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威海]刘公岛上寻“甲午”               Gforce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09:34:12 2005), 站内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晚上站庆喽),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威海]刘公岛上寻“甲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13:30:14 2004), 站内信件


  刘公岛距威海市区2.1海里,面积3.15平方公里。刘公岛很小,它的历史却很长。189
5年2月,日军为达到占领朝鲜、征服中国的目的,在刘公岛附近挑起了震惊中外的中日甲
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海军虽然奋勇抗击强大的日本海军,但由于决策失误和
实力相差悬殊等原因,最终全军覆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篇章。为了不忘历史,弘
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九八五年三月威海市政府决定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中心内容设立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可当工作人员走进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原北洋海军提督署时,面对
的是空空如也的老房子,找不到一件文物,要想成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谈何容易。 

  他叫戚俊杰,在这个博物馆工作十九年了,怎样才能把博物馆办起来,是他和他的同
事们当初最担心的问题。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长 戚俊杰:“后来我们就开始想了,怎么样把事业发展起来,
就开始找人,当时有几个方案,一个是查资料,第二个就是向有关的专家学者请教,同时
就寻找将士后裔。” 

  从威海港码头到刘公岛每天都有几十趟往返的航船,行程只需十五分钟。前来刘公岛
参观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今天这条船上有一个特殊的旅客,她就是甲午战争时期民族英
雄邓世昌的第四代子孙---邓立英。邓立英是河北省宣化市的政协委员,也是刘公岛甲午战
争博物馆最先想找的人。邓立英与博物馆的馆长戚俊杰有十五年的书信来往,虽然邓立英
曾三次来过刘公岛,但和戚俊杰见面却是第一次。 

  邓世昌184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880年服役于北洋海军,任“致远”巡洋舰管带。邓
世昌平素带兵宽厚,与士兵同甘共苦。在黄海大战中,指挥“致远”击伤日舰多艘。他激
励将士:“吾辈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 

  他指挥“致远号”率众官兵直冲日本战舰“吉野”号,“致远号”不幸中雷沉没,邓
世昌和许多官兵为国牺牲! 

  实际上我和北洋水师将领的后裔,有好几位都是通信十几年,然后互相联系,交流信
息,沟通,传送资料,他们捐献文物,见面的有好几位都是十几年以后,实际上说到底就
是一种爱国的情感,把我们连接到一起了。 

  这个陈列于丁汝昌纪念馆的玉印盒是丁汝昌的第四代孙女捐赠的。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十八岁参加太平军。1879年留用北洋海
军,因机智英勇、善于用兵,很快被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任命为北洋海军提
督,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1895年二月,日本军舰围攻刘公岛,北洋舰队的力量
已大大削弱,同时粮食缺乏,弹药殆尽,援军无望,士气低落,虽然在如此困境中,丁汝
昌宁死也不投降,最后吞服鸦片自杀殉国。如今,丁汝昌纪念馆是刘公岛上最引人注目的
地方。 

  萨镇冰1859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877春被选派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行船管理,
1887年任北洋水师“康济”船管带。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清政府革职。其后曾被孙中山任
命为海军大臣。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政协委员。萨镇冰一生清贫,乐善好施。 

  大浪淘沙,淘不走千古英雄人物。在北洋海军将士名录纪念碑上我们找到了水手王国
成的名字。 

  为了弘扬民族气节,倡导爱国精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北洋海军
将士后裔,与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那些将士的后裔也出于对先辈的敬仰和爱戴,把自己
珍藏的先辈的遗物毫无保留地捐赠给博物馆,并且千方百计提供有关征集线索。甲午战争
博物馆从开始的一件文物没有到现在的1000多件馆藏,可以说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寻来的。
如今,甲午战争博物馆共推出专题陈列20多个,开放参观景点总面积达六万多平方米。 


  嘉宾:他们还打捞过一艘战舰,通过这次打捞他们寻找到了好多宝贵的遗物,充实了
他们的馆藏。 

  主持人:我知道您说的这艘战舰是花了两年的时间打捞的,那这艘舰叫什么名字?什
么舰呢? 

  嘉宾:这艘舰叫“济远舰”,它是一艘巡洋舰,这个舰它多次参加过海战,可以说是
战功赫赫,它曾经在1894年的时候参加过7月25日丰岛海战和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但是后
来也就是在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所俘获,后来编入了日本的联合舰队,在1904年的时候
济远舰还参加了日俄战争,它是在我国旅顺口一带触雷后沉入大海。 

  主持人:我想打捞这么一艘沉没了一百多年的战舰一定是困难重重,那么工作人员到
底是怎么找到它的呢? 

  在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海军公所里摆放着100多年以前的“济远舰”的锚链、高压
蒸汽罐、前双主炮、大桅等等,既然是100多年那么寻找它的工作自然是十分艰辛的,威海
市政府组织了27名打捞人员,在威海、旅顺、青岛等地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搜寻了大量
的当时北洋海军沉船遗址,经过许多次反复论证,最后才确定了济远舰在海中的位置。济
远舰海底打捞工程,规模之大,耗资之多,历时之长皆为我国水下考古、沉船打捞之最。
主持人:寻人、寻舰,刘公岛上寻甲午,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忘记甲午战争
。那么,曲先生我想问问您现在在刘公岛上还有没有其他的北洋水师的遗址吗? 

  嘉宾:有啊,像北洋水师他们当年修建的铁码头,还有炮台等等,这些东西现在保存
的还是基本完好的,但是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岛上还有个水师学堂,这个水师学堂是中国
近代海军第三个海军学校。在北洋海军成军的时候,李鸿章认为“水师学堂之设,实为海
军切要之需”,于是他便奏请当时的清政府准许他在刘公岛上再开办一所水师学堂。 

  
 
  
  主持人:那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海军学校现在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于刘公岛西端的向阳坡地上的北洋水师学堂是清政府继“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和“
天津水师学堂”创办的第三所水师学堂。学堂开设英文、几何、代数、驾驶、轮机、天文
、地理等课程。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第一届30名学生提前毕业,学堂就停办了。而保存
完好的位于刘公岛最东端的东泓炮台设24厘米和12厘米口径平射炮各两门,在刘公岛保卫
战中曾给予军舰队狠狠的打击。 

  东泓炮台下的水兵兵舍是北洋水兵休息的地方,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座兵舍的后面是
一个很大的炮弹仓库。当年,就是从这个窄窄的通道向地面运送炮弹的。 

  如今,刘公岛已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在这里凭吊甲午故地,敬缅爱
国将士,铭记历史教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主持人:曲先生,刚才听了那首歌里面还有两句歌词给我留下印象很深,永不沉没的
是刘公岛,忠魂不灭的是邓世昌。 

  嘉宾:是啊,作为甲午故地的一名作家,每每想到这场战争常常是隐痛在胸,这场战
争是咱们祖宗的奇耻,也是我们的大辱,但是它却振兴了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落后就要
挨打,腐败就要灭亡,我想我们每位中国人都要牢牢地记住这场耻辱的战争。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