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ungren (唐人街), 信区: Jiangsu
标 题: 专家论吴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形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27 23:45:25 2004), 转信
在8月6日至8日举行的“吴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苏州大学张承宗、方南波、潘浩在《吴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论述了吴文化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关系。其要点如下:
上海文化是吴越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但其根源来自吴文化,吴人特点就是上海人的特点。明清之际,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周边地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争相模仿吴风吴俗。上海当时属苏州管辖,深受吴文化影响。如苏州有浓厚的尚文氛围和悠久的诗词书画传统,上海也紧其后,并在书画方面渐显其长,“学书学诗学画,三者称苏州为盛,近来此风沿入松江”。苏州的梨园乐部时称最盛,上海人便经常前往购求戏子戏班,“争尚苏州戏”,苏式细木家具为松江人所喜,一些有钱人便亲往苏州选购。苏州人流行的服饰、头饰,上海人常觉“雅俏”而仿之。苏州酒在上海地区亦颇为缙绅所尚。
吴文化的特点与海派文化的特点基本相似,古朴而不失精美,温柔而不失刚劲。吴文化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刚柔相济这条主线,在六朝以前是外刚内柔,以后渐变为外柔内刚,上海也是如此。在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中,认为海派文化有创新、开放、灵活、多样的特点,可以说也是源于吴文化,比如苏州园林,不拘一格,决不讲究对称,就是灵活多样的最好诠释。后来上海建埠,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形成了海派文化。可以说,海派文化是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对吴文化又一次深刻变革之后的产物。
重商观念深入民心,缙绅以货殖为急,这个吴文化的一大特点对上海的影响也很明显。明清时期,上海因其商业繁荣,有“小苏州”之称。太平军攻占苏州后,苏州地主富商纷纷迁入上海租界,使江南最大的商业中心由苏州转移到上海。
明清时期,苏州是通俗文化的中心之一。近代,随着吴越人士的大量涌入,上海成为近代中国通俗文化的新中心。清末四大小说的作者,除吴趼人外,都是江苏人。上海新式学风的树立也与吴人有关。李善兰、王韬、冯桂芬、徐寿、华蘅芳等吴人,不尚考据而好谈时务,冲破夷夏大防,乐于与西方人合作,他们的反传统行为在上海知识界形成一定冲击。很多读书人以他们为楷模,纷纷仿效。
新一代的上海人,已不再是原来的吴人,他们形成了新的上海文化,包括精明求实的商人观念、宽容趋新的文化观念,独立自主的国民人格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不过,人们从那满口的“阿拉”声中,还能很容易地听到来自苏州的吴侬软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4.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