,讲究原汁原味。比如有一种烹调鲜鱼的方法就很独特:把活鲤鱼或鲫 鱼剖开洗净,放入砂锅中用小火慢熬,直到鱼汤变成乳白色的浓汁时才放少 许盐,端上桌趁热吃,味鲜无比。其他水产如水鱼、乌鱼、鳝鱼等,烹调时 一般都用砂锅熬,很少清蒸或红烧,绝不用酱油,通常还放几片腊肉做配料, 实在没有腊肉也要用新鲜猪肉做配料,虽然也用干辣椒调味,但不能切碎, 吃时挤出去,据说这样就能保持原有的鲜味。
  湘北人爱吃鲜味,还有两种吃鱼的方法很能说明问题。一种是用炖钵炉 烹煮。做法是先用烧木炭的七星炉烧开一大钵水,再将洞庭湖特产的活才鱼 从背脊上开膛,除去内脏、鱼头、鱼骨。将鱼肉横断切成薄片,拌上适量盐、 葱、姜捣成的调味汁。食用时,将生鱼片在滚开的水中稍烫一下,蘸辣椒、 芝麻油吃,边吃边煮,真是“一滚当三鲜”。俗话说:“不愿皇宫招驸马, 只要炖钵炉侉、侉、侉”。另一种是用辣椒辟糊熬活鲫鱼。将大红鲜椒剁碎 后,拌上盐和米粉子,腌在坛内密封。吃时取出适量,冲入冷水,再将除去 内脏的鲜鲫鱼放进去,在火上熬成糊糊,至鲫鱼肉与骨分离时即成。其鲜味 赛过广东的鱼粥。
  湘北人喜食大酱。每年立夏之后,湘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制做大酱。 种类一般分麦酱、蚕豆酱、黄豆酱等。做法是先将原料洗净蒸熟,掺入蒸熟 的麦糊糊,放上盐,放到太阳底下晒,让它自然发酵(据说农历六月六前后 晒的酱最好)。然后拌入辣椒未、生姜末,装到隔水坛子里密封起来,以便 随时食用。这种大酱咸中带甜、甜中带辣,风味很独特。
  湘北人还喜食泡酸菜。每年农历腊月烧开一锅水(俗称“腊水”),加 入适量盐,倒在水封坛子里,然后将洗净晾干的萝卜片、长豆角、大红辣椒、 白菜帮子、刀豆等放到坛子里泡起来,密封两个星期便可食用。据说一坛酸 水可泡几年酸菜。
  湘北人还喜欢吃粉蒸肉。其烹制方法是将五花肉切成小块,拌入大米粉 和盐,装在大陶钵里,下半部分是南瓜和芋头做底子菜,上半部分是肉,然 后上笼蒸熟。这种粉蒸肉香而不腻,底子菜南瓜和芋头吃起来又鲜又甜。
  有些地方还兴吃“胙粑肉”,做法是把猪肉切成约 200 克重一块的肉, 拌上料子(主要成分是米粉子:将大米炒熟,使之粒粒熟透,黄而不焦,冷 却后磨成粉,然后拌上红曲粉、八角茴香粉和食盐)。料子必须拌匀。再将 沾满料子的猪肉放坛子里,用泥封起来,数月后就可食用。生吃略带酸味, 又香又辣。倘要熟吃,只要放笼中蒸一次就行了。

    二、岁时食俗
    
  春节团年饭 农历三十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叫做“团年饭”。 连妇女和小孩也要喝上一点儿酒,表示全家欢乐。团年饭非常丰富,鸡、鸭、 鱼、肉应有尽有。
  其中有一样油炸鲤鱼是不能吃的,要等到大年初一才吃,以示年年有余 (鱼)。除夕这天,全家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打烂东西。俗话说:“年三十 打煞(不吉利),正月初一打发(发财)”。
  接年饭 又叫接年客,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请亲戚及相好的邻 居朋友吃饭。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意思是初一 在公婆家吃饭,初二到岳父家吃饭,初三以后到亲戚朋友家吃饭。
  元宵节 正月十五家家都吃元宵,称做“送年”,这天一般都不请客。
  清明节 每年三月三,沿街都有叫卖“地菜子”的(即芥菜),各家都 用地菜子煮鸡蛋,每人吃几个,即是尝春。据说吃了地菜子煮鸡蛋,一年到 头都下犯头晕。
  端午节 是日要吃粽子、包子以纪念屈原。粽子有各种各样,如肉粽、 火腿粽、豆沙粽、成粽等;包子有肉馅、糖馅、茯油馅(将干笋尖切碎与肥 肉、糖拌匀做的馅)三种。端午节这天的饭菜很丰盛,其中咸鸭蛋韭菜炒鳝 鱼、大蒜籽炖肉是必备菜。在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制做雄黄酒。据说喝了雄 黄酒能解毒,夏季不生疮疖。
  中秋节 乡村中的中秋节要比城市热闹一些,因为正是“双抢”过后的 农闲,一般人家都要用新糯米做糍粑、做汤圆、熬酒。要吃月饼,吃肉汤炖 芋头。据说八月十五是芋头的生日。是日,家家都要做坛子菜,有的把大红 辣椒剁碎,拌上盐腌在坛子里,还有的用大米干粉拌上剁碎的辣椒加上盐, 腌在坛子里,到春节时吃。
  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是日,家家都吃腊鱼、腊肉。乡 村中还要送灶神,做几样荤菜供在灶头。

    三、信仰食俗
    
  在湘北农村,谁家小孩若生了病,便在吃饭时盛一碗饭,放一双筷,留 出一个席位给已经故去的长辈,筷子头搭在菜碗上,筷子尾搭在饭碗上,俗 称“教饭”。人们相信小孩生病是因为故去的长辈在阴间没有保护好晚辈。 此外,每逢过年过节,一般的人家都要“教饭”,以纪念去世的长辈。

    四、礼仪食俗
    
  湘北地区居民家来了客人首先要敬“苦茶”。湘北盛产茶叶。尤其在山 区,人们大都饮苦茶。抓一大把茶叶放在茶缸子里,冲入开水后放到火边去 煨,熬出的茶又苦又浓,人们认为喝苦茶夏天能清火,冬天能提神。
  汉寿、桃源一带还有招待客人喝“擂茶”的习惯,但制法与湘中、湘南 不一样。制擂茶的原料是生姜、生米、生茶叶,所以又叫“三生汤”。做擂 茶时,先把这 3 种原料(米须事先用水泡胀)放在擂钵中,用木棒擂制成浆, 称为“擂茶脚子”。这木棒一定要用山植木,这样在捣完擂茶后可留下一股 淡淡的香味,也可使“脚子”长时间不腐。喝擂茶时有许多讲究。客人入席 后,才在每人面前放一只小碗,碗中放一小团“脚子”,再用煨壶冲下一碗 滚开水。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漩 涡的水中自然冲匀,然后趁热喝下。最好是开水刚刚冲下,热气来不及散开 时,撮起嘴“啰啰”地喝上一口,这时顿觉心胸开朗,肝脾舒适,喉头间有 一股消散不尽的香气,然后再细品细咽,辣辣的、涩涩的、咸咸的,渐渐尝 出其中的滋味。请客人喝擂茶时,桌子上还要有“摆食”。一般摆上三大食 品:一大钵先炒熟再煮烂的蚕豆,一脸盆糯米花(俗称阴米泡儿),一海碗 泡制的酸菜。
  湘北各地的婚姻食俗与湘中、湘南的大致相仿,最明显的区别只有一点, 即湘北农村举行婚礼时,主家要请 10 位未婚的小伙子和 10 位未婚姑娘,各 开一桌酒席,叫做“陪十兄弟”和“陪十姊妹”。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