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nlong (考完2门就回家:)), 信区: Hunan
标  题: [名人]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沈从文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Jun 20 00:56:50 2004)

沈从文(1902-1988),系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一位曾经在北大旁听而最后成为北大著名
教授的北大边缘人。1923年前后来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乡土小说
,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
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抗战爆发后,任教
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
图案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1923年的夏季,沈从文由故乡湘西到北平求学。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
现代学校教育,大部分学识都是自学得来。他那时的最高学历,仅仅是小学毕业。 
    沈从文来北京的最大目的,是要学习新知识,为此,他也曾满怀希望的报考北大。但
他太穷,两快钱的报考费还是从别人那儿借来的,由于他基础太差,结果名落孙山。主考
官十分同情他,所以例外的把他两块钱的报考费退还给了他。但这并没有让求知欲很强的
沈从文绝望和气馁,他发现了一条最佳求学捷径--在北京大学旁听,并一如既往的做着他
的文学梦。 当时,北大其开放的办学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学习的有志之士敞开,
不仅允许他们自由地听课,甚至允许旁听生们使用北大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当然,外借不
可,在这一点上还算"内外有别")。因此,当时的北大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求
学之士,旁听生的实际数量甚至要超过在校生。据传有这一个笑话--某门课程听者众多,
很令先生欣慰,不料到了期未考试时,却只有一人前来应考。原来,那诸多的听课者,都
是旁听者,正式生只有一人。 
    沈从文便是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沈从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
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塞其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
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沈从文在北大更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
、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沈从文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就
此走上文学之路。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并非一帆风顺,这位天才的作家在起步时,也和众多的文学
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
助之手。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
际,给郁达夫写去一封求助信,向他探寻、求教文学创作的奥秘。 
    令沈从文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窄
而霉小斋"。看到沈从文窘迫的生活,郁达夫在慷慨地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的邀请沈从
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创作。但郁达夫深感于沈从文的贫苦,遂以此为题材,写了
那篇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致一位文学青年的的公开状》,告诉象沈从文这样贫困穷
苦的文学青年,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为了活下去,要么从新回到老家去,要么就心甘情愿
的去做小偷,从而对当时不公的时代发出了绝望的诅咒。这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广
为人知的佳话 。 
    除郁达夫外,北京大学的周作人、辜鸿鸣教授等,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对沈
从文给予大量热情的帮助与扶持。他们都非常赞赏沈从文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并积极向文
学界推荐、引介沈从文。在他们的大力提携下,沈文从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
界名流,并为其接纳、包容,从而一步步跨进文学圈,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通过他毕生
的努力,最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
宁可台湾不长草!誓死也要台湾岛! 
●○●○●○●○●○●○●○●○ 
宁可中日永不好!誓死保卫钓鱼岛!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22.32.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5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