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青岛]中国海洋城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4:26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青岛]中国海洋城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9 21:26:52 2004)


  周戈庄是黄海岸边的一个小渔村,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常年在海上漂
泊。每年的初春,周戈庄的渔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祈求出海时风调雨顺,船
满鱼肥。“祭海”之后,新的一年捕鱼生产也就开始了。 

  青岛地区的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他们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
"。祭海,就像一个美丽的传说,被一辈又一辈的渔家重复讲述着,而谁也说不清这“祭海
”仪式起源的准确年代。 

  今天的周戈庄,“祭海”已成为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上网节"。每年的清
明节前,气候转暖,春汛来临,这时的小渔村开始热闹了起来,男儿们修船补网,女人们
蒸馍做菜,渔家人在快乐而又紧张的忙碌中迎接着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 

  
 
  
  清晨,人们抬着祭品从渔村的四面八方涌到海边,在阵阵的鞭炮声中,以千年不变的
方式迎接着一年新生活的开始。 

  20世纪50年代,青岛市掀起了海带养殖的第一次浪潮,改变了渔业生产单一捕捞的历
史,使中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海洋生物学家曾
呈奎也被誉为"中国海带之父"。 

  50多年前,年轻的曾呈奎在美国海洋界渐渐崭露头角,大洋彼岸的优厚生活待遇和良
好的科研条件,并没有冲淡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尽管当时国内时局依然动荡,但他还是
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来到了青岛。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曾呈奎走遍了中国的万里海疆,摸清了中国海藻的家底,奠定了
中国海藻分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为了实现他从小确立的泽农思想,他大胆提出
了海洋农牧化的主张,而对海带、紫菜的人工育苗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直接推动了中
国海水养殖的第一次浪潮的兴起。他说:“我要为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 

  
 
  
  像耕种陆地一样耕种海洋,是曾呈奎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已是96岁高龄的曾老,可
谓阅尽沧和海洋相伴了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院士是不退休的。但提起海洋科学,
他依旧是那么激动。 

  紫菜是曾呈奎奉献给人们的一道美味。过去紫菜都是野生的,产量很少,因为人们不
知道紫菜的种子是哪里来的。1956年,曾呈奎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证明了紫菜孢子的来源,
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为现实。 

  几十年过去了,紫菜的长期育苗生产,面临着缺乏良种和优质苗网育成率低等技术难
题。曾呈奎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又启动了"紫菜种苗工程",为促进紫菜种植业全面升级换代
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已经71岁的费修绠教授,从走出学校门的那天起就跟随导师曾呈奎,从海带到紫
菜,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把浩瀚的海洋变成物产丰富的农牧场,这是几代海洋人的理想。费教授说:"中国的藻
类学研究,是曾呈奎院士带头创建的。我们作为他的学生,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再上一个台
阶;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在20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就曾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时代”。这个预言已成
为当今人们的普遍共识,人类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了海洋。 

  唐启升院士是搞渔业资源研究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将视线定位在中国近海
,尤其是黄海上。他主持的山东省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效益。然而,一
个偶然的发现,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起来。 

  从20世纪60年代,唐启升就开始关注太平洋鲱鱼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开
始不断地提出来。 

  在以后的研究中,唐启升发现,研究一种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他开始了多种
群的考察研究,他朦朦胧胧的感到,好像还有另外的东西在起作用。有一次他在做海蟹试
验时,给了他一个很大的启示,在单鱼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 

  
 
  
  从此,唐启升的目光开始从黄渤海投向全球大洋,倡导并研究大海洋生态系,并成为
世界海洋在此领域的权威学者。从一个狭小的海域调查几种鱼类,到放眼全球海洋研究、
海洋生态及其相关领域,唐启升成为中国最早走向世界大洋的“全球变化领域知名科学家
”。 

  作为中国大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唐启升还是中国几个国家级重大海洋科研课题
的主持人,身负重任的唐启升说:自己就像是上足了发条的一架钟表,在海洋科学的时空
中,一步一步坚实不停地走下去。 

  这里是青岛名人雕塑园,20位世纪名人安详地眺望着远处浩瀚的大海。在他们当中,
有7位是海洋学家。半个世纪前,胶州湾这片神奇的海域吸引着他们历经波折回到祖国。正
是这一代海洋人,谱写了中国海洋科学的蓝色篇章。 

  每年的秋天,中国海洋大学的新生们都会来到青岛名人雕塑园,接受跨入海洋领域的
第一课。 

  
 
  
  20世纪40年代,曾呈奎、童第周等几位在国外学成的留学生,克服了重重阻挠回到祖
国,开办了山东大学海洋系、水产系等几个海洋专业,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海洋教育事
业。 

  从最初的山东大学海洋系,到后来亚洲惟一的海洋学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两万多
名学子从这所校门里走出去。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海洋学家都是从这里开始认识海洋,以至
终身献给海洋的。 

  七十六年的风风雨雨,铸造了青岛海洋大学昔日的辉煌与光荣。从这里,走出了文学
家、教育家、科学家,走出了一代代献身海洋事业的莘莘学子。 

  像这样隆重的仪式每年都要在海洋大学举行一次,这些戴上标志着最高学历的博士帽
的学子们,从这里踏上了走向海洋科学前沿的台阶。 

  
 
  
  这就是属于青岛人的大海,青岛人在对海的审美中,不断塑造着自己的美,也不断在
塑造着青岛的美。大海的涛声依旧,但青岛人和百年青岛却在这涛声中天天变化、变得越
来越美...... 

  对于青岛姑娘衣俊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丽一天,今天,衣俊要和她的同学陈宁结
婚。结婚是人一生中最浪漫和最幸福的时刻了。 

  在青岛,似乎每天都总有许许多多的婚礼在这里举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
了绝妙的婚礼摄影场地,而海边飘动的婚纱使青岛成为一座浪漫之城。 

  青岛因海而诞生,因海而成长,青岛建置百年的历史,是伴随着潮汐呼吸、沐浴着海
风成长的历史。大海让百年青岛实现了梦想,迎来了奥运的圣火。 

  
 
  
  张小冬,是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的副校长,11年前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张小冬获得了
女子帆板A390级银牌,为中国和亚洲实现了奥运水上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张小冬说,2008年的时候,她可能从事裁判之类的专业工作。可以想象,在自己的家
门口当奥运会裁判,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对于2008年,张小东期盼着中国帆船在
这里拿到一块奥运金牌,让青岛向世界展现它的美丽。"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