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青岛]山海之城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4:15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青岛]山海之城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9 21:25:29 2004)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的南部,三面环海,是中国北方的国际海运港口、工业基地和
海洋科研中心,青岛山海相依,风光秀丽,素有黄海明珠的美誉。 

  这就是栈桥,从空中看去,栈桥像一条正在戏水的巨龙,它一头扎进蔚蓝色的大海,
尾巴舒展在岸上。多少年来,栈桥已经成为青岛人心目中的美景:“烟水苍茫月色迷,渔
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这是一位文人,在20世纪30年代写
下的一首描绘栈桥景色的诗作。 

  今天,栈桥仍然是青岛人喜爱来的地方,从外地到青岛的游客,也一定要到栈桥走一
走。就像到北京要去天安门,到上海要去外滩一样,看一看,拍张照,留作青岛之行的纪
念。 

  19世纪90年代,当地人称作前海的沿海岸边,散布着青岛村、湖岛村、四方村和会前
村等几个渔村,栈桥附近形成了商埠,清政府在这里还设立了海关。当时的青岛人,住在
石砌的小茅屋里,小媳妇们的胸前和脚上,总是绣着一些鲜艳夺目的图案。渔民们把风帆
改装在小独轮推车上,利用海边的风力运送货物。 

  1897年11月14日,渔民们像往常一样出海打鱼,透过乳白色的晨雾,三艘像小山一样
的德国军舰,冲起巨大的水浪,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小舢板面前。德国军队以演习为名,在
那天强占了青岛。 

  
 
  
  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变成了一座军事要塞,一座远东的样板城市,在拆毁渔村、修建城市
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前海湾中的那座栈桥。 

  青岛建城后,城市的供需日益增大,1899年,德国人开始在青岛修建商业港口。这就
是今天的青岛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青岛港在中国内地沿海港口中排名第四,2003年,
进出港的货物超过了一亿吨,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大港。栈桥作为码头,已经太小太
小,但是,栈桥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几度兴衰。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来了又走了
,100多年前中国人修建的栈桥,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几经易手,最终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 

  在1933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国青岛政府,为年过四十的栈桥做了一次美容,除了修补
加固以外,还在栈桥的南端,筑起了一道半圆形的防波堤,堤上还建造了一座民族风格的
凉亭,大致就是今天栈桥回澜阁的样子了。 

  在今天的青岛人看来,栈桥是他们城市最美的一道风景。清晨,栈桥周围就聚集起晨
练的人们,他们从栈桥开始每天的生活。节假日里,青岛人也喜爱坐在栈桥周围的沙滩上
,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和大海的气息。 

  这条铺满青石的道路,可以说是今天青岛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旧时城市道路。一百
年来,几代青岛人从路上走过,走出了青岛特有的风情。 

  青岛,绿树中掩映着红瓦,碧海中荡漾着青山,清新的色调,给整个城市涂抹了一层
浓郁的欧陆风情,让每一个初次见到它的人,都会怦然心动。 

  
 
  
  1917年秋天,清代著名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来到青岛,他禁不住被这里的旖旎风光迷
倒了。仅仅用了十六个字,他就描绘出了青岛的山海风情:"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
暑,可舟可车。" 

  康有为对青岛十分喜爱,在青岛买下了房子,终老于青岛,死后葬在青岛郊外,这位
出生在广东西樵山下的老人,永远留在了他所钟情的这座山海之城。 

  正是青岛美丽的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吸引了一大
批文化名人。这些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在他们的一生中,许多传世作品都是客居青岛时
完成的。 

  青岛市内一块风景优美的面海坡地上,青岛人修建了一座雕塑园,20位与青岛结缘的
文化名人,与这座城市永远生活在一起。 

  青岛人热爱文化,也热爱文化名人。20世纪初,中国的一位文化名人路过青岛,也许
是旅途的劳累,也许是码头上挂的外国国旗刺痛了他的心,他没有下船。不过,青岛人却
记挂着这位文化名人,在青岛海滨一个最美丽的公园内,人们竖起了他的塑像,公园也以
他的名字命名:鲁迅公园。 

  今天,青岛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706万人。浑然天成的城市轮廓线与大海相连
,街市风貌与山海景色相互映衬。驱车进入市区,你会发现,山会从你的车窗前经过,海
会延伸着你的视线,一条条弯曲的街道也会给你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民间谚语说得好:“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说的就是崂山与青岛人互相依赖和难以
割舍的关系,也道出了崂山对于这座海滨之城的孕育。青岛人还被称作是“大海的儿女”
,他们世世代代与大海相伴,同大海一起成长。 

  从栈桥发展而来的青岛港,一百多年来养育了一个城市。 

  黄岛,与青岛隔海相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30年前,这里还只是几个小渔村。1973年
,青岛开始在黄岛修建原油码头,80年代初,又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了胶州湾西南的这
片开阔的土地上。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今天黄岛已经拥有了2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
矿石码头以及创造了集装箱卸船世界纪录的前湾港码头。 

  
 
  
  近十几年来,青岛人以超乎寻常的魄力和勇气,把近一个世纪形成的城市中心进行东
移,确立了21世纪的城市发展规划。于是,青岛完成了城市由带状结构向宝石形结构的历
史性跨越。青岛与黄岛之间即将修建跨海大桥,把开发区与老市区连成一体,那时候,一
个崭新的大青岛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从青岛新区那热情和富于感性的多彩建筑中,我们已很难捕捉到从前青岛的历
史痕迹。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洋经济,使青岛成为中国集外贸港
口、轻纺工业、海洋科研、风景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沿海
开放城市之一。 

  青岛人常常为自己的城市自豪,为自己生长在青岛而自豪,因为这座城市值得自豪的
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青岛,那种浓郁的异国情调,就像一幅幅欧陆风
情画,从四面八方向你扑来。 

  如果说青岛的建筑是中西文化的缩影,那么这里随处可见的酒吧和茶楼,又会让人体
会到这两种文化在这里巧妙的结合与交融。 

  青岛是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青岛人虽然带着浓浓的乡音方言,但细听起来却
各有不同。这里面有南方的委婉措辞,有北方的直率用语,有的还经常夹杂着一些外来语
。但是,听着这些南腔北调的青岛话,却是那么亲切和热情。 

  其实,不管你是哪里人,青岛绝对没有排外的心理。一百多年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
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每一种文化,都会在这里兼收并蓄,得到滋养。 

  这条路叫广西路,门牌十一号的三层楼房上住着一位叫朱锡芳的老人。他是江苏无锡
人,1947年来到青岛,在青岛招商局工作。1949年,朱锡芳在家乡结了婚,新娘出身在无
锡的望族,叫荣佩琦。 

  朱锡芳和妻子在青岛一住就是五十多年,黄海的海风,已经吹去了他们江南的婉约,
走路说话多了几分北方的豪爽。 

  
 
  
  朱锡芳和妻子有四个儿子,每逢节假日,四个儿子会带上各自的家人来看望老人,朱
锡芳夫妇也经常到几个儿子家串门。 

  这是二儿子朱龙家,现在离老人住的最远。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朱龙一家都是典型的
青岛人了。 

  朱琛玮,朱锡芳老人的大孙女,如今在崂山区政府工作。来这里之前,她怎么也想象
不到,现在的崂山区,已经和青岛市区连成了一片。 

  在青岛成片的写字楼中,在机械轰鸣的工厂码头,到处是近几年加入青岛人行列的新
移民。他们也会像朱锡芳一样,若干年后,变成地道的青岛人。 

  天南地北的人来到青岛,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2001年,青岛人评出了"青岛新十景"。青岛人把些景观看做是新青岛的十张名片,每
一张都记录下了青岛的历史与巨变。青岛人喜欢新城区的楼房和广场,那里的天地更开阔
。青岛人也格外爱惜老城区的红瓦和绿树,因为那是青岛的历史,是城市的根基。 

  1903年,在一片荒地上,德国人建起了几栋红色的厂房,开始酿造冠名“青岛”的啤
酒。现在,青岛啤酒已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每年的初秋,啤酒的泡沫,让整座城市
沸腾。 

  
 
  
  青岛人是浪漫的,大海给了他们乐观向上的胸怀,让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青岛人是实际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一个个蜚声全中
国的名牌。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这些享誉全国的品牌,使青岛成为中国著名的品牌
之城。 

  近十年来,青岛的经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形成了
以电子、化工、橡胶、机械、轻纺和饮料为主导的多元化工业结构。 

  青岛在希望中起飞,青岛,一个飞向未来的青春之岛。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