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bhit (螃蟹|梦中的理想家园), 信区: Jiangsu
标  题: [合集] 沪苏浙一体化:区域愿景与利益博弈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27 10:54:25 2006), 站内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25:04 2006)  说道:


■ 本报特约作者 刘洋 发自上海 
 
     《国际金融报》 ( 2006-11-27 第05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11月24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在江苏泰州召开。自2004年会议改为年

会制后,每年年底如期举行,长三角16个城市的领导层齐集一堂,共同谋划来年的区域协

作大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工作对推动区域无障碍发展起到了关键作

用,有数据显示,由市场分割造成的发展阻碍降低了逾50%。今年,会议的意义与往年更

加不同。除了多个区域协作的热点问题得到破题外,首个由国家组织编制的跨行政区的发

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规划的部分内容在会议上初现端



  然而,与想象中的一片叫好之声不同,人们显然对关系着长三角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

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专家看法】

  规划雏形有亮点 核心问题未见解决

  为长三角未来的发展设计蓝图,必须调和众口、兼顾各方利益同时统筹全局。显然,

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针对目前规划纲要中体现出的八项内容,统一的看法是,其中有

一些亮点,比如,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确

定了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重点突出了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两项工作。甚至,在很多学者的眼中,长三角从此有了指导性的规划本身就是最大的亮点

。然而,即使有种种亮点在前,仍然不免遗留下一些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没有切中要害。长三角的问题症结实际上是由

地方政府的竞争意识导致的政府主导市场。“长三角需要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我们的政

府还停留在考虑本地发展的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学青如是

说。发展型的政府很难适应未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很难避免各地区政府之

间的数据竞争。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如果不解决长三角各省市

之间的数据攀比问题,长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困难重重是必然的。他强调,处于全球

化的时代,如果领导的视野仍然停留在省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上,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方式不

会有太大变化,而且还可能导致自主创新缺乏动力、盲目引进外资、产业趋同等问题出现



  葛守昆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印证。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公共服务

型政府,政府的角色是协调者,然而目前,政府的角色是竞争者。政府不应该把自身作为

竞争的主体,而应该是协调的主体。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长三角各地区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区域协作为单个城市带来

的巨大经济能量,政府正在逐渐转变姿态,采取越来越主动的合作态度。然而,在长江流

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的眼中,长三角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制度”

的问题。“由于制度制约因素的存在,地方比拼、重复建设还将继续。这是一种‘制度悖

论’。”沈玉芳无奈地说。

  长三角规划如果不能从政府转型着手,改变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恐怕很

难依靠一些政策性措施解决长三角区域合作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城市看法】

  区域愿景很美好 还应强调细节协调

  长三角区域规划出台后,区域内16个城市在文件形式上正式找到了归属感。尤其是整

个规划对长三角未来发展的远景描绘,似乎让人们感到有些热血沸腾。然而,冷静以后,

很多城市发现,在明确了长三角整个区域的定位后,单个城市或者难以找准自身定位,或

者执行定位难度较大。

  南京市副市长陈刚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说:“我们积极支持上海作为区域龙头能够

早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同时,也希望区域规划

能够将南京、杭州两个副中心城市和苏州、宁波、无锡等次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地级城市

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加以体现和完善,并统筹考虑与长江中上游地区、长三角周边区域

的联动发展,从整体上强化长三角地区对外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形成区域融合、

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过去的几年中,随着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发展壮大,上海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杭州、上

海之争和苏州、上海之争的说法毫不新鲜。由于各个城市定位雷同导致的重复发展直接造

成了长三角的内耗。新的规划出台后,上海的核心地位得到了认定,然而,正如陈刚所言

,其他城市在围绕上海谋发展时,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规划没

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另外,新规划还忽略了不少等待加入长三角的城市。徐州市常务副市长李荣启就提出

,长三角区域规划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规划,能给周边城市带来机遇和希望的规划。在目前

的规划中,周边城市很少被考虑到。

  在李荣启看来,上海的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盐城、连云港、淮安、徐州、

金华、衢州、丽水、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巢湖13个观察员城市迟早会成为

长三角的一员。

  在这种情况下,新规划只重整个区域发展,不重细节和鞯奈侍饩屯瓜猿隼础4颖綷
n质上来说,长三角区域规划并没有从单个城市发展,到协调城市关系再到整个区域与其他

区域协调这个区域链上进行考量,它仍然只是一个发展的规划,而不是一个协调的规划。


  除了规划本身出现的缺陷外,上海市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副主任荣越明认为

,规划未来能否完整执行同样是一个难题。他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他认为规划未来的具

体操作和实施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机制来保证。就目前来看,长三角政府间的协商机制是一

种非制度化的东西,怎样把相互之间的协议转变成具体可以操作的制度性的东西,需要很

多工作,而且,这将是一个细化的长期的工程,要由具体的每一项合作项目的进程来推进


 
  
     《国际金融报》 ( 2006-11-27 第05版 )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26:02 2006)  说道:


■ 本报记者 程惠建 
 
     《国际金融报》 ( 2006-12-04 第05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年根岁末,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第六届沪苏浙经济合作

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三省市和16城市的官员们接踵会面品

茗细说的,无非也是对长三角区域合作态势的回顾与展望。而有关长三角的“五十字定位

”和“一核六带”,无疑将成为今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路线图。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透露,长三角区域规划送审稿编制工作已基本结束,

长三角被初步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

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这短短五十字无一字不在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央政府对近年来长三角16城市的

经济一体化实践,是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区域内的共

同意志,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长三角将作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代表

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以前,我们还曾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孰优孰劣,争论得不可开交。五十字定

位也许可以终结这场争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通

常使用的“之一”的字眼。

  2003年7月,本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将城市群概念引入新闻实践。三年多来,长三角

城市群和第六城市群开始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遍接受。建设世界第六城市群,推进长

三角经济一体化甚至被写入沪苏浙及16城市的“十一五”规划。如今,我国率先跻身世界

级城市群的地区,已经作为国家战略写入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

相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群建设将成为长三角16城市开展区域合作的主旋律。

  如果要评选出2006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十大新闻的话,这则新闻可以名列榜首。作为国

家“十一五”区域规划的两个试点区,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的区域一直令人关注。据一位参

与规划的专家称,对于长三角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异常重视,参与人员精挑细选,规划

初稿几上几下,数易其稿。对于参与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更是严格管制。

  此次在沪,陈宣庆还揭开了规划“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的神秘面纱。所谓

“一核”即强化上海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

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

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六带”即优化提升沪

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

;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

;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如果说“五十字规划”和“一核六带”还只是一个蓝图,那么长三角16城市在各个领

域开展的合作,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协议》,内容包括:

组织对接区域规划,促进即将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实现城际交通

卡互通,进而推进长三角交通“一卡通”;为大学生就业开辟跨地区的绿色通道,促进毕

业生合理流动、有效择业、充分就业;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提供

权威的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等。

  与往年相比,此次长三角城市经济协骰岢晒游袷担绕渫怀鼋煌ā⑷瞬藕托畔
n的现代化平台建设,其中,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成果令人瞩目。

  城市联盟,交通先行。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长三角已有公路8.9万公里,每

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到0.81公里,远远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0.2公里的平均水平。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现在对长三角其实更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细

致而务实地打好内功。

  比如,加快长三角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规划建设,尽快完成高速公路接口规划方案,

切实减少“断头路”,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方面联合推动,促进一批跨省市重大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

  比如,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市场分割,建设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共建区域

性的商品物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市场、文化旅游

市场,促进要素在区域内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
 
  
     《国际金融报》 ( 2006-12-04 第05版 )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27:39 2006)  说道:

2006年11月27日 23:33 
 
  中新社苏州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题:江苏太仓成为德资企业投资中国最密集地区

  作者 黄莹

  记者今天从江苏太仓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获悉,目前,落户该开发区的德国企业总

数已累计达到七十二家,用地约一千二百五十亩,亩均投资强度达五十万美元,并呈高速

增长态势。前期进区的德资企业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已完成增资扩产,企业规模、产业集

群正在逐步扩大。

  太仓以德资企业密集而著称,自一九九三年第一家德国独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

仓)有限公司落户以来,已有舍弗勒、慧鱼、托克斯、通快、爱克奇等众多德企落户,这

使太仓经济开发区成为德国工商界知名的中国经济开发区之一,成为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

首选地,也促使形成了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德国《对话》杂志曾评论:“

太仓是中国大上海边上最理想的德国投资领地。”

  投资太仓的德资企业规模都不大,多数是经过多年打拼,由家族中几代人集中全力的

研究开发所形成,但生产的专业产品却具有世界级的领先水平。克恩里伯斯是专门生产汽

车安全带卷簧的,小产品看上去不起眼,却占领了世界百分之六十的市场份额。德企老总

们说,太仓有三个条件特别吸引人:一是江苏省与德国巴符州是友好省市,双方交流频繁

,较为了解;二是离上海特别近,企业所需的人才、资金、物流、信息流都能够有效接受

上海大都市辐射;三是地处长三角腹地中心位置,前可进,后可退,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今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已从当初传统的精密机械和汽车配件产业,扩展到了职业教

育、经济贸易、技术咨询和餐饮服务等诸多领域。如太仓德国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克

朗斯(太仓)贸易有限公司、德中工商技术咨询服务(太仓)有限公司、克罗斯特咨询有限公

司、德明(太仓)食品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的进驻,不但壮大了新区德资企业群体,而且

促进了太仓第三产业的发展。面对德国酒吧、香肠店、洗衣店一一搬进太仓,太仓的老百

姓喜称“德国小镇”移植太仓了。

  据悉,随着日前江苏省外经贸厅正式批准太仓设立“江苏省太仓德资工业园”的申请

,将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德资企业集聚太仓,目前还有几家德国企业正在

办理注册,预计到年底太仓的德资企业有望达到七十五家。

 

  【编辑:李淑国】 
 



────────────────────────────────────────
  jiangnan (忘了文字)              于  (Sun Dec 24 09:29:54 2006)  说道:

问题解决两个方案:
长期:等待体制改革,或者长三角成为政府体制改革的先锋,也是推动力
或者,调整长三角行政区域规划

【 在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本报特约作者 刘洋 发自上海 
:      《国际金融报》 ( 2006-11-27 第05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   11月24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在江苏泰州召开。自2004年会议改为年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161.241.139]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34:53 2006)  说道:


本报记者 谢静 发自上海 
 
     《国际金融报》 ( 2006-11-13 第06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江苏、浙江、上海三地未来几年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将再上层次,

率先实现长三角中心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
  《长三角区域合作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日前出台。11月10日,记者在上海市

信息化委员会的网站上看到这份由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浙江省信息

产业厅联名印发《长三角区域合作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的通知。

  有关专家表示,《规划》出台后,长三角区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在操作层面上有实

质性的推进。

  丧失信用将“扬名”长三角

  区域“信用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

  这一规划意味着,在“十一五”期间,对长三角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个人来说,什么

情况算“失信”将有统一标准,所有的守信和失信行为都将被纳入到一个联合奖惩系统里

。一旦有单位出现失信行为,就会“扬名”整个长三角,严重者可受到区域内内容趋同的

政策法规制裁。

  浙办企业可用“电子执照”

  数字证书认证将很快在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共享。规划明确,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综

合平台,加快建立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体系,普及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构建覆盖咨询

、交易、投诉、仲裁等环节的监管服务体系。

  据分析,长三角地区CA(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互联互通将是下一个阶段信息技术合作

的重点。目前,沪苏浙三地各自的证书发放体系都已初步建成,数字证书在电子工商执照

、企业信息查询方面应用效果很好,下一步,三地将以交叉认证和资源共享为工作导向。

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异地办厂,将不必再随身携带纸质工商执照,而政府采购项目网上

招投标、标准和质量信息网上服务等信息系统电子认证证书将实现跨地区应用,这是对电

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极大促进。

  城际交通有望实现“一卡通”

  《规划》指出,推进长三角16城市交通卡联网通用,在交通卡使用上力争形成同城效

应,交通卡基础好的城市主动提供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便捷服务。长三角

区域内交通卡将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全面实现“相互兼容”。届时,乘客只要手持“一卡

通”潇洒一挥,便能在长三角区域一路畅行。

  随着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高速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综合交通方式以及城市交

通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接轨,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城际“一卡通”的市场愈加

广阔,需求日益迫切。

  专家认为,目前城际一卡互通在技术、清算和实践等方面已具备较好基础,但规范标

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应首先统一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明确互通目标和时间节点,分步推

进区域一卡互通工作。

  区域内信息产业受扶持

  《规划》将“到‘十一五’期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
13%左右”定为目标。明确信息产业共同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区域信息产业。

区域信息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相互支持,基本形成研发、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

集群;集成电路、移动通信等领域产业具备国际领先优势,一批企业品牌形成国际知名度



  这意味着,区域内的集成电路、移动通信产业将受扶持,未来面临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关专家表示,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化合作意义重大,有利于降低各自的成本,有利于

地区内IT企业的发展;扩大系统的效益和效率,可以提升每一个城市单打独斗的技术水平


 
  
     《国际金融报》 ( 2006-11-13 第06版 )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37:45 2006)  说道:

江苏省首次正式提出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决策  

2006年11月10日 01:59 
 
  中新社南京十一月九日电 (记者 陈光明)宁镇扬经济板块将作为长三角新的增长极而

引人注目。在刚刚开幕的中共江苏省委第十一届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工作报告中

首次正式推出了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决策,引起此间人士的广泛关注。

  宁镇扬经济板块是指南京、镇江、扬州构成的三角地带。过去因长江的阻隔而形不成

板快概念。如今,由于四座长江大桥先后建成的联系,使得相互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而形

成了“一小时城市经济圈”。

  中共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认为,目前长三角主要是三大板块:苏锡常板块、杭甬绍板

块、宁镇扬板块。苏锡常、杭甬绍板块整体实力较强,而宁镇扬相对落后,中共江苏省委

提出“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意义深远。通过整合优势、加快发展,通过四到五年的努力

,宁镇扬板块可望达到苏锡常目前的水平,即GDP总量超过八千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

七千美元,从而成为江苏新的经济增长极。

  与苏南地区主要是IT业集中不同的是,宁镇扬经济板块主要优势是依靠长江进行沿江

开发。李源潮提出的目标是:纵深推进沿江开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基础原材料

产业和港口物流业,积极促进扬州与南京、镇江的两岸联动开发,构建宁镇扬等经济板块

,同步实现建设产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生态风光带三大目标。

  与苏锡常板块大量接受上海经济辐射不同的是,宁镇扬需要依托南京本身作为长三角

地区次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季建业认为,宁镇扬三座城市有不同优势,完全可以优势互

补,进一步推动产业合作,加快产业的接轨,基础设施的接轨,包括旅游市场的接轨和合

作机制的接轨。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将会更好地使之集聚苏南的能量辐射,同时辐射带

动苏北发展。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53:06 2006)  说道:


综述:经济高位运行 江苏亟待提升省域竞争力  

 
  中新网连云港11月2日电 (林霆)中国有句古话:高处不胜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一

方阵的江苏省,面对周边省市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江苏周边的浙江、上海、山东,都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面对省域经济竞

争,江苏目前正承担着经济高位运行下的压力”,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在出席“ 第三届苏

北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 ” 南北挂钩项目签约仪式时坦言。 

  仇和认为,上海过去对于江苏是辐射,现在是吸引,上海都市经济和总部经济正吸引

大量的商业资本,仅去年江苏在上海注册企业就达三千七百家。

  周边省域快速发展势头使江苏深感压力: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市场条

件都很齐备的山东省,煤炭、电力相对充足,属于资源在内,而江苏却是资源在(省)外。

 而浙江更具有融投资体制活跃和民营资本雄厚的发展优势。仇和表示,江苏要想全面提

升省域经济竞争力,必须实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据江苏省发改委屠博士介绍,江苏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路径已经明晰:苏南现阶段着

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中心城市竞争力和体

制竞争力;苏中深入推进沿江开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扩大产业集聚效应;苏北加速工业化进程,省里加大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四项

转移 ”力度,创新帮扶制度和政策,落实振兴苏北的政策措施。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苏北经济实力已得到全面增强。今年上半年,苏北地区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二,增速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四点三个百分点;江苏省十

三个省辖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前六名中,有五名在苏北。 

  如今的苏南仍在继续发挥先导拉动作用,苏中、苏北开始步入工业化加速期,多项主

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已超过苏南。苏南产业转移已从过去的单个项目转移,到今天南北

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园区,它既有利于苏北“筑巢引凤”,也有利于苏南“腾笼换鸟”。

  苏南在提升,苏中在崛起,苏北在振兴,江苏进而形成三大区域竞相发展、和谐发展

的局面。在振兴苏北的战略中,江苏找到了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路径,江苏的整体

竞争力正与日俱增。 




────────────────────────────────────────
  squid (猪啊!!!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 于  (Sun Dec 24 09:54:23 2006)  说道:

长三角VS珠三角:谁执中国经济牛耳 

 
  近日,中国统计信息网发布了《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

指出,根据2005年的数据,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

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2.3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

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

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其在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区域资源整合与流动不充分,产

业结构梯度开发不够等问题。

  经济总量:长三角强于珠三角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

元)的28.4%。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珠三角

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GDP总量上,2005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尽管两地区经济在2005年均保持了快

速增长,仍均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但珠三角(15.8%)比长三角(13.5%)快2.3个

百分点,这表明两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经济总量并不能反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真实发展水平。”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副秘

书长、上海社会科学壕醚芯克芯吭背挛赋觯耙蛭?005年江、浙、沪两省一市的

GDP总额为40781亿,长三角16市就占了83.3%。珠三角的数据是按照广东全省进行统计的

,包括西部山区欠发达地区,可以想象,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发达水平要高于长三角地区。

如果按照全省比较,把长三角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也算进去,人均GDP上的差距则会更大。



  陈维表示,在财政收入方面,长三角明显高于珠三角,这一点非常可喜。从双三角
GDP比重的差距和财政收入的差距可以看出,整个长三角产出的效益好。“财政收入主要

是靠税收,说明我们的效率比较高,产值比较高,制度的规范程度好。”

  陈维告诉记者,财政收入高说明这个地区财力增长方面有优势,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

都要靠政府财力的支撑。这几年,江苏、浙江、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好于珠三角也是

得益于强大的财政力度。而其它方面,启动、突破、配置的资本如果长期保持增长的话,

对未来的发展也是很好的因素。

  人均水平:珠三角强于长三角

  报告指出,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

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两个三角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

中长三角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角为1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

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

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

  在最重要的数据人均GDP上,珠三角高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

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陈维表示,珠三角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该比重远远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

三角以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仍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

显好于长三角地区。“这一数据更加显示出我们的差距所在。如果加上长三角其他欠发达

地区进行全省比较,则我们的差距更大。”

  陈维指出,造成这一差距有几个原因。首先,珠三角是先发地区,其开发从上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发展基础和氛围好。而长三角处于后发,比如上海从90年代初开始。

  而先发地区的珠三角在几个方面做得好,产业积聚方面做得好,企业密度和投资密度

、产业之间的协作方面,都要好于长三角。长三角16个城市属于两省一市,区域之间的整

合、产业的协作、布局的合理上还存在欠缺。由于同水平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制约了整体

的发展水平。

  “区域内部,珠三角由于在一个省内,联系很近,经济和社会的交往程度带来了市场

的繁荣,经济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长三角的市场也大,但是没有

珠三角那么频繁,赶不上珠三角内部的联系。”

  陈维同时指出,也不可因为平均GDP一项就认为长三角弱于珠三角。虽然从人均GDP和

家庭收入上看,珠三角平均生活水平高于长三角。但同样,1000元在上海、深圳以及西部

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因此并不能说明人均收入水平高,生活质量就一定高。

  立足加强区域化合作

  报告强调,2005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硕果累累。涉及环保

、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旅游等广泛领域。

  信息共享平台正不断拓展。《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

案》提出“信用长三角”,力求实现三省市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试运行、三地信用工作信

息的相互交流、企业信息的相互查询。

  目前已确定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的工作目标:力争2006年前,共同制

定区域内三方信用信息标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

定期更新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服务导则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

争取2007年前,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争取2010年之前,形成较为完善的

区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2006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将出台,着重研究解决区域内分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

共同关注但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具体包含9

大内容:即长三角发展所面临的综合交通、能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城镇

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国际竞争力。

  区域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围绕国家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沪苏浙将重

点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的衔接,2005年年底完成《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在城

际轨道交通项目启动方面,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

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已经完成;宁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也已开始;上海-南

通铁路预可行性报告编制完成,崇明至启东过江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和相关专题研究工作

也已完成。

  “无障碍旅行区”雏形实现。通过积极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沪苏浙加大了旅游市

场拓展和项目开发合作的力度,共同构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2005年7月,国家旅

游局批复将三省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十一五

”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计划中。目前,三省市正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旅游专业

人才的柔性流动,相互认可业务资质证书,实行导游管理信息、执法信息的共享。

  对于长三角,报告特别指出要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

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


  “区域的联系,产业的联系,利益的一体,这是长三角努力的方向。要实现梯度转移

,区域间的产业就要一体化发展。”陈维认为这一建议非常合理。“不能上海全部高层次

,其它地区都是低层次。要在区域间的产业更加紧密和联系的格局下,探讨梯度的问题。



  陈维认为,现在后发地区可以作为生产基地,先发地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连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或体系。

  【相关链接】

  数字“双三角”

  双三角地区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64.2%,2005年总量达9131亿美元。其中,长

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

长20.2%。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5年长三角以16172亿元远远高于珠三角的5297亿元,比

上年分别增长18.6%、16.6%。

  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入总额为438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3.9%。其中,长三角财政

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

珠三角为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
25.2%,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增长20.17%,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到2005年,长三

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

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

重要的地位。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8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