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werWang (Paper & Water), 信区: Jiangsu
标 题: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十八)——苏北与浙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 14:31:54 2005), 转信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十八)——苏北与浙南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刚刚吹拂这块土地时,浙江的人均GDP只有330元,而江苏却是430元
,浙江仅为江苏的3/4;而当改革了二十五年后的2002年,浙江人均GDP却比江苏高17%,农
民人均纯收入比江苏高2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比江苏高43.3%。两者并列,
前后比较,反差甚大,其背后无由不令人沉思。
江浙两省分括了富饶的江浙胜地。传统的苏南(苏锡常镇宁)和广义的浙北(包括杭嘉湖
甬绍舟)作为中国最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最富裕的地区,也是远东一千年来的主要经济中心
和文化中心,得尽了天时地利和改革以来的人和。因而,苏南的繁荣和浙北的兴盛除了令
人羡慕地垂蜒之外并无什么特别推崇的方面。因为,当年适合自发孕育苏南模式的地区寥
寥无几,而浙北后来改弦易帜、民富更胜一筹也更多得得益于同省的温台金地区榜样和示
范。苏南和浙北鸡犬相闻,得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的发展也是各有千秋、旗鼓相当,
基本形成了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共同拱卫上海,撑起了长三角的繁盛。江、浙两省真正
的差距显然不在于苏南与浙北。造成两省竞争不再对等,比较不再和谐的症结在苏北与浙
南。
民“富”的前提是民“活”。改革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不可否认,在民间活力上,江苏
逊色浙江;而在省内,苏北更远弱于苏南:这也是江苏沦落到必须要学习浙江的软肋。尽
管“六放”和“学习浙江”的政策一再推进,江苏的个私和民营经济活力仍不如计划中的
理想。症结依然在于苏北与浙南。
浙南的奇迹令人赞叹,苏北的裹足令人遗憾。改革以前,浙南在地利和人和上远不及苏南
和浙北,甚至总体上与苏北的差距都是悬殊的。起码浙南的金华、衢州、温州、台州、丽
水等地区论铁路不如徐州,论历史不比淮扬,论港口不如连通,论教育不抵通盐,论土地
不比盐城:无论土地肥力、交通设施、教育质量、农业条件、工业基础,改革之初的苏北
绝不比浙南逊色。回溯一下历史,比较原先的条件,就更得惊讶于浙南的奇迹,感叹于浙
南的经验。浙南的发展在空间上有这样一个过程,从当地到全国再到全球,包括人和产品
;在行业上有这样的一个变迁,从务农到经商再到贸工。“树挪死,人挪活”,这是其一
。部分头脑灵活者发现紧缺,找到商机,粗糙的组织模仿,这是其二。先行者仿制品销路
打开,效益明显,乡里乡亲纷纷仿照成功者,争先恐后投入模仿,互相竞争,当地的这一
产品生产规模小有所成,这是其三。名声在外,采购的外地客商纷来,通过有形的市场形
成某类产品的集散中心,产品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由做大而做强,形成独特的地区优势
和产业优势,这是其四。相关产业链条有序延伸,产品档次拉开,从品牌到内涵,从规模
和效益全面拓展,既避免了资本在某个领域内的恶性竞争,也稳固地在当地形成了某一产
业长久的竞争优势,这是其五。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以几何数的形式膨胀,农村迅猛地进
行着外貌城市化。伴随着这25年来在浙中南几乎没有间断、一以贯之的行经,浙江省在全
国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浙江人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声名日益响亮。
而江苏则远没有这么幸运。面对着浙江省和浙江人的声誉鹊起,江苏的光芒相对更加暗淡
,渐渐的江浙只变成了一个地理概念而不再是一个人文和经济名词,江浙财阀已渐成历史
,江浙文人也已华而不实。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苏北或苏中北没有能走出自己独特
的成功发展路径,这也是今天苏北落后进一步反差的根源,也是未能阻止1990年代末苏南
完全内生性增长方式终结的重要致因。与浙南相比,立足于苏北自身基础的自发成长因素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断。改革初始,作为全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和棉花产区以及淡水养殖
产品提供地,苏北老百姓的整体生活水平即使不如苏南但仍领先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尽
管建国后苏北人口增速较高,但因广袤的平原在水利设施不断改进后人地矛盾远不及温台
、潮汕等沿海丘陵、山区或小块平原地区紧张。所以,加上随后大部分地区严格执行了计
划生育政策,苏北没有也不会产生温台、泉厦、潮汕等地不断或曾滋生过的人口外迁的巨
大压力。这一方面值得自豪,另一方面又是新一轮发展的弊端。没有外出的生存压力,单
单的外出猎奇的欲望不可能持久地产生地区发展的动力。1980年代,苏南的乡镇企业还不
能完全消化掉自身的乡村劳动力,更甭提给苏北劳力转移提供足够的岗位了,而城市对农
民进城的限制又太过于苛刻和无理,于是,在温州人全国流浪经商,湖广人、皖豫人后南
下打工或北上求生或西进闯荡务农的情况下,苏北只有些零星的人外出。而大部分能人在
模仿苏南经营乡镇企业或承包水塘湖面搞水产养殖。外出经商务工,既无人提倡,也没有
可供模仿的范例。其实,此时这种状态并不致命。苏北尽管速度不快,但毕竟在稳步前进
。特别是(特种)水产养殖和水生蔬菜的确曾富裕了一批人。加上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稳步
发展的状况令人无法小觑当时苏北的前景。从南通到江都的建筑铁军初具雏形,县乡工业
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如今可惜的只剩下春兰、维维、森达、悦达等为数不多的名企名
品,但黎明吉普、女神汽车、伊达电话、燕舞收录机、分金亭特酿、凤凰泉啤酒、中华柔
娜、少女之春、醉蟹酒、汤沟大曲等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令人遗憾的是,1988年的治理整
顿打乱了江苏基层自发行程,而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再想接上其实就已经非常困难
了。此后,江苏特是苏北的发展就一直不很如意。
小平南巡讲话后,遍地开发区、学习水冲港、规模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
、经营城市、工业优先、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等等,这些口号的提出,有全国
背景,对于部分地区的确非常适合,但对于苏北来说,不切实际的更多。仅仅当作一个口
号去吹捧也就罢了,可怕的是,往往却被不加思忖地当真了;单就某一个来说,持之以恒
地坚持下去走出一片特色也很不错,可惜的是,都是一阵风,风过之后留下的满地残骸,
结果只是在加大了地区下一步发展的阻力。具有苏北特色的立足苏北基础的发展道路的形
成跟着也就变得遥遥无期。苏北在忙于服从各种号召和疲于应付不断的向苏南学习,结果
本该只是形式的却被当作根本,本该是立足本地实际的行为却成了口号。近年来,惟有劳
务输出和立足加快工业化的部分招商引资行为在这两年相对还有点亮点。但这些行为本质
上弊端很大,不能成为长久之计。劳务输出为输出为输出,招商引资为引资而引资,有可
能像当年盲目发展乡镇企业一样再次跌入骗局、走入死胡同,倘若引进的全是些旨在仅供
给本地服务增殖自身的资本结果不会富民只能进一步穷民。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尽管对
于富民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却短见,长远来说都未必是好事,特别是对于农村和中小
城市。它必会束缚住当地民众的创业创优创新的能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要么是劳动强
度很高的建筑民工,要么是工作时间很长的产业工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方只需要劳
动机器和升值工具,而不需要更广阔的社会见识和自由思想,因而很难从中产生出白手起
家的大亨。相比而言,自发的外出经商务工,却有充裕的属于自己的时光,只要上进就有
可能不断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虽然在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几乎已经殆尽的时候,让没有特
殊政策和优势的打工仔和打工妹成为新一代的老板几乎已失去了土壤和气候,但有一技之
长和善于思考永远却不可能过时。苏北在组织劳务输出方面的确做得不错,但振兴苏北,
光有劳务输出远远不够,招商引资,如果找来的旨在面向行政区外市场的工业和项目,对
于可供投资的本地资金紧缺的苏北来说,未必不是条快速工业化的捷径,如同当年在苏南
处于相对逆势的昆山通过先借“三线”后凭台资后来居上。但以招商引资挂帅,所有公务
员轮流南下的闹剧式招商,把很多完全可以由当地资金和资本来兴办的项目拱手相让给外
来资本,而且再附加上诸多优惠,比如流通业、比如服务业,特别是零售商业,固然会出
现一时的门庭若市,但虚妄的人气终究难掩仅仅只是在满足部分官员的为完成责任考评的
政绩考核的尴尬,其实质是在排斥当地本不丰腴的民间资本,结果只会压制住本地民间资
本的有序形成,最终窒息的是本地的“活”力,为未来留下不可愈合的伤疤。
浙南的快速工业化格局在今天难以轻松地模仿,但相比较江阴模式、张家港精神、昆山之
路而言,浙南的道路还是更具有普适性的。回顾浙南温州、台州、义乌等地发展道路,政
府早期不作为,随后有选择的作为倒是浙南道路的重要保障。一个浙江的基层干部朋友对
我说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政府未必有功;但发展不起来,政府肯定有过。”
这或许立足他们自身的骄傲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或期望有点过高,但却极有道理。
浙南的产业选择也比较。产品单个体积的价值量使得平摊下来的单个产品运输成本不至于
过高,潜在市场的辐射范围就相对较广。这使同种产品的潜在市场可以较大,从而使在先
行者示范作用下的跟风行为可以在很长一个时期仍然可以因做大蛋糕而不会很快出现此起
彼伏、你多我少的状况,避免了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过早出现,所有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而且还有意无意识地培养了各个经营者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产品规模越做越大,在全国统一的大背景下,不需要享受当地人同等待遇的外地剩余劳
动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力,而且为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
条件。这将使浙江在国内省际下一轮竞争中独占鳌头,也是浙江在海外竞争中令台湾、南
韩等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抢得领先一步的优势往往会争得永久的优势。当浙南率先因小商品经济走出来后,以“质
量万里行”为标志的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以及全国经济提升到了一个
新的层次,也给其他地区的从业者继续进入浙江已初具规模的产业中设置了一个适当的高
门槛,而且其他地方因基层政府在上级政府政绩考核压力下的滋生的迫切而短见的举措客
观上使得其他地区包括苏北“自发地”重复温州模式或克隆浙南道路变得不再可行。苏北
学习浙南需要政府的理智引导。浙南应该是高明的苏北人学习的楷模,而不该仅是被低俗
地当作一个可以骗取政绩或哄引资本的源起地。对于浙南,马太效应大多时总会有效,不
断的外出和当地资本、人流的不断外走,浅显的理解是资本外流,长远的却是当地人的千
秋福泽。
(待续)
草于元月底2月初,录入于2004年2月14日洋节中化的情人节
--
http://bbs.hit.edu.cn/bbscon.php?board=Pic_Talk&id=30251&ap=299.jpg
江苏版欢迎您的光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20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