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werWang (Paper & Water), 信区: Jiangsu
标  题: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廿六)——上园、华西、小岗(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 14:35:04 2005), 转信

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廿六) 
——上园、华西、小岗(下):中国三种类型的成功村庄 

本质上,华西村的成功不是所有华西人的成功,倘若没有出现过吴仁宝,华西也许永远只 
能默默无闻;有无吴仁宝的华西,绝对会有天壤之别。而上园村的成功则与此相反。上园 
村的光荣不仅仅属于村集体组织的领导,也不仅仅属于南存辉、胡成中,而是属于所有的 
上园村人的:它离不开每个奋力打拼的上园人形成的合力。来到华西,进行适当的过滤, 
除了吴仁宝和华西“村”外,你可能目中无“人”,也没有什么其它让你觉得值得敬重并 
有普遍推广可行的东西进入你的眼帘。来到上园,你首先会看到上园“人”,然后在你正 
在惊讶于何处是上园时发现上园村。华西这是一座高峰,而上园是无数座山峰。面对一座 
高峰,你会不寒而栗,被你面对的高峰也会自觉孤苦零丁;面对无数个高峰,那山更比此 
山高的可能激励着你,也鼓励着山峰。华西的村集体组织走在村民的前面,而上园的村集 
体组织则是在背后为上园人鼓劲、打气并免除着基本的后顾之忧。套用国家体制来类比, 
则华西是中央集权制,而上园是松散的邦联制度。尽管华西的情况有点微变,但整体上的 
这种视角仍旧可行。 

现代化并不代表没有农村。人类的生存与延续离不开粮食,而在短期内看,它依然只能来 
自于农业。奔向未来,实现现代化,消灭的是农民的意识,磨合的是工农商间的身份,却 
不该也永远无法消灭农民的职能和农业的功德。上园、华西脱“农”入“工”的模式代表 
了城镇近郊农村和先进地区农村的方向,却不能代表农业的方向。上园太小,又地处柳市 
中心地域,在城镇建成区壮大包容了上园地界后,上园水到渠成地光有“村”,而没有“ 
农”。上园村不再从事农业的功能,显然不代表所有中国农村的方向,也无法给中国所有 
的农村以明确的发展答案。尽管个别可以仿照上园模式,但倘若全部克隆上园,则就只能 
普遍陷入困境。更何况,不从事农业不代表就一定解除了农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不意味 
着就一定会消除掉小农的思维方式。上园、华西的脱“农”模式虽然显目,但是否真的成 
功依旧需要存疑、期待。必须冷静地是,上园、华西的经历可以成为无数还不发达地区农 
村争相学习的榜样,却不该指望,更不该要求其他地区不加区别地竞相完全克隆,特别是 
村庄的上级。这如同苏南模式在异地可以生根,比如早年的顺德、南海在学习无锡、江阴 
、常熟后的后来居上,但这样的光芒仍难以掩盖苏南模式在内地难以星火燎原的事实。与 
温州条件相仿的地区与苏南相仿的相比更多,这使得温州模式的普适性上甚于苏南模式, 
但仍不能主观期望所有跟温州条件近似的地区可与温州一样的起步、崛起、飞跃,倘若固 
执地这样希望、这样期待,则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极其幼稚。学习温州,首先要冷静地发 
现窍门,然后找准方向,决不朝三暮四,低头、闷声、疾步,方才可以如愿,否则,大张 
旗鼓地想让世人皆知,结局只能是为学而学,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是而类鼠。于是,华西成 
为楷模久矣,但克隆华西获得成功的近似为零,取得成就的也寥寥无几,就连贺兰山下和 
北大荒中的那些幸运地成为华西帮扶结对的村庄也没有能谱写华西点滴的可以久远的光荣 
,足以说明,孤立地不假思索地跟风仿制,只是鹦鹉在学舌。无论上园,还是华西都离不 
开他们所处的背景。没有柳市低压电器的产业集聚,上园的光芒要暗淡多许;离开了江阴 
和苏南实业蓬勃的景象,华西的桂冠也不会如此灼热。 

大张旗鼓甚至还劳民伤财地树立典型,大变不离其宗,往往是为了政绩考虑或经济利益的 
更好攫取。人多地少是标榜中国的一个不会过时的描述。无论上园、华西甚至小岗,在25 
年前,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用人多地少的评价都恰如其分,唯一的差异只是地域的 
特色不同。这种窘迫使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部分沿海农耕条件较为优越开发历史相对悠久 
的地区,尽管是乡村形式、乡村制度和农民生活形态及思维方式,却有着比西方国家城市 
社区还要密集的人口密度。这在东亚地区是不无法忽视的普遍现象。无论新加坡、台湾、 
日本还是韩国,亦都如此。这使得东亚新兴国家的主流中产阶级的家住形态是高层公寓而 
非欧美澳遍地开花的别墅。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居住方式在数字和外表上类似于欧美澳 
的城市富人社区,差异只在于中国的这些地区建筑物间填充的是农田,而欧美澳全是人造 
绿地——草坪。这在是为中国的农村现代化乃至全国现代化的紧迫课题之源。如何迅速改 
变这种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格局,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一道,直到今天仍然是个 
不变的捷径。 
通览中国成功村庄,除了小岗,因为政治原因而成为村庄中的明星外,华西、上园、乃至 
大邱庄、南山、刘庄、南街以及深圳南岭村、海城西洋村、常熟梦兰村、唐山半壁店村、 
金华花园村、重庆上桥村、昆明福保村、北京房山金鸡台村,走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无 
工不富的道路。然而问题依旧接踵而来,知道今天,无论在体制乃至普通民众的心理上, 
华西仍不是城市,上园也不是。尽管上园早已经没有农田,华西的农田亦已蜕化为用超过 
价值的成本维持的样本。半个世纪来,有意设置城乡分野,人为隔离农村和城市的政策, 

是祸也是福。祸使当年的大多数华西人、上园人天生就是农民,没有城市居民可以轻松享 
受的事实上是“不劳而获”的福利,而福依旧因为此,因为是农民,近似一穷二白,所以 
才没有什么顾忌可以放下牵挂自由去闯荡,借助特殊的地利、人和和天时,成功便无法不 
预料了。尽管在更深的内涵上,华西、上园还是农村,但用表面一点的内涵界定来分析却 
已经看不出再是农村了。挂着“村”的外形,虽然滑稽,却不荒唐,直到今天,无论上园 
、华西都未能完成根本的跳跃,在骨子里依旧是“农村”,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今天的华 
西、上园超越最后的农村藩篱,出路并不在于曾经并不过时的产权界定。像华西、上园, 
在集体资产如此庞大后,再提分割界定产权,都难以再体现出公平和恰倒好处的优越,而 
且在实践上也无法可行。以色列尚且存在集体农庄“基布兹”,在中国,今天华西以及上 
园的集体资产的出路绝不在于分割。继续的延续这种荣耀,显然还是要在更深层次上脱离 
和扬弃农民意识。这种农民意识的对立面不是城里人,而是与现代文明还没有完整切合的 
传统及其陋习。华西继续追求的集团为单位的大,似乎并未清醒;停留在代际锁定边缘上 
的上园,当下的定位也还没有显示出足够的高明。无论苏南还是浙江的两种模式的成功村 
庄都走在十字路口。 

新的形势需要国家意识追求将先前不平衡的分配进行再次、三次的分配,这是为中国开创 
新未来的必由之路。于是,慈善事业和基金会必将为这些农村社区脱胎而来的社区继续壮 
大带来难得的机会。领先一步便会步步领先,旧有的增长方式和乡村进步模式已经基本走 
到了尽头,在尊重法制,依法治国的新背景下,所有的已经成功的村庄再一次地又被拉到 
了新一轮的起跑线上。谁先抓住了这一轮的先机,便会真的溶入城市文明。对于这个景况 
,无论华西还是上园,都该明白。已经累积了一定数量资本的他们,必须明白,他们今后 
,最应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名誉;不是别人的羡慕,而是尊敬。 

     然而,无论华西,还是上园的优势再造,首先只适合华西、上园,在今天已不适合于 
其他后进地区。反省华西、上园已经走过的轨迹和正在走着的道路以及即将再走的路径, 
对后发地区的最大启示依旧在于挖掘潜质,依托差异化竞争,这即便不能后来居上,也会 
得尽华西、上园预留下来的发展空间。在外部格局已经大体定下,区域整体创业气候也实 
在不容乐观时,比如失去地利、人和乃至部分天时的今日小岗,就地城市化的条件和机遇 
都已经失之交臂,在将自愿接受“剥夺”以期溶入先进地区的大量劳力送往已经初步工业 
化的地区或正需要大发展服务业的城市外,唯一能做的只是立足农业挖能增效,纯化农业 
净化乡村,保持着农村的田园牧歌,新的机遇便会自然而然地催青。这适合小岗,也适合 
于大部分苏北。显然,这条思路还是来自于对比华西和上园的发现,尽管无法从中直接找 
出形象话的依据。 



附: 
——————————————————————————————————————— 

一个村的能力有多大 
——上园村简介 
(作为特别策划《探望长三角》系列的贴士载于《中国改革》杂志2004年第5期) 

在作为温州模式主要发祥地的乐清,有一个在电器行业闻名遐迩的柳市。在这个仅为镇级 
建制的柳市,以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等品牌为领军的低压电器产品,已经占有了全 
国2/3的市场,并正在稳步走向世界。首届“中国十佳小康村”之一,有“温州第一村”之 
称的上园村就坐落在柳市镇的核心地段。 
上园村全村总面积只有0.56平方公里,但在册农户却有350户,人口超过1400人,在改革初 
始,人均耕地只有0.2亩,少于温州平均数。但经过改革开放25年以来的发展,村级集体固 
定资产净值2.55亿元,流动资金1亿元,净资产超过3.5亿元。村企合一的上园集团,拥有 
5个大型商品市场和1个停车场,其中,“柳市有色金属市场”占地20亩,年成交额22亿元 
。富裕起来的村集体每年向每个村民发放口粮款2800元,60岁以上老人另外每月还发给工 
资60元。2003年,村级集体经济税后利润分红收入1100万元,扣除上百家村民创办企业利 
润和年终分配,村民人均收入27956元。 
上园村集体经济实力很强,但上园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集体,而在于上园村人兴办的实业 
。截止去年年底,上园村民创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有80家,中外合资企业15家,出口创汇 
企业22家,并有家庭作坊式工商业200多户,有500多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在上园村地域 
内,上园村民创办的工厂总资产超50亿元,年产值超100亿元。上园村人兴办的企业,仅注 
册资产超亿元的,就有8家。在全国低压电器行业规模、效益排行第一、第二,分别拥有中 
国驰名商标,2003年总销售额分别超过100亿和86亿元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先生、德力 
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先生都是上园村人。在全国防爆电器行业排行第一位的华荣防爆 
电器有限公司、全国小型断路器产值出口量第一位的森泰电器厂、全国稳压器产销量及出 
口量第一的鸿宝股份有限公司等也都是上园村人创办的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能量令人不可思议的上园,已成为温州模式不断跃迁的一个成功样板。 
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等先后莅临视察过位于上园村的正泰、德力西集团总部。上园村 
在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创利税、人均村民拥有资产存量、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村民享受社 
会福利保险待遇等诸多指标方面,以毋庸质疑的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
http://bbs.hit.edu.cn/bbscon.php?board=Pic_Talk&id=30251&ap=299.jpg

                                  江苏版欢迎您的光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20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5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