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anxi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zyuan (冷血无情), 信区: Shaanxi
标  题: 陕北民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26 20:20:29 2005), 转信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艺术地位而言,可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奇珍异宝。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不论是古老的陕北信天游,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陕北民歌,当她穿过历史的尘埃烟云,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共同熔铸的时空中,回旋在冰山雪岭、戈壁荒漠、森林草原、大河峻岭和高原沟坡的时候,恰是一种有力度和深度的艺术审美范型。陕北民歌的艺术审美范型:即外在的美学风貌——苍劲、悲凉、雄浑、质朴,与内在的精神风貌——传统的黄河文化精神与新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渲泄黄钟大吕之势。
  那么,陕北民歌的艺术功底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她亦庄亦诙、亦雅亦俗的意蕴之中。陕北民歌既有意蕴层面,又有叙事层面。正是有了这两个层面,才使她的艺术审美至高至上,高层建瓴。
陕北民歌的研究工作千头万绪,仁者见仁。就其艺术角度来讲,她对中国音乐有以下几个突出的贡献: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音乐旋律为中国音乐民族化、性格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陕北民歌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推动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自从1943年以鲁艺为主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改造陕北旧秧歌,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以来,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走上大雅之堂,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品类。三、陕北民歌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唱家、歌手。以歌推人,以人推歌这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应,使《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等陕北民歌和李有源、刘燕平、白秉权、李治文、王向荣、孙志宽、郭云琴等民歌演唱家屹立于中国民族音乐之林。

--

        _____  ______  ___ __           _____    _____
        ▊ ▊    ◢◤   ▊ ▊   ▊ ▊   ▊ ▊    ▊ ▊
        ▊_▊  ◢◤     ▊_▊   ▊_▊_  ▊_▊_   ▊_▊
        ___▊   ̄ ̄ ̄  __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0.1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