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济宁]《永远的孔子》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3:45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晚上站庆喽),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济宁]《永远的孔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y  6 09:33:22 2004), 站内信件


  历朝历代,人们对孔子的崇敬是至上的。据说乾隆皇帝之所以把“至圣”二字倒着书
写,也是认为他的影响没有尽头。活在世人心中的孔子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致说来有民间、皇家、官方、儒家等五六类。孔子是中国
的,也是世界的,因此不同国家的人有自己不同的孔子形象,美国人觉得他长了个大长脸
,日本人认为他是一个小矮个。而成为中国收集孔子像第一人的骆承烈教授,就此话题还
曾著书立说,他拥有的孔子像是2600多种。 

  采访: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承烈 

  “实际上孔子是一个学者,咱们常见的孔子“行教像”就是学者像。孔子身穿袍服,
头上梳着髻,拱着手,一副泰然自若、恭敬谦和的样子,人们就把这个当作真正的孔子像
。” 

  对于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是“生而首上圩顶”、“身长九尺六寸”,也
就是说他是现在一米九的大个子,并且身材魁梧,性情温和而威严,因为《论语》中他的
弟子这样描述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其实为世人敬仰的孔子曾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是由于他三岁时父亲便
去世了。生活在家道中落时的孔子自小敏而好学,博闻强记,并且多方拜师求教,因此在
他“三十而立”时便有人拜到他门下为弟子;四十不惑时,便开始聚徒讲学,创设儒家学
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首倡私学的人。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由此成为中国的“至圣先师”。可以说在世界史上,不是宗
教而起宗教作用的是儒家,不是教主而起教主作用的是孔子。 

  孔子是在春秋末期诞生在鲁国,在周王分封的七十多个诸侯国中,鲁国虽然在国土面
积上并不大,但在排位次序上却居于首位。 

  周公被封鲁国是因辅佐成王有功,并且在众多诸侯国中封赠规格最高、赏赐礼器最多
,因此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周公还是周王朝“制礼作乐”者,这使得周族的礼乐典
章在鲁国保存了下来。 

  孔子从小就对礼乐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一向是“入太庙,每事问”。 

  鲁国丰富的文化与这里有悠久的文明史不无关系。这里有7300多前的北辛文化遗址,
其后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与北辛文化一脉相承。从大量出土的细石器、陶器、骨
器,特别是制作精细的骨针来看,都说明在几十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开
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 

  历史悠久了,自然其人文底蕴就会很丰厚。传说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也就是伏羲氏
、燧人氏、神农氏三皇和黄帝、炎帝、颛顼、帝诰、少昊五帝都出生在这里,因此说这里
是人杰地灵,可圈可点的人有很多。 

  在孔子因材施教三十多年后,在西方,一位也像他成为开创“办私学”之风的人来到
了世上,他就是对西方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苏格拉底。 

  采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祥龙 

  “我觉得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道理
在于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不只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用西方的话
语就是宗教家,还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而苏格拉底他实际上是一个哲学家,通过他的弟
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一个哲学传统。”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办学育人。孔子是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多,有得意弟子颜回、曾
参;苏格拉底有著名门人柏拉图。孔子的弟子将他的学说集结成流传后世的《论语》,柏
拉图也写就了《理想国》。可以说理性时代的来源,一是希腊,一是中国。 

  采访: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承烈 

  “为什么是“和”,首先为什么不是“和”,那几个主要是三个:仁、礼、中庸。“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处理呢?应该是“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处理人的原则、手段。“礼”是什么呢,就是政策、规定,按这个法办事,不
按这个不行。“中庸”是什么呢?就是办事情的火候、程度。一个是处理原则,一个是处
理规定,一个是处理手段,这三个都不是处理问题的根本,所以处理问题的根本还是“和
”。 ” 

  孔子一生都生活在在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追求天下太平、天人
合一、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中。在《论语·乡党篇》中就有“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的描述,这里所表明的是孔子对人的重视。 

  孔子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博学的孔子直到51岁时才被任命为“中都
宰”,但这给了他实施自己“和为贵”思想的用武之地。 

  “中都宰”虽然只相当于县令级,但他却采取了“长幼异食,强弱易任,男女别途,
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等措施,这样实行了一年便在当地实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各国诸侯也争相效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这一年是孔子一
生较短的为政生涯中最光辉的时期。 

  孔子一生中更多时间是向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讲学的地点主要是在叫阙里的
家中。 

  据说这里原是孔子旧宅的讲堂旧址,当年孔子三千弟子中,很多人在这里聆听过他的
教诲,因此这里成为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杏坛之名来自《庄子·渔父篇》,篇中写
道:“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孔子“和乐”的教学方式不曾一睹为快,但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还是深深地影
响了后世。曲阜实验小学在过去的十年中就一直将孔子的这种方式用于实际教学中。 

  孔子当年曾教导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现在每天晨读课
上背诵《论语》等古诗词确实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采访:曲阜市实验小学校长 马宪余 

  “我们这个校址就是孔子后裔的府第,他这个正房里面有一个“和乐有福”的横匾,
这是孔家的家训,我们长期在这里工作,由于这个匾额,我们受到启示,我们感觉到一个
家庭和乐能有福,我们这一个学校中,如果和乐,学生可以不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
师能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这种教学模式我们感觉到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就在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信心十足地去实现“恢复周礼”的理想时,害怕鲁国强大
的齐国送鲁公女乐80人,有意让孔子与国君起冲突。结果鲁公耽于女乐,怠于政事,孔子
在无力劝阻后,于知天命后的55岁时离开了鲁国。 

  孔子挂官而去后,便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同颜回、子路、冉求等弟子乘牛车开始了周
游列国的生活。 

  在他出行求仕的日子里,一路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而其心情也一直是郁郁不得志
。 

  虽然孔子自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难以实现,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
走遍了周边数国。虽然未能有哪个诸侯国君起用他,但在天下无道之时,他依旧念念不忘
恢复天下有道,并且为了实现救世济民的理想,他还违心地去讨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受到的待遇也最好,但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如
何打仗一事时,由于孔子不愿介入卫国内争,便假说不懂,从此卫灵公便对他冷淡起来。
而对于卫灵公,孔子认为他不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因此孔子在卫国也未能长久地呆下去
。 

  当年孔子曾在观川亭上希望自己“道”的流传能像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并发出“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但东奔西走,无果而终后只好又回到了鲁国。这一年他68
岁。 

  但在鲁国,他虽被封为“国父”,但依旧不被重视,因此孔子也就放弃了参政意愿,
从此专心投身于教书育人和整理古代文献,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 

  修《春秋》时给予孔子最大帮助的是曾子。为纪念这段往事,明朝时后人还为此立了
碑。 

  采访: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承烈 

  “孔子从来主和谐、和平、国家太平,但是他那个时候,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
大乱,这个时候孔子就作《春秋》,把当时混乱的情况记下来以后,让人们记住这个以后
,走向天下太平,所以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为了祈求、希望以后天下太平。” 

  在孔子73岁这一年的一天,子贡去看望患病的孔子时,看到他拄着拐杖在门口唱着说
:“泰山要倒了,梁木要断了,有学问的哲人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意想不到的是七天后
,一直未能将理想变成现实的孔子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在他看来“礼崩乐坏”的世界。 

  当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为秦王嬴政结束后,意图用“和”的思想拯救世界的孔子及儒
家学说依旧未受到重视,反而遭受了秦王朝“焚书坑儒”的灭顶之灾。 

  当全国的儒学书籍行将化为灰烬之时,机敏的孔子九世孙孔鲋在离家之前将家里的经
书藏在了住宅夹墙中,等到西汉拆除故宅时,这批经书才又重见天日。这其中保存下来的
古文经书竹简成为传世珍品。 

  统一后的秦帝国仅仅延续了15年,一个亭长出身的下层军官建立了一个像它一样强大
的汉王朝。 

  汉高祖12年,刘邦特意到曲阜以猪、牛、羊各一头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首开皇帝祭
孔先例,孔子也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 

  汉朝以后,历代帝王都用各种方式尊崇孔子,祭祀之所孔庙也是逐步扩大。孔子在明
世宗时被尊为“至圣先师”,清圣祖玄烨则将他尊为“万世师表”。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
六代孙被封为“衍圣公”,并世袭近九百年。 

  在民间,作为圣人的孔子更是已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永远保持着他至尊
的地位。 

  上千年来,前来孔庙膜拜“圣人”的人是一拨接一拨。 

  对于孔子,这御碑上的题词作了一个高度诠释: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
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 

  而西方的诺贝尔得奖者汤恩比则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