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esigner (工人),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山东戏曲】茂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2 23:56:00 2005), 转信

  系在山东民间演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剧种。关于“肘鼓
子”,曾有“郑国戏”、“周姑子”、“肘鼓子”等不同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在
鲁南一带,过去流行一种敲狗皮鼓演唱的“姑娘腔”,唱时用手摇晃纨扇形、柄缀
铁环的狗皮鼓(或称“端鼓”)。这种动作,当地称为“肘”,即“扭”的意思。它
吸收了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肘鼓子声腔系统”,分别形成柳琴
戏、茂腔、柳腔、五音戏、灯腔、东路肘鼓子等剧种。
  约在100年前,由临沂、日照传到诸城、高密、胶县一带的“肘鼓子”调,称
为“本肘鼓”,即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据诸城县老
艺人张立祥介绍,他从19岁开始学戏,当时流行的就是“本肘鼓”调,或称“老拐
调”及“哦嗬安”,只用鼓、手锣、梆子伴奏,没有丝弦乐器。后从海州和鲁中南
传来用柳叶琴伴奏演唱的“冒肘鼓”调,旦角唱下句尾声时向上翻高八度,较为新
颖动听。“本肘鼓”演唱受其影响,也改用此种唱法,时间约在1896-1906年之间。
不久,又从莒县传来用胡琴伴奏的唱法,便改用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配之,
腔调发生变化,剧目也有所增添。用文字记载时,谐“冒肘鼓”原音,写成“茂肘
鼓”,后来定名为“茂腔”。当时较出名的共和班,阵容较强,主要演员有“二”
(丁宝红)、张凤山、张凤宝、李元林、李凤山等,经常在诸城、高密、安丘、胶县
一带演出。
  1910年左右,巩玉忠、于瑞亭等人开始进入青岛演唱。由于不断和京剧、评剧、
河北梆子等剧种接触,除学习到不少身段和武打程式外,还参照兄弟剧种,创造了
茂腔的[反调]板式,使茂腔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以刘顺仙为首的顺和班,曾在
东北各省巡回演出多年。
  茂腔的传统剧目有百余出,经常演出的有《东京》(《赵美蓉观灯》)、《西京》
(《三告李彦荣》)、《南京》(《京郎寻父》)、《北京》(《割袍》)、《王定保借
当》、《张郎休妻》、《杨二舍化缘》等。在40年代,尝试演出过《两广新闻》、
《何凭良心》、《枪毙一枝花》等“时装戏”。
  主要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及[反调]等。[导板]
(尖板)、[哭迷子]、[么二三]是从河北梆子唱腔移植而来,[散板]出自京剧
的[二簧摇板]。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二胡、月琴配合。唱[南锣]及[娃娃]
时,用唢呐伴奏。
  1949年底,青岛市成立金光、光明茂腔剧团。之后,高密县成立民乐、群力、
胜利剧团,诸城、五莲、胶县、胶南也相继成立职业剧团。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
摩演出大会期间,演出茂腔《锦香亭》,宿艳琴、曾金凤等获奖。经过整理改编的
《罗衫记》、《花灯记》,参加省戏曲会演或进京汇报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
不少剧团被迫解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重新组建。1982年山东省第一届戏剧
演出月中,青岛市胶县茂腔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燕双飞》,获多项奖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rmat我的大脑,Update我的灵魂,Unzip我的烦恼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97.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