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青岛]小楼春秋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4:16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青岛]小楼春秋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9 21:25:43 2004)


  青岛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到青岛时就住在这里,《劫后桃花》的电影剧本也是在
这里写成的,离洪深家不远就是另一位文学大师沈从文曾经居住过的福山路3号,他们都曾
先后应聘于国立山东大学。 

  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1924年创建的私立青岛大学的校址上筹建了国立青岛大学
,后来又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51年改为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
,留在青岛的部分专业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新的大学,也就是现在
的中国海洋大学。但即使是现在,当你漫步在校园里时,仍能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
瓦和那朗朗的读书声中寻觅到六、七十年前那些文人、大师留下的气息。 

  
 
  
  在20世纪的20年代中后期到1938年之前,青岛的社会状况基本趋于平静,又由于这里
是当时洋货的重要集散地和输出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不像当时大多数中国城市那
样封闭,再加上青岛怡人的气候,秀丽的山水,南来北往的人都十分喜爱这里的环境。所
以,当杨振声为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在全国聘请专家、学者的时候,许多知名的教授都
纷纷响应,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当时他被聘为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
主任。 

  现在,在海洋大学的校园内,还有一座二层小楼,由于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在此居住,
所以被称为“一多楼”。楼前闻一多先生的雕像,是青岛的雕塑家徐立忠二十多年前的作
品,但直到今天,他还时常来这里看看自己精心创作的这座闻一多先生的塑像。 

  其实,闻一多来到青岛的时候只有32岁,也没有留着胡须,虽然写在一袭长衫上的学
者身份已使早年闻一多自由诗人的角色逐渐退隐,但在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教书的日子里,
闻一多还是在青岛那海水拍岸的声音中吟出了“一鸣惊人” 的长诗――《奇迹》:“不管
等到多少轮回以后── 既然当初许下心愿,也不知道是在多少轮回以前──我等,我不抱
怨,只静候着一个奇迹的来临。” 

  在这充满惆怅、憧憬与企慕的诗句中,人们似乎看到,诗人那浪漫的激情犹如一道鲜
丽耀眼的光滑过青岛的天空…… 

  
 
  
  李明是青岛的一位作家。几年前,他对遍布青岛城区的大量老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青岛早报》特意为他开设了一个名叫《青岛老房子揭秘》的专栏。 

  《青岛老房子揭秘》在连载了一段时间以后,本身就是作家的李明很自然地就开始关
注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文人、作家在青岛的情况,所以他又在青岛的报纸以及新
闻网的论坛上推出了一系列文章——《三十年代寓居青岛作家追记》,引起了大批读者和
网友的关注。 

  青岛观象一路1号,1934年,两个年轻人来到青岛,他们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
名的一对情侣――萧红和萧军。萧军在一家报社做编辑,而萧红则在这远离家乡的海边建
立了一个小小的家,他俩日子虽然清贫但生活却很宁静。每到夜晚,两个年轻人就挤在一
间小屋里进行文学创作,彼此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也就是在这一年,萧红的《生
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问世了,这是他们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 

  萧红、萧军来到青岛的时候,住在鱼山路33号的梁实秋先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年,
他当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梁实秋在《忆青岛》这篇散文里还写道: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所以无论是盛夏还
是严冬,在青岛的海边都留下了梁实秋的足迹。不知在他漫步在沙滩的时候,是否遇到过
一位同在一所大学任教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沈从文。 

  从沱江到沅水,穿洞庭越长江,一直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从湘西的大山里来到了
胶州湾,这位一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作家在海边体味着水的柔韧品格,水的广阔胸怀
。在青岛,沈从文时常来到海边,涛飞浪卷,拍打着他不尽的思绪,面对大海,对自己三
十年人生的反思,使沈从文完成了著名的《从文自传》,这部作品把一个来自乡野的不羁
的灵魂向知识、理性皈依的过程写得极其动人,被老舍和周作人不约而同地评为“1934年
我最爱读的书籍”。 

  其实,在青岛期间,真正能够理解沈从文的人并不多,他时常陷入一种孤独之中,而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1932年他和自己一直热恋的女孩――张兆和订婚了。沈从文曾说:“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
龄的人。”在订婚后不久,张兆和来到了青岛。 

  
 
  
  沈从文在青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但在这里他完成了《八骏图》等几十篇
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连沈从文自己都说,这是他“一生中工作能力
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 

  崔好是青岛育才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她就很喜好文学。今天,在语文课上,
老师向他们提起了著名的作家老舍。 

  强烈的好奇心让崔好和她的同学们在下课后马上就踏上了寻找老舍故居的路。 

  
 
  
  黄县路12号,这座再普通不过的二层小楼或许让许多慕名而来的寻访者有些失望,但
在老舍家人的记忆中,这里却曾是他们度过幸福时光的地方。 

  青岛的安定生活使老舍可以安心创作,而发生在这个城市的具体甚至琐碎的但别有情
趣的日常生活,也时常反映在他的字里行间。老舍非常喜爱青岛的气候与风光,在他的笔
下,仅仅是青岛五月的绿色都是那么让人欣喜: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
种的绿色,绿到渔帆的外边去。荡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 

  在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这一年,老舍向文坛献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骆驼
祥子》。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部充满京味的小说是在青岛的海风声中,在那海蛤的
气息里写成的。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