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jn (山东季风),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山东省会:黄渤海分界处的文化丰碑——蓬莱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6 13:47:43 2006), 转信
在泾渭分明的黄海和渤海分界线南端,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无人不晓。然而,它决不是常人望文生义上的“八仙”饮酒作乐处,而是一座意蕴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丰碑。穿行其中,犹如置身“文化时空隧道”,了悟多多,感慨多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据史料记载,蓬莱城的得名缘起汉武帝。唐人杜佑在《通典》中云:“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当年汉武帝所以千里迢迢到这里来,目的大约跟秦始皇一样,是闻悉大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长生不老药。他来了,等了好长时间,却不得见神山,当然也求不到长生不老药,失望但不死心的汉武帝就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而筑的小城命为蓬莱。
蓬莱阁,坐落于蓬莱城北丹崖山上。它始建于宋代,原是一幢单独的阁楼。到了明万历十七年,官府又在附近增设了一批建筑物,还是总称蓬莱阁。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扩建,蓬莱阁才具有了现在的规模:一个占地1.89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建筑文化。
蓬莱阁所倚立的丹崖山是因山上的岩石布满了红色的纹理而得名,此山并不高,但山势陡峭,风景优美。因这里是传说中“八仙”渡海处,所以山上崖壁中有“仙人洞”,又兼其负载着蓬莱阁,后山坡给海水环抱,时常水雾缭绕,越发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故此山成了遐迩闻名的名山。196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登临此山时,曾题写“丹崖仙境”四个字。
其实,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将此阁、此山视作“仙境”,大约与这里时常出现的海市蜃楼有直接关系。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奇观,是阳光与海雾折射辉映的一种虚幻景像。当地人叫做“神山现市”。那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春夏两季。当然,“仙境”的美誉中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独具特色的渔民文化
与蓬莱“仙境”相呼应,蓬莱阁这一古建筑群中供奉了三组“神仙”塑像。第一组是东海龙王敖广的龙王宫;第二组是海神娘娘林默的天后宫;第三组是以吕洞宾为首的“八仙人”聚居的蓬莱阁大殿。这三组“神仙”均与“大海”密切相关,其摆置和解说中包含了许多当地独具特色的渔民文化。
首先看龙王宫正殿,东海龙王端坐正中,分列两旁的是他的八位站官。这八位站官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具有浓浓的胶东方言特色,都叫什么呢?“巡海夜叉、赶鱼郎、千里眼、顺风耳、雷公、电母、风婆婆、雨神”,这八神中最受欢迎的是赶鱼郎,因为他走到哪里就把鱼群赶到哪里。其次是顺风耳和千里眼,他们对渔民捕鱼和躲避灾难也很有帮助。顶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龙王宫中还曾设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时的步辇和仪仗,是人们为了天旱求雨而用的。求雨时,人们头戴柳条帽,抬着龙王雕像走街串巷,高呼“求大雨!求大雨!”如果屡求不应怎么办呢?据说还有一种极有趣的办法,就是把龙王的木雕像在烈日下曝晒,晒得他大汗淋漓受不了时,其就会兴云布雨了。这种对龙王的亦敬亦惩态度,还真让人嗅出些胶东渔民的“实用”哲学呢!
也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龙王”太不可捉摸了,且面容冷峻,威严逼人,难以亲近,于是当地渔民渐渐“敬而远之”,转而信奉新兴的女性海神——一位原名叫林默、且曾在人间生活过具备灵通、慈爱、孝顺、勇毅等诸多美德,后又升天为神被褒封为“天后”的海神。蓬莱门路中的天后宫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与众不同的有两点:其一,这里供奉的天后在世界华人圈中几乎都被尊称为“妈祖”,唯独这里习惯称之为“海神娘娘”;其二,这里天后宫的陪神极为特别,由四海龙王给天后当站官,据当地人解说,所以这样安排,如今猜测的理由有多种,但主要一条是可能是当时的建宫者觉得“海神娘娘”既然贵为“天后”,天地海的一切自然要归她管辖,四海龙王本听命于天,所以就理所应当听“天后”调遣差使。再说有这样一位慈爱仁和的“天后”约束着“凶神恶煞”的“四海龙王”,对海上作业的渔民而言,自然是“幸甚、幸甚”了。
如果说供奉“东海龙王”和“海神娘娘”体现了当地渔民祈求风平浪静捕鱼丰、无灾无难保平安的现实心理,那么蓬莱门路的主阁中供奉的“八位仙人”则体现了他们渴望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浪漫幻想。主阁内有一张古旧的八仙桌,桌旁塑有神态各异的八位“神仙”,他们有的背着硕大的酒葫芦,有的持剑,有的提着花篮,有的拿着笏板,有的捏着大扇,各个潇洒飘逸,栩栩如生。更令人称绝的是,富有经济头脑的蓬莱人如今不仅生产出了“醉八仙酒”,而且巧妙推出了“八仙宴”。人们徜徉在这“仙境”中,尽可以抽暇去餐厅一品“醉八仙”酒和“八仙宴”,遥想一下当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冲天豪情。
琳琅满目的名人墨宝
闻名天下的蓬莱阁自建成雏形后,历代文人骚客慕名而来者甚多,置此佳景胜地,他们往往雅兴大发,挥书泼墨。
在天后宫前院的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像三台星座。为此清代大学者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广、云南总督,精于书法,善于雕刻金石,墨迹传世不多,此隶书刻石极为珍贵。
天后宫前院弯处,有一块草书体“寿”字碑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寿”字是五代时道人陈抟老祖写的,看起来遒劲有力,潇洒飘逸。它的另外特别处在于草写的“寿”字竟是由“富、费、林”三字组成。据说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长寿”的意思。
在蓬莱阁主阁的阁底正门悬挂的横匾“蓬莱阁”,是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字写得雄浑有力,刚健俊朗。主阁后面间隔不远避风亭和卧碑亭内,也各有珍贵的书法刻石。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袁可力的《观海市》诗,字是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一代石刻高手为其刻石。因此,这九方石刻确为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卧碑亭里的横卧石碑则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手迹而弥足珍贵,卧碑正面刻的行草《题吴道子画》,背面刻的是苏东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众多名人的墨宝中,有两处别有典故。一处是蓬莱阁主阁后壁上的“海不扬波”,细看这气势雄伟的字体,你会察知那“不”字明显是后来补上的。这是怎么回事?据介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托浑布兼办海防。当有一天他登上蓬莱阁时,望着广阔无际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情。哪知道,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了,战火蔓延至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一发炮弹(碰巧是哑弹)击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扬波”成了“海扬波”。这启发人们没有富强的国家和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的愿望始终是个幻想。
另一处是蓬莱阁东侧的“碧海丹心”石刻,这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手迹。冯将军当年为何要写这几个字呢?据说,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冯玉祥将军与国民党元老李烈钧等人同游蓬莱。忧于时局的李先生对冯将军说:“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了。”冯将军对蒋介石当局明抗日、暗卖国的做法不满,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钧先生挥毫写下对联:“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让冯玉祥将军题横幅。冯玉祥略一思索,提笔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后人感念他的爱国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单独刻石存留。
五日知州府,千年苏公祠
蓬莱阁里不仅有苏东坡的手迹,还专门建有一间不大的“苏公祠”。据悉,这是公元1578年百姓自发修建的。
东坡先生于1805年曾到登州(今蓬莱)任知府,只不过时间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调回京城,总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这短短的5天时间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发现当时因新法中的盐法禁止百姓卖盐,所以导致不少原靠卖盐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为此,苏东坡写了《讫罢登莱榷盐状》,列举了许多事实,陈述了得失利弊,终使皇帝允许百姓随便买卖食盐,就市论价,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税金。
为了纪念他为民请命的功德,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苏公祠。后人有感而发,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苏公祠”的诗句。这启迪世上的当权者,只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才能流芳百世。
中国唯一的古代独特建筑——海军要塞
与蓬莱阁相邻而居的蓬莱水城是目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古代海防建筑科学的杰出代表。
水城由水中城墙环绕而成,周长约3公里,面积25万平方米。它原是古代的海防堡垒,依山傍河。出入海上的地方,建有一座水门,设闸蓄水。平时,闸门高悬,船只随意进出;一旦发现敌情,闸门放下,海上交通便被切断。水门两侧又各设有炮台一座,驻兵守卫,形成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体系。
水城始建于宋代,当时以东部丘陵地为依托,沿小海向东筑堤而成,时称“刀鱼寨”。至元末明初,因北方沿海屡受倭寇侵扰,明朝廷便在“刀鱼寨 ”的基础上开设水闸,将海水直接引注小海,并环筑土城,名“备倭城”,即今天的水城。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于土城墙面砌以砖石,东西北三面增筑炮台三处,始成今日规模。水城内设水师府,指挥着北至旅顺大连,东至荣成成山头、西沿渤海南岸的沿海驻军,护卫着京津咽喉和山东半岛的安全,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海防要塞。几代水城建筑者在利用自然地貌发挥军事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地建造了稳固而实用的水军基地,充分显示了高超的水上筑城技术。这是中国目前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海军要塞建筑。
--
当初我降临人世的时候,上帝许诺说要把他最美丽的女儿嫁给我。我左右顾
盼,上下求索,等了25年了,还没见到仙女的影子。我很郁闷,于是跑去问上帝。上
帝说:“你急什么?我都还没女朋友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