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陈衡哲(1890—1976)
北京大学教授,第一个白话文女作家。
笔名莎菲,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890年7月29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城的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13岁以后随舅父庄思缄到广州读书自修。1911年入蔡元培办的上海爱国女校学习。远离父母、远离舅父,一个少女在上海只身奋斗达10年之久,经受了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锻炼,同命运搏斗不止,争取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权。她抵制了父亲包办的婚姻,也拒绝了别人提供的做达官贵人的少奶奶,自己缔造了美满的爱情生活。她进过几所学校,英文基础打得很牢固。1914年,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美学生,她考取了,因而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民主和自由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大量接触和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之后,她在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很有见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上女学者、女思想家罕见的现实,成为思维犀利、风格卓异的著名女才子。192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后在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任史学教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撰有学术著作《西洋史》、《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她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20世纪初,她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威。1917年,她在美国用白话文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一日》,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女子大学新生在一天中的生活,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1917年到1926年,她以"莎菲"的笔名,创作了《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等许多作品,发表在《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文学主要刊物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她34岁写的奇文《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安份守命的运河和奋斗造命的扬子江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可视为她一生奋斗、不稀罕别人赐予的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她的成长与成就都得益于一种观念、一个宗旨,那就是"造命"。赋予她"造命"思想、并且提携鼓励她走上"造命"道路的,是她的三舅父庄思缄先生。庄先生经常对她说:世上的人都说命,但对命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安命";第二种是"怨命";第三种才是高超的、有价值的态度,那就是"造命"。"希望你造命,我也希望你能造命一一与一切恶劣的命运奋斗。"正是这种奋斗不止的精神和自己给自己造命、不信宿命安排的人生观,把她造就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有成就的女学者、女教授、女作家。她曾4次代表太平洋关系学会中国理事会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自己的研究观点。先后写作发表了150万字的小说、新诗和散文,自选10年创作的10篇作品编成短篇小说集《小雨点》,由新月书店出版。1929年3月,胡适为《小雨点》作序时写道:"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却正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司马长风所著《中国文学史》给她以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文学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首先响应拿起笔写小说的作家最先是鲁迅,第二个是陈衡哲,她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女作家。"她曾用英文写作过《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记录自己跌看起伏、多采多姿的奋斗生涯。出版了《衡哲散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在上海病逝,终年86岁。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