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werWang (Paper & Water), 信区: Jiangsu
标 题: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十三)——南京突围(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 14:28:51 2005), 转信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十三)
——南京突围(2)
欢迎访问churchy的blog -- [飞嘘视野]
尊重原创,用心书写,以诚交友,一以贯之
域名 http://churchy.blog@bbs.nju.edu.cn/
离开了东南亚的背景,新加坡的奇迹将是天方夜谈;抛离了中国大陆的依托,香港的繁荣也会无从谈起。红花总需要绿叶来扶持。城市的发展总奠基于一定的区域,离不开广大乡村地区的支撑。只要是自然界正常长出的鲜艳夺目的红花,它的周围必定会有默默无闻的陪衬的绿色。这也决定了红花相对于绿叶总是少数。而且遍地红花,色彩再艳丽,惊艳也会黯然;相反,同样类似。红花与绿叶与绿叶需要搭配得恰倒好处。疏忽了与绿叶的协调,鲜红就会变得庸俗;轻视了红花的哺育,绿叶就会流于平庸。这个不仅适合于上海与长三角,也适合于南京与长江下游。成功的城市定位不会只有一种。追求千篇一律,只会导致大部分城市的现实与追求上的努力南辕北辙。求大则会成肿,求全则会变空。大树下面适合培育碧螺春,却不适合栽种雪松。同样,在大树树阴之外,适合新植雪松,却不适合移植碧螺春。选择失当的发展策略,即期的影响远没有远期的影响来得剧烈。40码的脚穿50码的鞋,是资源浪费,但穿35码的履,又何尝不是对脚的浪费。前者浪费的是现在的或将来的可能,后者浪费的是当下的或是先前的积累。从恶劣程度上来说,二者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无奈的是,两种毛病会在一个城市同时表现出来,尽管是在不同的方面。
城市不该仅仅着眼于实用。在温饱解决之后,在小康徘徊之间,现代化的梦想已经不再遥不可及,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件艺术品,便渐渐地成为共识。可此时此刻,回首竟然不堪。悠久历史、遗产丰富是艺术化建城得天独厚的资本,却也是实用第一的碍手碍脚的累赘。在实用得太快、太猛、太彻底后,在庸俗得太广、太滥、太全面后,大手大、自以为是地折腾一遍后,才发展城市定位的失败及其后果带来的耻辱在无言却胜似有言的历史遗产方面前异常眩目和格外耀眼。南京如此。
让明故宫毁于一旦,那是因为战火,是破坏的破坏,让明城墙不再完整,那是因为跃进,是无知的破坏。前者令人无可奈何,后者在今年也渐渐地被承认为情有可缘。但对于一天天在减少的明清古迹,一天天在消失的六朝遗风,一天天在被推倒和遭侮辱的民国建筑,……古老的南京有心却无力阻止或挣脱愈加愈急的枷锁。南京不是上海,也不是香港,更不是深圳。很多人明白南京成不了香港、深圳、上海,却不明白,香港、上海、深圳更不会成为南京。港、深、沪不会盲从南京,不仅仅是主观不为,更重要的是资质和时代不同。超过金陵饭店的高度,对于深圳、上海是举手之劳,但远东重要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事实和底质潜力却永远是香港、深圳和上海望尘莫及、自叹不如的遗憾。刻意的模仿,在真品消失前,永远只能是赝品。即使可以像回流进故宫的伪作有天大的标价,即使可以像日本那样傲视全球,但前者只会有笑话,后者还是有无穷焦慌。模仿的物品、跟风的行为,即使轰动一时,终究难以持久地被记忆和纪念。克隆、复制有实际的用武之地,却难有连城的艺术价值。
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人居的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建设的方针仅靠跟风显然不行。这不仅对于昆山、张家港、吴江、太仓、江阴、苏州新区,对于南京更是如此。好心办不成好事,往往是因为缺乏持之以恒。不小心被打碎的文物往往如同一文不值的垃圾,仅仅因为不再完整。《清明上河图》的可贵在于它的写实,珍贵却在于它的完整,不仅仅在绘画上还在相关的学术上。继承太多的历史遗产的对于一个深知价值、稳健操作的主人来说,于物于世都是福分;反之,被一个莽撞肤浅、一知半解的缺乏足够底蕴的人掌管,于世于物都是灾难。面对文化遗产,无知对于人类和历史尽管不是好事,有事却比一知半解要幸运。因为无知和懒散,破坏或无心或无从下手。反之,仅有一知半解的实践却会贻害无穷。很多文物能在恶心的砸四旧中幸免,却会在建设中被破坏,保护中被损伤,实在令人无可奈何。曲阜孔府四壁被水冲洗如此,南京着力打造民国文化一条街的同时却肆无忌惮地拆除了二公祠更是如此,……
在古迹还缺乏的地方人造景观,可以看作别出心裁的创意,有时效果也很显著;可在遗址还很丰富的地方也要人造只能是跟风。撤掉价值连城的遗迹并在其上兴建矫造的建筑,恰恰是违背了艺术。建设在加快,马路在增宽,汽车在拥挤,一切都在反映着的话题是增长。可增长未必是发展,变化未必是进步。怎样在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缝隙中找到一条真正通向人居与重要的城市,显然一味强求拓宽、增高、膨大,并不是根本的出路。需要努力的地方依然很多很广。
南京要跳出南京,必须先钻进南京思南京。南京,作为城市的南京,显然不能于作为县域的县、市、区比长论短;作为古都的南京,显然不能于深圳、珠海、无锡、浦东等地比试小桥流水或高耸入云;作为近代史的起源地和终结点,南京没有理由于杭州、济南,甚至北京去一般见识。南京,虽然欠缺了诸多沿海城市多余的活跃因素,好多年来也未能保持或凸现如同深圳或昆山那样强劲的增长势头,但瘦死骆驼比马大,深入南京的心扉,会发现南京,这座带“京”的城市确实有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无论资质还是机会,都是如此,倘若不利用就实在是误城误国的令人扼腕、难以释怀了。
(待续)
草于9月,录入于11月1日
--
http://bbs.hit.edu.cn/bbscon.php?board=Pic_Talk&id=30251&ap=299.jpg
江苏版欢迎您的光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20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