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eman (仙人掌),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茶聊彭林(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Oct 23 20:58:10 1998), 转信

咱们的讨论涉及到了彭德怀的个性与人品。我想就这一点
谈谈我的看法。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的作为,今天的各种评论不管从哪个角
度出发,对他的品格都是肯定的。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
众所周知,彭德怀个性倔强、孤傲。这一性情一方面表现
为他在战争中的勇敢、无畏,以及后来的刚正和坚忍;而
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则是骄横跋扈与心胸狭窄,目中无人和
瑕疵必报。使用这样的贬义词形容彭德怀这位悲剧英雄颇 
为不敬,但为了分析他这位历史人物的种种行为因果,对
于这一点我们也无法回避。一个普通人具有这种个性并没
有多大麻烦,然而一个政治人物则会因此使得自身、他人
以致历史风云变换了。事实上,由于彭德怀长期处于敏感、
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个性就成为他给别人和他自己
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对于彭德怀的人品有所保留,
就是从这一角度而言的。
我曾接触过一位从江西时代就与彭德怀很熟悉的老将军,
他对彭的个人评价只有很无奈的一句话:“彭总这个人呐,
他连朱总司令都看不起!”尽管公开的史料中有彭与朱下
棋的故事,而我还是相信这句无奈的话。至于看不起朱总
司令在军内和党内意味着什么,就要牵涉到对朱总司令本
人和许多高级将领的评价,那就扯远了,如有兴趣,另外
讨论。在这里仅仅引用这句话让你我对彭德怀的个性从另
一方面多了解一点。
国内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在历史上的主要标志是三件大事,
朝鲜战争,担任国防部长主持全军和庐山会议。庐山会议
不用说了,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前两件事其实给最后一
件事埋下了不少伏笔,而公开的史料很多问题避而不谈,
刻意维护人物的历史形象,但蛛丝马迹还是不少。下面我
就说说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和自己的分析,以作茶余饭后
的消谴。                                         
说到正题之前,我还想分析一下朝鲜战争的人选决策,只
是题外话而已。
中国参战前,志愿军司令一职的人选不好决定。对方是战
斗力很强的美军,我方拟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是当时为准备
参战而调五个军组建的东北边防军,都是四野的部队。故
而志愿军司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人能力上必须擅
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二、个人资历上必须能镇得住四野的
骄兵悍将。符合这两点的人很少,后来的十个大将中仅粟
裕一人有这两个条件,而他当时在负责对台湾方面的军事
行动无法脱身。四野出身的大将萧劲光、黄克诚缺乏第一
条件。全军其他类似地位的几个人如萧克、李达、刘亚楼
等等都不具备第二条件。人选只能在后来的十个元帅中产
生,而其中半数以上也都不行。朱总司令不可能;贺龙、
徐向前国内战争时只担任了兵团级指挥,没有骄人的业绩,
徐更不具备第二个条件;聂荣臻军事上不行,且在北平市
市长任上;罗荣桓是政治元帅;叶剑英一直是个总参谋长
的角色,上战场差点儿;陈毅与荣臻一样,军事能力有限,
且在上海市市长任上。人选只有彭德怀、林彪和刘伯承三
人了。刘当时已经急流勇退,辞去本兼各职,由贺龙接任
西南军政员会主席,刘本人只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他
年事已高,战伤累累,而且毛泽东对他素有看法,对此我
也可另外分析,总之刘伯承是去不了朝鲜的。人选只剩下  
彭、林两位了,林本来最合适,四野是他的部队,他的军
事能力绝对在彭之上。但他也确实有病,而更重要的一点
你已提到,是他自己不愿意。当时政治局和军队高层不主
张出国作战的是多数,建议在东北采取防御态势大有人在,
林彪也是其中之一。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历史没有给予它
证明的机会;而彭德怀则是少数主张出国作战的人之一,
因而由他担任志愿军司令是最后的选择了。人选的重大决策
必然要顾及当事人本身的意见,否则强人所难也是不明智的。
当然,决不能排除彭、林两人的个人因素,在此点上彭胜于
林。但我认为目前流行的看法,完全是由于一人“怕死怯战”
而另一人则“见义勇为、主动请缨”才会形成了这段历史的
观念,多少也是要打点折扣的。
朝鲜战争
先后参加志愿军的部队,二、三、四野的部队都有,恰恰没
有彭德怀一野的部队。入朝时,其总部机关只是一个兵团级
指挥部,还不是彭德怀的部属,从文学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说
彭德怀是只身奔赴朝鲜前线的。而当时除三野有对台作战任
务外,一野王震进军新疆是兵团级的行动,其象征意义大于
实际军事意义,因新疆已和平解放,陶峙岳、鲍尔汉完全控
制了局面;二野进藏也是兵团级的行动,主力已分散剿匪;
四野的海南岛战役已结束,主力态势与二野相同。因此当时
给彭德怀配备一个完整的野战军总部不是不可能的。我认为
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同时最高决策层包
括彭德怀本人对后来的战争规模估计不足。而彭德怀在指挥
他所不熟悉的部队和将领时,他的个性使他“树敌”过多,
为日后他在党内军内造成了许多反对派。入朝作战准备仓促,
作战方式生疏,初期某些部队作战不利在所难免。然而彭德
怀对此处理得过分简单粗暴,伤人过甚。第一次战役时三十
八军的行动迟缓,既有敌前侦察不利的因素,也有总部情报
误导的因素。然而彭德怀却严厉叱责为梁兴初“怕死”,威
胁要“斩马谡”;第二次战役三十八军作战英勇,彭德怀便
立即写下了名言“三十八军万岁!”。实际上,一次战役只
是团级规模的遭遇战,二次战役各军均有战果,三十八军还
不是战果最大的部队,彭的这种大起大落的带兵方式则对各
军将领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而了三次战役后期,同样一个
三十八军担任阻击,就有军级指挥官说出“如果由林总指挥,
怎么也不会让我们主力与敌人拼消耗。”这样的话来。另外,
彭德怀一向对与他同级的将领持有蔑视的态度,“连朱总司
令都看不起”。而参加朝鲜战争的恰恰都是这些将领带过的
部队,彭的个性使他在处理这些上下级关系时加深了矛盾。
五次战役后彭与三兵团司令王近山等人检讨战役过程,对原
属二野的三兵团他竟说出这样的话:“人家是专家,我是丘
八,你们不都是刘伯承带出来的么?刘伯承不是挺讲战术么?
你们怎么不讲战术啦?”        
如果朝鲜停战后,彭德怀的政治军事生涯到此为止,他的这
些行为也无可厚非。粗暴傲慢的将军并不鲜见,打胜仗才是
真的。然而,历史却偏偏要把他再推到“政客”的位置上,
而被他伤害过的将军们也将要在政治舞台有所表演,彭德怀
的个性就完全失败了。

--

     ~~               ~~``     
        ~~           ~~        
           ~~       ~~         
             ~~  ~~            
              ~~      ---------我总是不经意的刺伤你,所以我用长青来报答你......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v: 202.97.242.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