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s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ave (what) for (water), 信区: Jiangsu
标  题: 江苏境内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19 14:58:33 2004), 站内

江苏境内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稿)  

顾黔 Richard VanNess Simmons 石汝杰 俞志强 
南京大学,南京;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苏州大学,苏州;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美国

[摘 要]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地区的方言十分复杂,一直受到汉语方言学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中美两国四所大学的师生以及本地区的方言学者,于1999年和2000年夏天的调查情况,讨论此地“浊音”和“送气浊流”现象,试图探讨汉语方言的分区及其标准问题。

[关键词] 江淮官话 吴语 边界

[中图分类号]H 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2001)02-0128-05

[收稿日期] 2001-05-01

[作者简介] 顾黔,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Richard.VanNess Simmons(史皓元),博士,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
石汝杰,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俞志强,博士,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


  江苏境内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一直受到汉语方言学界的关注。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我们申请了罗斯中美两国合作研究项目(Luce Foundation:United States-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调查研究》,同时获得了中国教育部、江苏省和南京大学的支持和配套资助。课题组由项目美方主持人Dr.RichardVanNess Simmons(史皓元博士,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USA)、石汝杰教授(苏州大学)、俞志强博士(Dr.John Yu,Baruch College,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USA)和中方主持人顾黔博士(南京大学)等4人组成。计划用3年时间(1999.1-2001.12),在边界沿线的乡村地区——深入到自然村、组,最多是乡而不是县城或其它中心城镇,进行大规模的穷尽式的田野调查,从而界定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线。

  1999年暑期,史皓元、石汝杰、顾黔与博士生孙华先、王建军、周远富,研究生李小芳、周建国、高云峰,以及当地的方言学者邵冠世、吴凤山、徐铁生等共十多人,分两个研究组同时在长江两岸边界地带的200多个点,展开了布点密集的田野调查。石汝杰负责南岸,顾黔负责北岸,史皓元根据情况两岸兼顾,来回穿梭。这一次深入到了农村的自然村、组,最多是乡(或乡级镇)而不是县城或其它中心城镇,覆盖面积约达4000平方公里。其中155个点记录了整本由课题组自行研制的词汇调查简表,共444个口语词汇,每个点都有统一的相关内容的录音。其余50多个点是语音方面的调查,主要是声母和声调。连续7周的实地调查,使我们对这一地区方言的复杂性、过渡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有所发现,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2000年的详细调查奠定了基础。

  我们计划从中筛选出20-25 个点,进行详细调查,调查详表包括1924个口语常用词。到2000年8月,已经完成18个点,预计在2001年全部完成。

1,材料与方法

  1999年上半年,课题组中方成员(顾黔、石汝杰)去美国,与美方成员(史皓元、俞志强)一起,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设计了两份词汇(而不是字汇)调查表。简表444个词,用于1999年的初步调查;详表1924个词,用于2000和2001年的调查。考虑到江淮官话与吴语在这一地区复杂交替的情况,我们根据各自以前的研究——史皓元、俞志强、顾黔三人的博士论文均为该地区方言的调查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石汝杰出版发表吴语论著多种,并参考大量已经出版的资料,分别从语音系统、变调、基本词汇、语法特点等方面,选择了对内具有代表性对外具有区别性的、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的口语词汇。

  简表和详表规定,调查的是词义和语音形式而不是汉字,因而可以单用国际音标记音,但不能单用汉字。本调可记可不记,变调一定要记,以确保所记录的是真实的自然的语流中的音。因为每个点都对声调表及两字组连读变调表录了音,以备日后的检查整理之用。本调可以回去推导,而变调却不然,尤其是交界地区的变调更为纷乱。考虑音位系统的同时,注意邻近方言的细微差别。用严式(比较而言)国际音标记音,不作音位的高度归纳,同一音位根据实际语音可记作几个条件或自由变体。

  一般地说,记录一地方言,音位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边界线的调查中,细微的差别更显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区分不同的方言,体现它们的过渡与渐变。古吴语本北抵淮河,江淮之间早期为吴语区,永嘉丧乱后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间,使其间的方言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大江两岸的方言自古关系密切,人民交往频繁,现今音位系统仍相当一致,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认为通泰方言应归吴语、边界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只考虑音位,那么区分两者几乎没有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不构成音位对立的前提下,尽可能记录现在实际的语音形式,包括唇的圆展、摩擦的轻重等等。在普通话强有力的影响下,这一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方言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们纷纷快速地失去南方特色,向北方话集中靠拢。 

2,发音人与调查步骤

  因为要深入到乡村调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适当的发音人至关重要。1999年调查组每人每天去一个点,记录整本444个词汇的调查简表,并录音。前一天晚上讨论次日的行动,及各点的负责人。因此6点多就起床,赶在8点乡政府或村委会上班之前来到所要去的乡或村,确保足够的工作时间和记录质量。我们尽可能选择年龄五六十岁左右的发音人,一定是土生土长的没有长期在外经历的。项目的中方成员由于前几年编写地方志·方言志的缘故,跟当地政府保持密切友好的工作关系,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大都给予大力支持。一般我们前一两天通知乡政府,这样到达的时候他们已有所准备,有时候他们已经准备了几位发音人,我们可以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他们有时就在乡政府找人,有时安排我们下到村儿里去,有时打电话到村子里请一个村干部来,比如村长、妇女主任,他们在当地生活多年,对当地的混杂方言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感谢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我们经常碰到几个人同时做我们的合作人的情况。1999年调查用的简表,在熟练之后,需要四五个小时,一一问清每个词的实际读音,注意口形的变化,所以我们一见发音人马上说明时间要求,请他们设法安排。边界线上的语音形式多种多样,每天都能发现新情况,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为了能够搭上末班车回驻地,我们暑假期间都放弃了午睡,晚上集中讨论白天遇到的问题,布置第二天的工作,横跨长江两岸丹阳、丹徒、金坛、溧水、句容、江宁、泰兴、靖江、如皋、南通、通州、如东等十几个市县。2000年6月至8月,史皓元、石汝杰、顾黔又分头赴靖江、通州、如东、泰兴、南通、如皋、丹徒、金坛、溧水等地,记录详表,每个点大约需要4-5天的时间,至8月底完成了18个点。2001年5月和暑假,我们进行详表的调查记录。

3,新的发现与挑战

  江淮方言是大北方方言和中国东南部复杂方言群的过渡地区,通泰片是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地带,它们正随着现代化进程迅速失去原有的吴语底层的特征。处于长江北岸的通州则是通泰片与吴语太湖片的过渡,可谓过渡中的过渡,方言情况十分复杂。

  我们尽量踩着边界线,不少家庭采取双方言制。顾黔1999年8月去通州小海乡大撇港村12组调查,该村共有12个组,40多户人家,其中7个组说海门话(吴语),3个组说南通话(通泰),两个组南通海门各半。我们来到村长家,村长和他的夫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同为12组土生土长。结婚前村长家说南通话,夫人家说海门话,现在他们都会说对方的话。当我问夫人“东西”是说“东西/稿子/物事”时,她立刻指着村长说:东西是他们江北人说的,我们海门话说物事!这在操启东海门方言的人中,颇具代表性。

  通州金沙以东的方言更为复杂,往往一个乡里有几种方言,一是吴语,一是南通话,一是通东话,还有一些是什么都不象的话,交流有困难。

  在这么复杂的地带,每天都会碰到新问题。但最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调查到了浊音送气(实际上是清音送气带浊流)的情况。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报道,一开始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有录音)。到今年夏天为止,所有的报道都认为属于吴语,因为这里有浊音(浊流)。可是除了这浊流,其它哪儿都象通泰话,韵母系统、词汇系统、轻声儿化等等。当地人能清楚地指证这是南通话系统不是海门话系统,因为他们听得懂南通话而听不懂海门话。更有一人跟笔者说,海门(吴语)人说的是上海话,我们和南通人一样说的是北京话!他当然不知道他的话有7个声调(除了上声,平去入各分阴阳),还有浊音(浊流)。

  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在北方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吴语是保留浊音(清音浊流)不送气,丹阳除外;而通泰和赣客方言一样,不论平仄一律清化送气。南通一般是送气,海门是清音带浊流,通州在南通和海门之间,则为送气然后带浊流。见下表,表中金沙是通州的市治所在,顾灶为该市十总乡的一个村:
江 淮 通 泰 通 东 吴 语 吴 语
官 话 方 言 方 言 方 言 方 言
扬州/ 泰 兴 金 沙 苏州/ 丹 阳
南 京 南 通 顾 灶 海 门 方 言
同 t t t(d) d(t) t
动 t t t(d) d(t) t
洞 t t t(d) d(t) t
毒 t t t(d) d(t) t
潮 ts/t ts ts(dz) z(s)/dz(ts) ts
赵 ts/t ts ts(dz) z(s)/dz(ts) ts 
郑 ts/t ts ts(dz) z(s)/dz(ts) ts
直 ts/t ts ts(dz) z(s)/dz(ts) ts

  因为有浊音(清音浊流),关于通州的所有报告,都无一例外地划归吴语,“同”等为d,“潮”等为dz。由于没有浊音送气的记录先例,这里的送气事实被完全忽略了。而实际上,这里的送气是客观存在的。金沙的送气和浊流皆十分清晰,顾灶老一代人如吴敏才(70岁)送气不太清晰但浊流明显,新一代如吴的女儿吴雪平(44岁)送气较清晰但浊流不太明显。

  通州的今天就是南通的昨天。南通有没有经过一个清音送气带浊流的过程?由于没有记载,现已无从稽考,这是一个遗憾。金沙顾灶的语音形式,或许为我们提供了浊声母怎样一步步清化的动态图画。

  这就牵涉到吴语浊音(浊流)的记录和处理问题了。在发现清音送气带浊流之前,是记浊音还是浊流无关紧要,因为并无音位对立。浊音送气在中国毕竟罕见,吴语的“浊音”本来就只是“清音浊流”(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56年,科学出版社,P21;曹剑芬《常阴沙话古全浊声母的发音特点》,《中国语文》,1982年4期)。因此,有关这一地区方言的情况,此前的报告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鱼而求熊掌,舍弃送气而只保留d、dz等,这是认定它属于吴语。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把浊音(浊流)认作吴语的唯一划分标准,把通东方言划归南通系统,那么舍鱼而求熊掌的结果,就会舍弃浊流转而只保存送气。如果我们囿于记录方法,一定要舍鱼,不能容忍浊流和送气同时出现,那么百年之后,有谁知道通州经历了一个清音送气加浊流的过程?

  现在虽然仍无浊音与浊流的音位对立,但至少在这一地区,记作浊音已有诸多不便。如果记作浊流,一方面清音送气带浊流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也符合语言事实。同时在语言地理的分布上,十分自然,这种过渡的情形跃然纸上,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什么不呢?所以我们比较倾向于浊流记法,于理论于实际皆无妨碍,虽然笔者在处理其他吴语材料时仍记作浊音,因为那些地方的“浊音”并无送气现象。 

  上表显示,丹阳方言的浊音业已清化为不送气清音但属吴语;通东方言有浊音(浊流)但可能和南通方言一样,同属通泰方言(它的归属尚未界定)。这对吴语的浊音标准提出了挑战,什么是划分吴语和非吴语的标准?是否要重新评估?当然,我们已经考虑把浊音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同时参照其他标准,综合使用的实施方案。但具体怎样操作,比如丹阳和通东到底是吴语还是江淮官话?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桂林会议上多位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盼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心我们的研究,参加我们的讨论,并请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我们下一步的调查以及成果的整理。

  2001年下半年,课题组成员将齐集美国,共同整理调查材料,出版词汇调查手册和资料分析报告,探讨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历史成因,长期的接触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古吴语北抵淮河,江淮之间早期属吴语,永嘉丧乱后历次的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间,使其间的方言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本课题的研究,除了可以向学界提供这一研究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还打算就汉语方言的分区及其标准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 

附录:调查地点清单
一、99年简表调查点(155个)
按调查者排列。地点顺序为:县市、乡镇、村,例如,“通州 姜灶 姜川”表示通州市 姜灶乡 姜川村。

史皓元(22)
金坛 建昌 新河, 金坛 白塔 白塔, 
金坛 河头 河头, 金坛 岸头 东大林, 
丹阳 河阳 井巷, 丹阳 全州 全州, 
丹阳 郫城 尧巷, 丹阳 新桥 八字桥,
通州 二甲, 通州 观音山, 
通州 姜灶 姜川, 通州 正场, 
通州 金西 张桥, 通州 十总 顾灶, 
通州 十总 顾灶, 通州 纱场 纱场, 
通州 二爻 志新, 通州 五甲 协力, 
通州 金余, 通州 北兴桥 永胜, 
靖江 西来 建国, 靖江 越江。

石汝杰 (14)
金坛 西岗, 金坛 金城花街24号,
丹阳 前艾 新民, 丹阳 河阳 三桥,
丹阳 行宫 行宫, 丹阳 埤城 东巨, 
丹阳 新桥 古巷, 溧阳 别桥 马家,
溧阳 上黄 排棚, 溧水 渔歌 赵家, 
溧水 东芦 中山街,靖江 马桥 铭坤,
靖江 季市 季东, 靖江 长安 勤俭。

吴凤山(7)
如皋 江防 平北, 如皋 江防 永平闸, 
如皋 营房 六号村,如皋 营房 耿扇, 
如皋 九华 郭李, 如皋 长青沙 长新, 
如皋 长江 东平。 

邵冠世 (2)
南通 狼山镇, 南通 天生港镇 

徐铁生(7)
南通 狼山 新港, 通州(海门)四甲镇,
通州 李港 李港, 如东 饮泉 墩北, 
如东 南坎 齐心, 如东 南坎 茂新, 
如东 兵防 东安镇。 

孙华先 (2)
通州 先锋镇(通泰音), 通州 先锋镇(吴音) 

王建军(3)
如东 华丰 犁丰, 如东 童店 童北, 
如东 饮泉 双北。 

高云峰 (23)
金坛 薛埠, 金坛 建昌 迪庄, 
金坛 金城, 金坛 白塔 下陵,
金坛 涑渎 立新, 丹阳 云阳, 
丹阳 河阳 北陵, 丹阳 延陵,
丹阳 埤城 楼下, 丹阳 后巷 童家桥, 
丹阳 新桥 洪楼, 丹阳 新桥 林家桥
丹阳 界牌 立新, 丹徒 上党 铜涵, 
丹徒 上会 枫庄, 丹徒 宝堰 堰东,
丹徒 荣炳 蒲(土干) , 句容 天王, 
句容 袁巷 斗门, 靖江 孤山 王庄,
靖江 斜桥, 溧水 洪蓝 芮家塘, 
溧水 石湫 庵头珠。

李小芳 (25)
金坛 涑渎 方边, 金坛 洮西 上阳, 
金坛 白塔 白塔, 金坛 直溪 汀湘, 
金坛 洮西 下新河, 金坛 朱林 北联, 
丹阳 河阳 后观, 丹阳 埤城 镇南,
丹阳 后巷 彭庄, 丹阳 新桥 红江, 
丹阳 界牌 东头港, 丹阳 界牌 黑木桥,
丹徒 高资 红峰华家庄, 丹徒 上会 元庄, 
丹徒 宝堰 大山, 句容 行香 朱古隍,
句容 行香 何果, 句容 白兔 兔东, 
靖江 新建 中路居委会, 靖江 红光 涨公,
靖江 长安 横河, 靖江 土桥 十五圩, 
溧水 乌山 乌山, 溧水 在城 沙河,
溧水 白马 花山。

周建国 (22)
金坛 指前 风车, 金坛 指前 庙圩, 
金坛 唐王 溪兆, 金坛 白塔 西圩,
丹阳 胡桥 宝山, 丹阳 前艾 蒯家, 
丹阳 埤城 白龙寺, 丹阳 全州 屯甸,
丹阳 河阳 丰洛, 句容 陈武 大华, 
句容 东昌 高昌, 句容 东昌 东昌,
句容 陈武 赵庄林苗场, 靖江 城南 北桥, 
靖江 太和 礼平, 靖江 西来 西来,
丹徒 宝堰 王巷, 丹徒 石马 石马, 
丹徒 三山 黄序, 溧水 群力 群力,
溧水 东屏 方边, 溧水 柘塘 梅山。

顾黔(28)
如皋 葛市 葛村, 如皋 长青沙 西圩1组,
如皋 长青沙 西圩4组, 如皋 长江 四案, 
如皋 张黄港 凤龙, 如皋 高明 芦西, 
通州 十总 顾灶, 通州 小海 大撇港, 
通州 兴仁 扬弯, 通州 正场 正场, 
通州 金西 张校, 通州 庆丰 庆丰, 
通州 纱场 季埠, 通州 二 爱北, 
通州 五甲 同心灶, 通州 金余 九总港, 
通州 北兴桥 合村, 靖江 西来 振兴, 
靖江 越江 十圩桥, 如东 童店 丁北, 
如东 华丰 盐场, 如东 曹埠 跨岸, 
如东 九总, 如东 掘港, 
如东 北坎 鱼鳞桥, 如东 丁店 闸东,
如东 长沙 长北, 如东 华丰 华南。 

二、2000年详表调查点(18个)
史皓元(7)
金坛 朱林 巷头, 金坛 朱林 钱城, 
溧水 乌山 新春管家, 靖江 八圩 十圩, 
丹徒 石桥 华山, 通州 金沙, 
如东 童店 银杏

石汝杰(3)
靖江 团结 范家埭, 丹徒 丁岗 纪庄, 
通州 东社 跑灶 

邵冠世(1)
南通 狼山

吴凤山(1)
如皋 营房 6号村

顾黔(6)
泰兴 曲霞 应达, 靖江 八圩 江峰, 
丹徒 姚桥 佐家, 通州 纱场王埠, 
如东 童店 银杏, 溧水 柘塘 乌山(与沈子异合作)

说明:
在此谨特别感谢南通市委市政府、南通市民政局、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通州市民政局、如皋市民政局、镇江市政府、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丹阳市政府、南京师范学校(溧水)、金坛市教育局、靖江市政府等单位和个人;各点方言发音人;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士!

[责任编辑 周远富]

[责任校对 张玉荣]

The Boundary Between Jiang-Huai Mandarin and Wu Dialects in Jiangsu
By Gu Qian Shi Haoyuan Shi Rujie Yu Zhiqiang 
[Abstract] The dialects in the region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Jiang-Huai Mandarin and Wu are complex. They have long received interested attention among scholars of Chinese dialects. 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undertaken during the summers of 1999 and 2000 in the region by a team of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 U.S. together with local scholars. The focus is on the murmured and aspirated murmured initials found in some dialects of the area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dialect geographical grouping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Key words] Jiang-Huai Mandarin Wu Dialects Boundary region

 
※ 修改:·leave 于 Sep 20 14:58:38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