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jn (山东季风),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140年,大马路上故事多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24 23:32:47 2006), 转信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他激情澎湃,总会不停地寻梦; 

  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它活力四射,总会不断地规划…… 

  当时间走过2002年3月,刚刚从马年喜庆的年味中平静下来的人们,又一次受到了意外惊喜的“鼓舞”——大马路一带要“拆”了!届时这片古老的城区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大马路这条承载了百多  
年沧桑历史的路将寿终正寝,悄然隐退;独具魅力的建筑也将“抖”掉斑驳的“体肤”,旧貌复原;低矮的旧居则将被高楼、广场、喷泉、雕塑……取而代之。 



 

  追根溯源,大马路早已过了“百岁”高龄,这条东起原东山森林路北口(现407医院东门外)、西至解放路的马路,初长660米,1912年后开始向东延伸至1308米。作为从东面沿海边进市区的必经通道,它始建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东西走向与海岸线平行,当时虽然是土路,但由于是市区东部最早、最宽的马路,位居路中老大故得名大马路。1910年(清宣统二年)改名东马路,因积习难改人们称其为东大马路。1938年又复名大马路至今。1926年对路面进行了改造,将土路修建成柏油路面。值得荣耀的是,大马路曾首开烟台市通行公共汽车的先河,从30年代开始,烟台的公共汽车就穿行于该路之上。如今的大马路今非昔比,自虹口路以东路段,大部分已被拆除重建,而以西则保留比较完好。 

  大马路作为东河(埋入解放路下)以东东区的中心,还有相临的支路与之交汇贯通。纵向相连的有悦来里、十字街、庆安里、尚志里、南山路、虹口路,其中位于大马路中段的十字街,北起海岸路,南至二马路,长480米,因与大马路交叉形成十字而得名;横向相通并列的有海岸路、广仁路、二马路,为人们所熟知的广仁路,当初西起解放路,东至十字街,长390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广仁堂在该路西部购地建广仁堂寄柩所而称为广仁路,等到1987年该路西首的广仁里及北侧的载之路合并统称广仁路,其总长达到530米。历史上大马路的成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条老烟台最大的马路,更在于在它的周围已发展成为一个手工艺品生产经营出口基地,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宗教机构的集中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对外赔款,开辟商埠。1858年6月,英法两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明确规定了开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但英国人毛里逊来登州筹办领事馆及开埠事宜时,却认为登州滩薄水浅,不宜作为通商口岸。经一路勘察,毛里逊意外地发现烟台海湾海阔水深,条件优越,建议改为烟台,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举办正式对外开放仪式,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为山东省第一个开埠口岸。此后西方经济势力蜂拥而来,开始向烟台渗透。一时间,地势平坦、北临大海的大马路成为他们最佳的落脚点,洋行、别墅等拔地而起,原烟台博物馆馆长王焕理将此称为烟台最早的“开发区”。在当时,这里最具名气的当属手工艺品加工。随着开埠,西方的花边、发网等手工艺传入烟台,外国人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组织加工生产,产品销往国外,从中牟取暴利。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英国基督教牧师詹姆士·马茂兰在大马路中段街南创办詹姆士·马茂兰公司,依照中国社会对商业经营提倡“仁义道德”的传统,定中文名为仁德洋行,这是英国人在烟台开办的最大洋行。主要经营花边、发网、绣花等工艺品,远销国外。他还在南山路开办了女子花边学校,学生半工半读,学习花边编织技术,花边工艺迅速在胶东传开,仁德洋行也因此获利颇丰。鼎盛时期有职员200余人,工人300余人。受其影响,清末民初的大马路成为花边、发网等生产和经营的集中地,在当时烟台的130多家商号、厂店中,大马路就有30多家。曾有人说,大马路是花边、发网、绣花的工艺马路。由于这种手工艺可以在家中加工,烟台及近郊从事花边、发网、绣花生产的达几万人。据《烟台要览》记载,当时出口的花边、发网、绣花有80多种,销往欧、亚、美几十个国家。透过厚厚的资料还可以发现,昔日繁华的大马路不仅仅是表现在它的商铺“林立”上,在这条一千余米长的马路的四周聚集着众多的“单位”,从春晓画社到烟台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青年图书馆,从养正小学、崇正中学、卫灵女中、卫灵女中附小到福民医院、芝罘医院、忠德医院,以及英文日报社、晨星报社、铎报社……这些经过多少年风雨的洗礼,有的还健在,有的已被拆毁,但它们曾经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它过去的繁荣。 

  站在大马路的西口以及广仁路的西口,你可以看到两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南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旧址,北为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值得自豪的是,这可是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企业。1892年著名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独资300万两白银,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公司大门面南,采用“中高二低”造型,正中楼下为进门过道,上部用曲拱装饰,书“张裕酿酒公司”6个大楷字,整个门脸全为二层楼房,现正在修复。而建于1895年的大型地下酒窖,建筑面积1976平方米,全部为整石砌筑的拱券结构,是亚洲惟一的地下大酒窖。其生产的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雷司令白葡萄酒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13年1月由商人张润暄、王子雍联络政记轮船公司张本政和烟台天成栈、泰安恒、双盛泰等大商号投资10万银元创办。公司坐落于载之路与广仁路西首交界路口(现为广仁路21号),为二层砖石结构楼房,大门坐东向西,整个建筑呈 V形封闭造型。它是烟台市首家电力生产企业,电厂则设在华丰街路南(西大街49号),1914年5月1日正式发电,结束了烟台无电的历史,首批中外商号和富户6928盏电灯亮起。漫步大马路,或许你会觉得它有些狭窄,有些破旧,但有一点会让你眼前一亮,那就是一座座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展示着异国风情的小洋楼,以及那些中西合璧的民居。自烟台开埠,西方列强便开始涌入,他们强占最佳地段的土地,修建为他们经商、生活的别墅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集中在大马路的中段和东段,而从建筑的造型上看,又多为欧美风格。崇正中学旧址(现为水产学校校址)就带有法国早期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平面近似方形,对角线两端为角楼,角楼为方锥形尖顶,三层,其他部分为两层,红铁皮屋顶,青砖砌墙,双面双层外廊台,使用西方古典式样青砖雕和木雕。像此类洋建筑都是由外国人自己设计,有些建筑材料如玻璃、五金、水泥、瓦楞铁等也都是由国外运来。洋建筑的纷纷出笼,给国人以启发,借鉴外国的建筑风格为我所用,一批仿洋建筑及中西合璧建筑便应运而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庆安里民居。位于庆安里南段路东4条胡同内的19套民居(18套为四合院式,1套为两进合院式),1920年建成,建筑布局均是传统的四合院式,北正房为二层,有外廊,檐下、柱头及栏杆为西洋装饰式样。由于开发商是专门建房出售,可谓是最早的“商品房”和居民小区

--
    当初我降临人世的时候,上帝许诺说要把他最美丽的女儿嫁给我。我左右顾
盼,上下求索,等了25年了,还没见到仙女的影子。我很郁闷,于是跑去问上帝。上
帝说:“你急什么?我都还没女朋友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3.14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