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atianYou (tony Leung的眼神-_-&Yun Fat的风度^_^), 信区: Hunan
标 题: 走访齐白石故居 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及湖湘精神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NoV 12 16:24:28 2004), 站内
走访齐白石故居 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及湖湘精神
--------------------------------------------------------------------------------
时间: 2004-11-12 08:00 来源: 作者:林俊
据长沙晚报11月12日报道 齐白石最爱的一方印刻着“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唤起了湖南人对这位同乡的怀念。连日来,记者走访齐白石故居,观齐白石纪念馆,采访其后裔、弟子,串连起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回忆。虽然隔着近一个世纪的距离,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齐白石身 上蕴涵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湖湘人的精神。
(一)故乡情:村书无角宿缘迟
湘潭县白石乡星斗塘村,离湘潭市城区50公里。记者来到这里时,一片片的稻田已收割完毕,周围的山林郁郁葱葱,一泓浅浅的水塘,水面折射出冬日里轻柔的阳光,齐白石故居就在水塘之旁。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阿芝”留下“挂斧之作”
白石故居建于清咸丰年间,1996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外表上看,这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南方农舍,土砖为墙,茅草盖顶,故居有9间屋子,堂屋是齐家作息的主要场所,齐白石从木匠改做画匠后,这里便成了他的画室。
齐白石在《白石状略》中提到,自己当年家贫,少年时便要放牛、砍柴、捞鱼虾,余暇便读书作画,厚厚的书本常常就挂在牛角上。稍大,随父学木工,因手艺精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芝木匠”,青年时期的齐白石在故乡留下了许多木工作品。
星斗塘村附近的尹家村尹氏宗祠建成于1909年,记者在宗祠内看到,戏楼、栋梁、飞檐以及香案全是精美的木雕,大堂外长廊栋梁上四幅扇形木雕锦屏尤其精彩,主题分别是顽童引路、凤栖高梧、松鹤延年、太白题诗,虽经百年风雨,依然栩栩如生。随行的湘潭县文物所负责人说,按当时的风俗,建宗祠,要将建设者名字记载下来放到房子的栋梁内。1997年尹氏宗祠翻修时,在栋梁上发现一个木盒,里面用红绸包裹一张文书,上面明确记载这一建筑的木匠和雕刻者均为“齐阿芝”,“阿芝”就是齐白石的小名。近日省文物局专家进一步考证得出,四幅扇形木雕锦屏为齐白石亲手所刻,1909年时齐白石已基本上不做木匠,专心学画,所以这四幅木雕极有可能是齐白石的“挂斧之作”。
身虽离乡心系故土
从出生到后来迁居附近的梅公祠,白石老人在故乡一直居住到1917年,度过了50余载春秋。在这里,他拜师学艺,广交文友,研习诗书画印,为日后成为艺术宗师打下了坚实基础。齐白石自己作诗记述曰:“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门前屋后的花鸟虫鱼,故乡的山山水水在白石老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齐白石全集》主编郭天民对记者说,虽然白石老人晚年一直生活在北京,但他所表现的东西一直没有离开故土、离开家乡。郭天民说:“齐白石终其一生给世人最重要的贡献,我个人认为,从绘画角度上说,是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关注自然。他一辈子都在把看到的家乡和田园里的风物画在画里,写在诗里。”
1935年4月,白石老人最后一次回乡省亲,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湘潭县。齐白石第十二孙齐展仪回忆说:“记得在我12岁那年,一位湘潭老乡带着一坛豆豉前来北京探望,这让爷爷再次感受到了故乡的浓浓温情,他高兴地收下。爷爷时常想起童年时一起捉青蛙、虫子的小伙伴,他常喃喃自问:‘不知这些人是否还活着?他们在哪里?’每当怀乡之情无法排遣时,他便挥毫作画作诗。”
时间已过去近百年,但在白石老人的故乡依然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些小故事。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传说白石出生前两天,一块陨石从天而降,砸出一个大坑,形成了今天的星斗塘。另一位78岁的齐姓老人依稀记得,白石老人最后一次回乡时,还给了自己四块光洋的压岁钱。
(二)变法志:十载关门始变更
白墙,青瓦,朱门,古色古香的新齐白石纪念馆坐落在湘潭市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该馆将在12日正式向游人开放,展品包括金石图章、照片、书画复制品300余件及少量齐白石真迹。“齐白石艺术人生陈列”是整座纪念馆的核心,而“衰年变法”又是艺术人生陈列的核心内容。“衰年变法”不仅给白石老人的人生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也展示了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据记载,齐白石迁居北京后,以卖画谋生。由于当时他的画风冷逸,不为时人喜爱,故画作少人问津。在生存需要与艺术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白石老人感到只有改变画风另立门户才有出路。从1919年到1929年,年近花甲的齐白石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逐渐形成了自己古拙、粗狂、简洁的写意风格,“于无声处听惊雷”。
白石弟子胡橐在《谈白石老人画虾》一文中记述说,白石老人63岁时画的虾,外形很像,但虾的透明感还表现不出来,虾的头胸还不分浓淡,腹部少姿态。到了66岁,画的虾身已有透明感,头胸部前端非常坚硬,表现了虾的硬壳,腹部关节中间拱起,好像能蠕动了,长臂钳也分出了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得有力。大约70岁后,齐白石画虾才进入化境,虾才成为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的向背、阴阳、轻重、厚薄、软硬等,都在简略的笔墨中充分传达出来,而且看上去总像在水中,是湿润的。老人自己说:“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虾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
“齐白石艺术人生陈列”将“衰年变法”前后同一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作了比较,画风迥异:之前工笔意味浓厚,一笔一画细心却稍显繁复;之后简洁明了,随意数笔,生活气息跃然纸上。变法后的齐白石大器晚成,进入了艺术上的成熟期和全盛期。展览还展出了齐白石1926年亲笔书写的卖画价格:条幅山水四尺12元,五尺16元,六尺20元……在当时的北京,已算高价。
郭天民说,齐白石在国画传统上发展了新的技法,是国画技法上承前启后的大师,无论从内容上还从形式上,都有很大创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讲究神似,太像感觉媚俗,不像又有欺世之嫌,变法后的齐白石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笔墨。”
(三)艺术魂:自有心胸甲天下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拜访他的张大千说:“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的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巨匠,正在于他坚持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并将其推向了极致。
为了更多地了解齐白石,记者拜访了我省著名的金石书画家李立——齐白石在湖南惟一的弟子。李立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李立与齐白石的合影,“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收藏。”李老微笑着回忆道。1957年,他专程从长沙去北京拜访白石老人,一番交谈后,齐白石留李立在家中吃饭,齐白石四子齐良迟爱好摄影,席间兴起便放下碗筷,为李立和白石老人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李立研习金石书画已逾半个世纪,初学时,李立将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寄呈白石老人,很快便收到了回信。信中白石老人惊叹李立“所刻之印数方,刀法足以乱真”,从此,白石老人便与李立经常互通书函,向他授艺传德,两人的丹青缘一直持续到老人逝世。齐白石告诫李立:“窃意好学者,无论诗文书画刻,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是谓名家。”李立说,齐白石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所以对子孙也要求:“不可学我。”
齐白石在其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3万多幅书画作品,近100万字的诗文,厚厚的《齐白石全集》十卷也只收录了不多的一部分。“齐白石创作精力旺盛,并从实践中得来了一整套艺术理论,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自称‘大师’,但无一人能与齐白石比肩。”郭天民说。李立也表示,自己虽然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但仍只敢自称“白石门外”。 (编辑 吴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