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ungren (唐人街), 信区: Jiangsu
标 题: 产业集群制造“运动” 江苏,再次转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27 23:31:30 2004), 转信
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了实现江苏三个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的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的基础产业带生产力布局的手段。
“根据我们的初步规划,到2005年发展100个产业集群。”当记者求证江苏要力推产业集群的消息时,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这样回答。
他也表明这一战略的提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项长久的产业政策”。而一省如此大规模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在东南大学集团组织与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汉辉教授看来这一举措的意义可以和沿江开发战略相比。“未来的江苏经济将会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沿江开发,另一条就是发展产业集群。”
一直以吸引外资为经济发展武器的江苏,怎么会捡起这件浙江的看家本领?浙江民本经济和江苏外来经济这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能否融合在产业集群这一点?
布局手段
江苏省发改委在去年就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想法,不过当时江苏还沉醉在外资的怀抱中,并未看到产业集群的意义。
2003年江苏发改委开始力推产业集群战略。2003年9月11日发布了《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在吴江召开了经验介绍会、研讨会,随后到浙江实地考察,到此“大家才真正认识这件事”。
实质性的内容今年才启动。在发改委刚出炉的对下级计委工作考核指标中,产业集群一项占到了100分中的8分。在此促动下,苏南、苏北各级计委各显神通,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我们的产业集群虽然不如浙江好,但是起点比浙江高。光昆山的IT产业集群就差不多500亿,吴江也有很不错的笔记本电脑集群。”钱志新如此看待江苏的优势。
但江苏要弄出100个产业集群来仍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不过钱志新看来却恰恰相反,“(数字上)肯定超过100个,其实我们是保守的。”这并非是一次产业集群的制造运动,而是发现。“我们要求原则上每个县(市、区)选择1-3个在未来几年内销售规模可以达到3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全省重点培育100个产业集群。
“富民”口号在GDP迅速攀升的江苏提出,被人们看作是“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的奇迹”。2003年长三角15城市中人均收入的后六位全部位于江苏的事实,也让江苏在浙江面前多少有些抬不起头来。
“沿江开发只能把GDP搞上去,而要实现真正的富民还要靠产业集群。”胡汉辉教授这样认为。
“浙江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县域经济的成长对我们很有启发。”钱志新如此坦言。
在他看来发展产业集群另一个好处在于产业配套的重要性。“一个县、一个市,从全球来讲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能什么都搞,只能搞最有优势的产业,形成产业链、形成集群产业效应。”钱志新如是说。
现在竞争不仅存在于企业之间,更多的是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围绕单个产业的配套使得交易成本较低。由于同类产品集聚,企业多了,充分竞争以后技术创新加快,这种产业集群优势是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集群的发展便成了实现江苏三个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的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的基础产业带)生产力布局的手段。
人为制造?
“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有时可以人为地造出来,但是这不能让政府知道。”产业集群研究的权威、北京大学城环系王缉慈教授的调侃颇有深意,因为世界上更多的产业集群是自然生长的。政府在一省的范围内力推产业集群是福是祸仍是难以断言。
当发展产业集群被省发改委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时,江苏官员考察浙江产业集群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了解产业集群的作用,在各级官员心中急切想学到的是浙江政府可操作的经验。但是“问了他们(当地政府)好几次做了些什么,他们都说什么都没有做”。这位当初参加考察的官员一脸迷惑,也带着一丝失望。
就像董辅礻乃在北京大学讲座时说的“温州模式是市场的成功”一样,浙江集群
的根本在于政府无为,而完全以市场为向导自发形成。
尽管省发改委的《意见》表明江苏的做法将不给优惠政策也不给钱,规划仅是一种政策导向,不具备约束性。但政府的介入本身已经成了一种“有为”。这个以“无为”为本质的“有为”政策在执行中的把握则颇为微妙,而不解此中“风情”的市、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不小心就会出轨。
按照江苏发改委在《意见》中的要求,各级计委要完成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我们希望可以把(自己)这份规划做成一份在全省都有示范作用的东西。”无锡计委官员说。
但操作却并非这么容易。
供应链整合
《意见》表明江苏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就是“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
无锡开源机床集团就是无锡计委初步选定的一家龙头企业。它在全国机床行业中可谓是“泰山北斗”式的企业。集团原名“开源机器厂”,创办于1948年,创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荣氏家族的荣德生,荣毅仁的父亲。1952年经过公私合营更名为无锡机床厂,同时变成了一家国家定点专业生产磨床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无锡机床厂生产的机床一度占有全国70%的份额,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也仍然生产了全国50%的机床。
“当初从计划走向市场的时候,由于垄断打破,不少人看到机床市场大就开始进来。”开源机床集团副总经理卫其年介绍说,“而因为无锡机床厂在全国的影响力和一个国有老厂的技术人才溢出,无锡更突出。”
就是在这时,无锡以开源机床为中心出现了大批生产机床或从事与机床生产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现在在开源集团门前的湖滨路上,就已经密布了大大小小各种与机床有关的店铺。
据专家介绍,国外产业集群形成最明显的就是从机床开始的。
但在无锡,尽管有了企业,有了地理上的集聚,但是产业集群的效应却并未形成。而本应成为集群榜样的开源集团却正在大力进行企业整合,控股相关企业,反其道而行。
“这实际是一种供应链整合,并不是产业集群。”王缉慈教授认为。
“现在的客户是‘点菜吃饭’,生产过大后,管理成本不经济。”卫其年坦言机床日益趋向数控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标准化生产下注重企业内部垂直整合的刚性生产模式管理成本窜高、创新能力下降。
照常理说,在此情况下以企业垂直分离、形成地方生产系统为特点的柔性生产因为具有频繁的过程创新,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会渐渐取代大企业而行成产业集群。
卫其年明言自己也很羡慕日本机床业以企业间合作代替内部整合的高效、低成本方式,同样知道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说穿了,我们的想法是怀疑没有资本的纽带,合作不牢靠。”卫其年表明开源“明知故犯”的苦衷。
因为在开源的实践中同样有整机外包,以及让其他企业加工零部件的经历,但最终导致工厂技术泄密、客户被挖。虽然曾对簿公堂,可结果却是政府以“大厂有大量,大家都有饭吃”为由的调解和不了了之的结果,这让开源交了一笔不小的学费。
而在开源目前正在着手控股的工厂就是一家曾在合作中“背叛”自己的企业。“原来我们的合作是完全平等的,但是现在上过当以后我们要求非控股不可。”卫其年说。
“这种事情发生的根源还是在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社会法制不健全,很难防止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卫其年认为制度是企业本能形成产业集群却形成产业集团的根本原因。
这或许表明集群的土壤还没有政府想像的那样肥沃。并非将企业放在一起,集群就万事大吉,企业间交流、合作、创新的良性循环的出现不仅是规划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东西。
三年、100个产业集群
———访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钱志新
首先我们不给优惠政策,也不给钱,并没有破坏WTO的规则。规划不是约束性的,只是一种信息导向,但的确是发展成功概率较高的一种方向。
《21世纪》: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江苏是不是动作最快的一个省份呢?
钱志新:广东和浙江都比我们早,搞得也很好。我们从2002年底开始推进产业集群工作,出发点其实就是着眼于发展县域经济和富民。去年就这项工作开了专门的经验介绍会、研讨会,还专门去浙江进行了参观考察。
浙江的县域经济原来不如江苏,但这些年来发展得非常快。我们分析原因就是每个县集中搞两到三个产业,比如打火机、袜子什么的。有的产品很小,但是形成集群以后其竞争力很强,甚至具有国际竞争力。浙江现在已经形成了519个产业集群、八千多亿的资本,这就是术业有专攻,用特色去竞争的结果。以前那种一个县搞规划,就要发展十大产业的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归根到底,你有多少资源啊?
《21世纪》:说到资源问题,其实有学者表示,发展产业集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工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产业集群能够以专业配套协作的全球化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专业化与全球化紧密结合。
钱志新: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产业集群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如美国硅谷电子产业集群、德国索林根刀具产业集群等。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回顾一下产业集群在江苏发展的两个阶段可以发现,产业组织形式呈现了两次比较明确的跃升:第一阶段是由分散办乡镇企业到建立开发区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乡村工业分散布局的出现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相联系,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环境污染和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企业开始向开发区集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阶段是开发区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不少地区还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如专业园区、专业镇、专业村。通过产业链将企业紧密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增强了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同时,很多企业加强了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进入了其全球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21世纪》:在产业集群形成上,江苏有没有比较代表性的案例呢?
钱志新:比如邳州市,已经是全国四大板材加工基地之一。有板材加工企业2800多家,板材深加工企业150家,年加工各类板材3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5,出口占全国总量的44%。板材市场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引擎,促进了化工、运输、制胶、加工机械及交通、热电等行业的发展。去年,两家外商投资5亿元建办两个热电厂;同时还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全市已建成杨树成片林8万亩,农林网142万亩,农户共植树1750万株。统计表明,全市人均收入中有两成来自板材加工业。
再比如占国内彩钢板市场一半以上的吴江彩钢板产业集群。原来只有几家单一的彩钢板生产企业,现已向上下游逐步分化为泡沫、胶水、钢板、钢结构等生产企业180多家,这些企业都是由当初的彩钢板企业裂变出来的。当然,这些特色经济板块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只是初步的,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江苏能出现一批在国内领先、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而这些产业集群能建成“7个中心”:即成为同行业的信息中心、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价格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制定中心。
《21世纪》:您前面提到,产业集群不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抓手,也是实现富民的手段。
钱志新:江苏的两个率先目标,其实可以分解为强省和富民两面,当然这两面有很大的相关性。而产业集群在县、市发展起来后,不仅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使当地人口的富裕程度得到提高。比如吴江有个横扇镇,4000户人家有3000户搞羊毛衫,每家都有小洋房,50%家庭有轿车。每家的年存款少的也有10多万,多的超过20万。
《21世纪》:现在政府的工作是什么呢?
钱志新: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程度差距很大,各地的产业集群也有不同,反映到各地政府的工作上也会有不同。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多来自于国际转移,比如昆山的IT产业,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相对低层,多是当地民营经济靠自身并不强大的力量发展起来的。
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而欠发达地区,应当以发展“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围绕特色产业,集聚一批以特色产业为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但无论区域为何,吸引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都至为关键,“领头羊”必须要足够强。
《21世纪》:能否举例说明。钱志新:比如徐州丰县,那里生产的水果很好,有几十万亩的苹果园,原来一直是卖原料———苹果、梨什么的。但只是卖原料是发不起来的,因为没有形成产业链。我们帮他们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把苹果加工成苹果汁、苹果酱,还有加工成香精。这种新产业的出现又会衍生出其它产业,比如最近的情况是出现企业把苹果加工以后剩下的渣做饲料养奶牛,卖奶制品。
这种起领头羊作用的战略投资者,很多情况下对于技术和资金规模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然后围绕着这个产业就会出现配套企业如包装、运输、设计、检测、标准,整个交易成本就降低下来了。
《21世纪》: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国际上产业集群的出现都是自生自发出来的,并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而且我们还发现在规划里,有部分产业是和浙江的产业是重合的。对这两个问题您怎么看?
钱志新:首先我们不给优惠政策,也不给钱,并没有破坏WTO的规则。说到规划,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每个市县自己报1-2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经过专家论证后进行确认的。规划不是约束性的,只是一种信息导向,但的确是发展成功概率较高的一种方向。
至于重复,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要害怕重复。浙江搞了不等于说我们江苏不能搞,只要确信自己有更大优势或者还有更大市场需求的存在。而且只有重复才会有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出现优秀的企业、产生扎实的产业集群。去年我到意大利考察,一个大区360万人,有9万个企业,只有3个产业———皮革、服装、五金,95%的产品都是出口的。难道那里搞了服装我们就不能搞了?分工太明确了就变成计划经济了:比如浙江只搞服装,江苏只搞五金,哪有这种说法。关键看你怎么搞法,浙江很多后起产业集群不是照样把日本、欧洲企业都打跨了?!
《21世纪》:江苏以往是离土不离乡的搞乡镇企业,现在则是苏北500万劳动力离土离乡的向苏南转移,这是否与发展苏北的产业集群矛盾?
钱志新:不矛盾,我认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在当地转移,不可能是大批的到外面去转移,这种方式(外地转移)只是暂时的,是一种阶段性。如果劳动力都转移到苏南了,那么苏北就会永远不能工业化和城市化了。苏北的人到苏南打工,把市场经济的机制学会了,交了很多朋友,将来还是要回到苏北去创业,因为他根还在那里。
《21世纪》: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宏观调控,这会不会影响到江苏几年内打造100个产业集群的规划。或者说,这两者间会不会有冲突的地方?
钱志新: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把粗放型的、低层次的重复投资调掉,而产业集群这样一种发展应该是鼓励的。这是一种结构优化的发展,而不是天女散花一样铺开发展。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