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青岛]红瓦 绿树 碧海 蓝天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4:22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青岛]红瓦 绿树 碧海 蓝天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9 21:26:21 2004)
这里是青岛一家普通的工厂,他们生产的这种红色的砖瓦与中国其他城市的砖瓦在形
状上不太一样,因为这是专门为青岛的欧式建筑的维修与建造烧制的。在青岛,这种红色
的屋瓦随处可见。
翻开这片红瓦,上面的文字还依稀可见,它是青岛市一个政府机关房顶上成千上万红
瓦中的一片。而这座大楼是青岛历史上最早的红屋顶建筑之一,它在上个世纪初曾是德国
胶澳总督府。这些异域风格的建筑曾承载着青岛一段沉重的历史。
1897年,德国以它的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为借口,入侵胶州湾。第二年德国强迫当时的
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取得长期霸占青岛的殖民特权。
德国在占据了青岛之后,开始对青岛进行大规模改造,拆除迁移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
,在新的城市建筑中摒弃了中国传统人文因素,全部按照欧洲近代城市风貌,进行全新的
城市建设。
这座胶澳总督府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动用了大量的
中国民工,耗资85万马克。这座大楼采用了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的形式,整
个建筑为4层楼房,呈"凹"字形,屋顶用红瓦覆盖。
由于大楼建成后成为德国总督的办公地,所以人们都叫它"总督府"。在占领青岛的17
年间,德国人在这里修建了大批的公共建筑,从法院、警察署、兵营、教堂到城市的上下
水系统以及各项市政设施一应俱全。
青岛市档案馆,这里存放着大量青岛各个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在这里可以查阅到20
世纪20年代青岛的一幅彩色照片。
在青岛的信号山上坐落着一幢古堡式的建筑,它是当时德国在青岛的最高统治者总督
的官邸。它那不对称的楼体、粗重的石料、陡坡式的楼顶、厚实的墙身和窄小的窗户,都
显示出德国建筑的特有风格。
总督官邸内也极尽豪华,无论是大、小客厅、餐厅,还是室内的花园以及壁炉、吊灯
,都使人不禁联想到一百年前这里曾经有过的奢华生活。为了建这座官邸,当时的总督花
去了100万马克,但他在这里却并没有住多久,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曾经住在这里
的主人已经被历史渐渐淡忘,但这座后来被叫做“迎宾馆”的建筑却逐渐成为很多青岛人
所钟情的地方。
刘吉成在《青岛画报》任职,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走遍了青岛的大街串巷,拍摄了很
多青岛的老房子。在刘吉成成千上万的摄影作品里,他最喜欢的还是“迎宾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人取代德国人侵占了青岛,为便于统治和掠夺,
日本人也进行了城市拓展,但他们却没能彻底改变德国人建立的青岛城市规划格局及建筑
风貌基调。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的主权,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南京国民政
府统治青岛的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在对青岛的建设中继续沿袭了现代主义
建筑的模仿和探索。
建筑是最真实的历史,它以自己独特的表述形式把一个个昨天的故事告诉了今天的人
们。
俯瞰青岛,在绿阴掩映下的那成片的红瓦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青岛东部浮山的南坡上有一处墓地,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称“南海先生”的康有为就
葬在这里。康有为生在广东,而在青岛走完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到青岛,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却给青岛留下了“碧海青
山,绿树红瓦”的赞叹,这也使康有为的名字与青岛这个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也就是这一次,他看中了福山支路五号的一栋西式小
楼,并在第二年,以很便宜的价钱购得了这处房产,康有为将它取名为“天游园”。
康有为曾将这座房子进行过一次改建,每年夏天,他都要到这里消暑度夏。“天游园
”内摆放的家具大多是第二代恭亲王溥伟赠送给康有为的。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
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在青岛避难的溥伟是他所交往的寥寥几人中的一个。
1927年,刚过完70大寿的康有为在青岛去世,他的“天游园”更加寂寞了。很快,人
们就把关注的眼光转向了青岛汇泉角和太平角之间的一片地方,那里开始修建起大批的西
式洋楼与别墅。
现在的八大关地区是青岛的一块风水宝地,它濒临大海,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其间,其
中,有八条马路以中国著名的关隘命名,如居庸关路、山海关路、宁武关路、武胜关路等
,所以被称为"八大关"。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这里就陆续兴建起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
等多种风格的建筑,是真正的“万国建筑博览”,也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
天”景色的地方。
与青岛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八大关”地区的200余幢别墅都是掩映于花卉草木之中,
漫步在这里,仿佛像在画中游。而实际上,“八大关”的确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写生、作
画。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但它是楼房
;中国传统的建筑一般是黑瓦,而青岛的“里院”用的是红瓦。
六、七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青岛的很多“里院”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
采,在现在青岛的新城区,大批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今天青岛人理想的居住之所。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