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werWang (Paper & Water), 信区: Jiangsu
标 题: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廿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 14:33:13 2005), 转信
应对长三角统筹发展的新江苏(上)
(应中国改革杂志之约而草就)
在中央对江苏提出“两个率先”的鼓舞下,2003年江苏的发展开局良好,进程平稳,成绩
显著,多项指标都创了1997年以来的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为13.5%,特别是外资引入量
雄居全国第一,藉此风光的苏州也因此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生产总值
逼近排名第四的深圳,原以为这些成绩可以在全国省际间竞争中风光无限,再拔头筹,没
想到的是待年终各地统计数据陆续出来后,却异常地尴尬,以领先全国的外资涌入量,增
长速度竟不及浙粤鲁,浙江14%,广东13.6%,连先是13.3%的山东后来也纠正为13.7%;以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地利优势,好于山东的科研实力,远超于山东的引进外资量,江苏
在苏鲁经济对比中的领先优势不增反减,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竟由上年的160亿元下降到8
1.8亿元。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同时,实在令人遗憾。以天文数字般的308.07亿美元的协议利
用外资和158.02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高密集地投入到这个并不广阔的土地上,用高歌猛
进的外向型经济繁荣景象,续写了类似乡镇企业鼎盛时期的光荣,却不能如愿以偿地持久
。
通常来说,因为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因,小额资本的利用效率相对高于大额资本,幼稚资本
的利用效率相应高于成熟资本。因而,与大企业比较起来,中小企业的成长总体上更快,
活力更强。在同样是劳动密集的领域中,比较相同数额的资本集中到大投资者与分散到众
多小投资者中,可以发现前者风险相对更大,绝对回报也相应要小,且缺乏创造性。尽管
境外资本进入中国,享受着比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更优惠的待遇,但它们的增殖速度
即便令人咋舌,也远没有起步顺当的民营资本快。进入苏南的资本,既然来自境外,他们
必定经过了资本早期积累过程的洗练而变得更为成熟、更为稳健,来到苏南目的只是想按
部就班地增殖,加上水土不服、自身层次等原因,决定了它们求稳求平的特性,不似本地
早期小资本那样善于探索,急于出奇制胜。与几乎全部内生、平均规模不大、依旧处于上
升阶段、本性尚还幼稚的投在温州的资本相比,投入苏南的资本大多来自境外、相对成熟
、规模较大,更多的固定资产投入产生不了与之对应的产业,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苏南
和温州同样数额的固定投资,苏南的回收周期会更长,产出效率相对更低。总体上来说,
江苏与其他省份特别是浙江,大体上存在着这一情况,这也是造成今日江苏投入很多,而
产出有限,老百姓实惠更小的一个症结。但这还不是江苏面临的最大问题。
不可否认苏南人有兴办实业的天赋却缺乏经营商贸的传统。兴“业”与经“商”一般不能
截然分开,但具体到一个地域中,总有更甚一点的倾向,苏南及江苏倾向前者,而温州及
浙江偏向后者。经“商”与兴“业”不同,兴办实业相对固定于一地,经营商贸则讲究大
进大出,习惯于东奔西窜。由于当年苏南集体产权的乡镇企业没有能及时转型,与此同时
,外资蜂拥而入,引起迫切追求政绩的当地基层政权更大的青睐,依托先前积累和良好基
础,外向型经经济使地方经济发展成绩簿依然能贴满了鲜艳的“红花”,然而由于原先的
内生性增长典范的本地乡镇企业或破产倒闭或被拦腰嫁接,开满的花大多是“盆载”的,
并没有扎根于本地地面,只能观赏,勉强可以拍照留念却不能触摸,更不能拥有,对于何
时花开花落,作为地的主人的苏南人倒变成了发展的旁观者,有心却无力介入。这是对外
向型经济涌入火爆和即将火爆的地区生存状态的概述。苏南人并不能在生产中掌握主导权
的实际,具体到发展的过程中,苏南人不仅得到的实惠有限,而且见识扩展得也缓慢,加
上自恋且不舍长久以来外界不断给苏南的赞誉,导致大多数苏南人习惯于困守在家乡,接
受发展的小恩小惠,不再去问理利用他们祖辈占据和遗留资源大发横财者的收益几何。回
到这一现象的背后,会发现这与苏南人外流的形式有着密切关系。苏南及江苏在外地有很
多人,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同志和从科研院所到高校的科技人员有为数众多的江苏籍人士
便是表现,但他们大多数是通过读书升学就业等原因落户异地的,本质上属于精英外流。
浙江人则不一样,除了并不逊色于江苏的知识精英外流外,浙江外流人群还有一个更鲜明
的特点,解放前以宁波人为代表的旧浙商,改革后以温州人为先驱的新浙商,得以发迹的
一个重要表征,就是远离家乡外出经商奔波,于是,方才有了遍布全国乃至全球蔚然壮观
的景象。浙江资本和浙江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生意做得很大,但落户者不多,入籍者更
少,年前数日内全国汇至温州的200亿资金便是佐证。
在目前中国这种体制下,通过读书服役等从原籍走出而落户异地,原籍地就变成了严格意
义上的故乡,即便有家也不是自己的家,而是父母的家或纯粹心理意义上的家;而依靠经
商而走向他乡的,原籍地永远是他们的家乡,即便在外地有房有车有妾,但那绝不是乡土
意义和不停挂念的家。前者苏南人较多,在苏南土地上活跃的后一种人也不是苏南人而是
台湾人和浙江人。而在浙江,前者并不少,但后者更多。对待故乡,只能怀念;对于家乡
,却永远会挂念。在昆山及在上海、东莞的台商,数目或许众多,却也只是暂住,而非移
民,他们或许在意昆山等地今朝,但他们更关注台湾的明天。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浙江人
同样如此。与浙江经商传统在全民皆商后愈益巩固和加强相比,原本就缺乏经商传统的苏
南和浙江,在内生性乡镇集体经济误入险区后,依托外向型经济大发展和招商引资大开展
的新一轮增长高潮,加速了苏南本地民众的兴“业”传统蜕化为尽管并不乐意却不得不无
奈于“务”工习惯的步伐,并进而形成朝向新传统的趋势。这是江苏发展更该警惕的致命
弱点。没有机会移居外地的农民,尽管还有实业传统,但传统始终不是僵化的,它时刻在
变迁,如果失去了依托,就会像缺水的草儿,要不了多久就会枯萎。因注意到外向型经济
会使本地人群空心化、泛劳工化,而加大紧迫感,对于江苏特别是苏南是可喜的,但却没
有理由过分乐观。的确相比较于更多依托外源的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开发,如何
认识并有效地阻截苏南及江苏兴“业”传统向单纯“务”工传统的蜕化更为紧迫。但面对
这,叫喊苏南及江苏学习浙江,鼓励创业,鼓励经商,虽然需要,但却远远不够。
外向型经济高歌猛进的光环取代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殊荣已有些时日了,什么将成为支
撑起江苏新一轮发展奇迹的点睛之作,现在还难以看出,但没有理由不未雨绸缪。发展良
好的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和落后地区艳羡的榜样,先发效益都不可忽视。
地区竞争中抢占先机与军事战斗中抢夺制高点一样重要,即便保证不了最终胜利,在接下
来的过程中也会有事半功倍的神效。地区发展是长效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展示,在一次两
次的形象展示中,扬长避短是种技巧,但在长久的地区发展中却不能如此,否则,就成了
掩耳盗铃。争取江苏新一轮地区发展优势,必须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挖掘潜能
,弥补不足,创造性地向先进学习,这样方才可以真正视短补短,见长扬长,避免逞一时
快感却是长久祸害的扬长护短,补短抑长。于是,学习浙江、对比浙江,是江苏构建新一
轮发展优势无法跳跃的环节和必须认真为之的行动。因人口原因和先前基础,浙江目前还
不能与江苏在地区经济总量上平起平坐,但长远来说,浙江将不仅仅是江苏在长三角中的
对手,也是江苏在全国区域竞争中的最大对手。对浙江的这一发展趋势,江苏必须要有清
醒的认识,本省内生性资本存量明显不足,增量前景更不容乐观。而7000亿的浙江游资加
速增殖的过程和结果足以让下一轮区域竞争中曾占优势的江苏再也笑不出声来。固然江苏
金融机构里存款余额超过了15000亿元,但那不是资本,不用来投资增殖的金钱只是死钱。
目前,江苏与浙江相比,在人力、资金、教育、科研、文化、交通、能源等方面江苏即使
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也不会逊色于浙江。目前,遏制长三角经济天平南倾,虽然紧迫,却
还没有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天无绝人之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资金变为资本,把倾向“
务”工的居民和农民重新换回为致力兴“业”的地区经济发展主体,进而添加更多的经“
商”因素。这需要智慧,更需要气魄。向南准确理解浙江的经济奇迹,或许可以找到一把
钥匙。
尽管多山的浙江在历史上的农耕条件和工业基础稍逊于江苏,但在改革以来的两地发展中
,浙江远比江苏幸运,幸运在于浙江没有等到原有优势到达瓶颈就及时地创造了新的优势
,幸运在于浙江平时高明旁观、束手高阁的政府抓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力挺地区度过
了难关,于是,浙江的发展总是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比如改革以来的温州发展,
虽有起伏,没有断裂,出现难关时,在政府临危不乱、高明的放水养鱼、除草留苗策略下
,在当地全民皆商的百姓共同努力下,不断迎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喜人景象
,结果是温州企业规模越做越大,数量越做越多,温州人见识越来越丰,财富越来越厚。
在外地的温州人和在本地的温州人互相协合,稳步进步,是温州的一大特点,为早期假冒
伪劣的扬弃和近期正在争议中的“代际锁定”的突破提供了或即将提供足够的保证。比如
改革以来的宁波,不断未雨绸缪,及时修剪赘枝、施肥、除草,把握时机、恰倒好处地改
旗易帜,没有等到旧有模式烂了再去清理,没有等到原有优势完全成熟、耗尽才去筹划新
的发展,结果,外生性不差、内生性很强的新宁波不断刷新,经济形势和城市面貌只有好
上加好: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率先将宁波的苏南模式温州化,2002年前后,又及时
地将单一产权多样化。具有独特地缘,把握了特定天时、一以贯之下来的温州,对其他地
方或许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对苏南太不适合。苏南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和1990年代以来
外向型经济和招商引资业绩享誉全国,在特定时期把某一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历史和现实,
注定了苏南在当初学习温州的不智,也注定了今日重复温州的路径并加以克隆的不可行。
已跃上一座高峰的苏南怎样去攀登下一座新高峰,是摆在苏南面前的一道新难题,显然超
越它仍不会轻松。正因为在原先的高峰上太风光,攀登上另一个高峰也就更艰难,一是由
于流连已有的结果,二是由于恐惧曾经的过程。好不容易攀上一座高山,岂愿轻易再下;
很艰难地爬上了一座高峰,岂愿无辜再重复一次。并不是不要攀登高峰,因为攀上高峰的
感觉确很心旷神怡;但绝不能在一座高峰上过久地停留而流连忘返,否则,终会因为单调
得过久而倦怠、失趣。对于一个出身优越、条件优秀的登山运动员来说,超越不仅仅是一
个喜好也理应成为一种义务和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他更不能因贪图一时的享乐而懈怠。因
为,不经意的沾沾自喜和得意忘形就会因别人捷足先登而丧失领先的快感,醒悟过来再去
追赶夺回也就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甚至会错失不该丢的机会。对于拥有优异底质的苏南
来说,的确如此。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高峰,在一座山上看完了风景后,逗留留连不
该太久,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因丧失了新的机会而耗损乐趣。苏南已经有过不止一次的教
训了。1990年代初的江苏太过于流连于苏南模式的无上殊荣,2002年以来的苏南特别是苏
州又初露过分自恋于外向型经济高歌猛进假象的趋向。这很危险。江苏的苏南模式没有能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迅速转型,影响深远,它直接减缓了原先发展势头和基础都很良好的
常武丹等地的发展,武进曾名列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前三甲,但今昔相比,这种成绩已是
明日黄花。当苏州因临近上海而引起外资蜂拥而入时,因为与上海的距离,“沉舟侧畔千
帆过”的外资经济突飞猛进的景象在这里是左等又等不见踪迹,结果期待中的凤没有盼来
,还把原先家中的丹顶鹤给饿死了,更甭提遍地的鸡舍和鸡群了。固然要有飞来的凤,没
有凤,就享受不到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也就难以体现鹤立鸡群的壮观。只有鹤立鸡群,
才可能激发鸡因向往鹤高高在上而去卧薪尝胆,才可能使鹤有超出一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并促使它再接再厉,避免因孤芳自赏而裹足不前。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说不定有朝一
日鸡群中被激发了活力的丑小鸡就能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新鹤,说不准再接再厉的鹤终有一
日变成风光无比的凤。从破烂的鸡窝里走出成群的凤凰金光闪闪地四处飞去,不是神话,
浙江特别是曾经极端贫困的温州、台州是也。
草于20043月中旬,录入于2004年3月21日
--
http://bbs.hit.edu.cn/bbscon.php?board=Pic_Talk&id=30251&ap=299.jpg
江苏版欢迎您的光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20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