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威海]东望天尽头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4:09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晚上站庆喽),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威海]东望天尽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13:29:59 2004), 站内信件


  威海市地处中国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它北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东与韩日两国隔海相
望。威海市下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三个县级市,总人口约248万。 

  【洪涛】曲先生,一提到威海我们都知道它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我知道前不久传
来了一条好消息:威海被评为“2003年联合国人居奖”,而且被称作是“最适合人类居住
的城市”。那我想问问您作为威海人,家乡让您感到自豪的是什么?它的美都体现在哪些
地方? 

  【曲波】我认为我们威海最让我感到自豪的美就是它的生态和人文的高度和谐统一。
我们那个地方可以说是“山在城中,城在海中,楼在树中,人在花中,笑在歌中”。当然
我们这个城市它古老而又年轻,它成立地级市总共才有16年的历史,但是它在7000多年以
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了;2000多年以前,从秦始皇开始,包括以后的汉武帝等等好多君
王都来过我们威海,来过我们威海的成山头拜过日、祭过神。            
             

  这是秋日里威海成山头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寻不到几丝云彩,晴空下的这片水域仿
佛正按捺着它的激情,屏住呼吸,急切地盼望着太阳初升的一刻。 

  海浪拍击着这条海岸线,千万年的交锋后,海浪愈加活泼,飞扬不羁,礁石更显苍劲
,坚固不移。这声音也早已幻化成了天之籁、海之韵,回荡在海天之间。 

  这里就是中国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这里被称为“中国的好望
角”;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天尽头”;这里就是中国威海荣成的成山头。 

  回望成山头,在古代的传说中这里便是上古八神之一 —— 日神的所在地,古称“朝
舞”,意为“旭日东升群山为之舞蹈”。那时人们认为东方海面上每天太阳升起的地方就
是日神的居所,于是很早就有了对着东方海面的顶礼膜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山头
成为了东方太阳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祭日活动的聚集地。 

  时光回溯2222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龙辇第一次从这片土地上驶过,
当时天下初定,始皇帝为何急于千里东巡,原因何在呢? 

  【威海荣成市博物馆馆长 于迎雨】“ 第一个就是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太阳神对于
古代中国以农业和牧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太阳的温度,是否是风调雨顺,它决定着国计民
生,所以古代有作为的帝王,有责任心的帝王,他登基以后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必须来祭
拜太阳神,这恐怕是他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刚刚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秦始皇正在全国范
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重大革新政策,他还废止各国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
以期进一步定国安邦,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时东巡既可以使得他能够亲眼看一看
自己统治的广阔疆域,又可以视察各项新政措施在各地的贯彻情况,这恐怕是秦始皇东巡
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第三个原因毋庸讳言,就是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老。他受方士的蛊惑
,认为东方的海中有仙山,有仙人,有仙药,那么借着这个机会来呢,想亲自见一下仙人
,求长生不老之药。” 

  在那次始皇东巡,君临成山头的八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来到了成山
头,对此史书上的记载可谓寥寥数语。巡察也好,求仙也罢,包括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尽
可以留给后世评说,然而他两次亲临成山头却给如今的威海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和历史佳
话。 

  始皇庙,中国惟一纪念秦始皇的古代庙宇,也是成山头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历史上它
曾屡遭损毁,又几度重建。由于成山头一带海域历来是南北海运的必经之路,这里风大雾
大,海流汹涌,暗礁密布,因而海难频生,于是人们便纷纷到始皇庙里进香,叩拜秦始皇
雕像,祈求平安,久而久之这里成了远近船工渔民心中的圣殿。 

  射鲛台,相传在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至此时,又遇到了曾经答应为他出海寻长生不老药
的方士徐福,问起找药之事,徐福说海中有大鲛龙阻挡,无法登上仙岛采药,于是秦始皇
召集全国优秀的弓箭手来此并亲自弯弓射鲛,于是成山头便有了这射鲛台。 

  成山头的最东端,伸向大海的部分人称“天尽头”,在天尽头陡峭岩石的南侧海面有
四块巨大礁石,随着海水的起伏时隐时现,这便是传说中的秦桥遗迹。相传秦始皇造桥观
日,得到海神的帮助,秦始皇求见并打算面谢海神,海神提出自己貌丑,要求不得为其画
像,秦始皇应允却安排画工暗中偷绘,海神察觉,怒而逐客,秦始皇仓皇而返四十里到达
岸边,所造之桥被海神瞬间摧毁,只留下这据说是残损的桥墩在海浪中沉浮。 

  在秦始皇之后,公元前94年,成山头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位杰出的帝王——汉武帝
刘彻。据史料记载,当年汉武帝“礼日成山”,还下令修建日主祠,设立了不夜县。 

  【威海荣成市博物馆馆长 于迎雨】“ 秦始皇、汉武帝的拜日活动只是先民对太阳神
崇拜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秦皇汉武的拜日使得成山日主提到了国家级神主的地位,这种规
范上的国家级神主的地位在全国及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太阳神文化以及它附带的
海洋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延续。”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仅在威海荣成的成山头,与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拜日求仙有
关的遗迹就有许多处,尽管这其中难免加入了一些历朝历代人们的想象和附会,但它们无
不寄托着当地人民对那段久远历史的追思,无不折射出整个威海地区历史文化的光彩。 


  【洪涛】那我想问问您,除了成山头以外,在威海的其他地区还能不能够找得到早期
太阳神文化,还有秦皇汉武东巡有关的遗迹? 

  【曲波:威海词作家】能啊。虽然是年代比较久远了,但是找这方面的东西还是不困
难的。你像在刚才的片子当中提到的说是从汉武帝时期就在这一带设立过一个不夜县,那
么今天在威海荣成市的境内还有一个不夜村。 

  【洪涛】不夜,我觉得听起来很特别,也很好听,应该说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最
久的地名之一了,那不知道今天的不夜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离开成山头,我们驱车赶往不夜村。这个在古代文献中被描绘得颇有些神秘色彩的地
方就在成山头以西20多公里的埠柳镇。 

  
 
  
  这就是不夜村的村碑,站在村口向村里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红顶楼房,当年汉武帝设
立的不夜县和比它更早的不夜古城就在这里。由于正是收获的季节,村里的壮劳力大多到
地里干活去了,所以村里显得很安静,妇女们正在晾晒刚刚从地里收获的花生。老人们悠
闲地坐在离村口不远的路边聊着天,抽着旱烟,这里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过着有条不紊
的日子。 

  关于“不夜”这个古老名称的来历,民间说法不一,那么历史上的不夜究竟是怎样的
一个地方呢? 

  【姜宗怀: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齐地记》这本书中说:有日夜出东莱,东莱人建
不夜城。根据现在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不夜城。 

  战国时期由于求仙拜日活动的兴起,这里的人口急剧增加,贸易也有了较大发展,不
夜城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后来汉武帝又在不夜古城的基础上设立了不夜县。 

  【姜宗怀: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西汉是不夜县最昌盛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夜这个地
方是胶东半岛东端的经济文化的中心。 

  当年每当秦始皇东巡,都要事先组织人力大规模修辇道以保畅通,时间久了道路交通
逐渐发达起来,在当年这无疑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如今仅在荣成地区辇道的遗迹就多达十余处,直至今日有些古老村落的名字依然与此
有关。 

  这条公路旁有一个村子,传说因秦始皇东巡时曾经乘车从村边的古道经过而叫车古。
 

  威海有个辇子村,据考证秦朝的辇道从此经过,当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停辇歇驾,因
而此地叫做辇子,后来以地名冠村名,就有了这辇子村。 

  由于太阳神文化的深远影响,加上这里是上古八神之一的日神的所在地,因此有些地
名便直接与太阳有关,文登的暘里便是其中之一,暘里的“暘”就是日出的意思。 

  这里是威海的文登市,文登市内有座远近闻名的文山,因秦始皇东巡至此召集文人在
此登山,论功颂德而得名,此后历代文山都被视为风水宝地,严禁在此取土伐木,以培植
“文脉”。在文山顶上的召文台内,一组蜡像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王梅胜:威海文登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秦始皇召集文人登山之后,历代官员都非
常重视文化教育,官员重视,设学、办学,那么下边民众也尊师重教,重视子女的教育,
从此文登文人辈出。 

  这里是威海文登境内,崑嵛山脚下的晒字村。提起晒字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
年前的秦朝,莫非这小小的村庄也和秦始皇有着什么关联吗?古城文登有仙山,农夫晒字
石硼前。当年始皇东巡过,晒字美名千古传。 

  【洪涛】那我还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就是“威海”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曲波:威海词作家】威海这个地方从明代开始,海运非常发达,贸易非常兴旺,也
因此招来了很多流贼、海盗、倭寇,明朝政府为了保卫海疆,开始设立靖海卫、成山卫,
还有威海卫,就在威海的境内。威海卫它是取“威震海疆”之意,“卫”作为一个军事单
位,少的几百人,多的能够达到上千人。但是这种军事单位到了北洋水师成立以后,它的
军事作用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威海”作为一个地名却一直从明代沿用至今天。 

  元朝时候,沿海海运兴起,到了明代山东沿海的海运已十分兴旺,由于所处的独特而
重要的地理位置,成山头自然成为了当时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海运的发展令这一地区在
当时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流贼、海盗,特别是倭寇的袭扰,成为当时山
东半岛东部沿海的一大祸患,成山头一带首当其冲。 

  
 
  
  针对上述情况,当时的明朝政府在今天威海境内建立了许多军寨,以稳定海疆,抵御
倭寇。如今在威海还保留着一些当年军寨的遗址,荣成市的姜宗怀先生一直关注那段历史
并颇有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其中的几处军寨遗址。 

  【姜宗怀: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罗山寨,我现在就站在罗
山寨的遗址上,我所站的这儿就是东城墙,在那边有松树的地方,就是罗山寨的北墙。 


  罗山寨东西南北四面的寨墙保存大体完整,当年的规模仍可一目了然。如今寨墙上满
是荒草和松柏,寨墙内是开阔的空地,当地人有时会来这里晾晒海带,却从没有人在此建
房安家,人们认为当年设立军寨是用于军事,住在寨内家庭生活就难免争吵,不会安宁和
睦,这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风俗。 【姜宗怀: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沙寨是荣成所有古兵
寨保存最好的一所军寨,它是荣成军寨最东边的一个。它北靠成山卫,南面有马山的烽火
台给它传递信号,东面晴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成山头的烽火台,大约经过两站就传到这
个地方来了。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沙寨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
这些古军寨遗址在无言中向人们讲述着威海的往昔岁月。就像这些散见于威海各地的烟墩
一样,虽然早已没有了传递消息的烽火,有的甚至已经难以辨认,但它们却是威海历史的
见证者,在高高的山顶,也在人们的心底, 更镌刻在历史的册页中。 

  【姜宗怀: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军寨当时主要起到了一个防御作用,为了巩固这一
带的海防,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明政府就在这个地方设立了成山卫,这是
整个山东半岛最东端的一个卫城。 

  这里就是成山卫古城遗址,当年的罗山寨、沙寨都属这里管辖。由于数百年的风雨沧
桑,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残破的城门。偶尔能够看到当地的老人在古城门下流连,似乎在
追忆,又好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老一代威海人对成山卫古城的印象依然那么真切,历史也清楚地记载着它的荣辱兴衰
。明朝永乐初年,在成山卫的西边和东南方向又先后设立了威海卫和靖海卫,这三个卫都
统归文登营管辖,至此这一带的海防体系初步构筑完成。其后的岁月中,这一体系在山东
沿海的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威海的历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2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