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wdh (心灯@善待自己,尽力就好), 信区: Shandong
标  题: 你不知道的山东人(1-30)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Nov 26 16:38:39 2006), 转信

『天涯杂谈』你不知道的山东人   作者:小火柴chen  
  山东这个省份,骄傲而尴尬地被人们误读、错解。而山东人又不长于言谈,也不喜欢争辩,总任由别人评说。所以,加诸于山东人头上的词语基本是厚道、勤劳、吃苦、能干等等之类。再往深里说,大家都觉得山东人能喝酒,豪气干云,所以一旦外地人有了和山东人同席的机会,总是狠狠地说:你是山东人,你喝。让我们这些混在外地的山东人不堪其苦,郁闷无比,只得苦苦地追问:凭什么啊凭什么啊。
  人们还知道山东人爱吃煎饼卷大葱,觉得山东人真朴素,过着好日子还吃那旧社会的玩意儿。
    世界充满了误解。山东人的境地和河南人一样,被人们定位,被人们一成不变地解读。
  其实,真实的山东是什么样子?真实的山东人是什么样子?
  恐怕没有人可以说出个所以然。身为山东人,便有了向全国人民解读山东以及山东人的想法。来到北京之后,这样的想法日甚。身边的其它各省市人民一听说你是山东人,他们总是自以为了解的样子。不待你说,就会讲出一套关于山东人的理论,不管你能否接受。
  这大概就是被误读的不爽。
  所以,有必要站出来,说些话。但我深知,解读一个地域及附着于其上的人们,是困难又困难的事情。便采取了讨巧的办法,以关键词的形式对山东人进行剖析,效果自以为不错。这正如中医学里的穴道,抓住重点进行治疗,才能使病情痊愈。解读山东以及山东人,当然要从重点下手,方才能了解真正的山东以及山东人。  
  本文由性情、文化、地理、风物等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抱括相应的关键词,每个词条都进行了细致的解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倒也符合山东人干净利落的特点。
  当然,作为一家之言,这里对山东人的解读难免偏颇,欢迎山东老乡以及了解山东的外地同胞们给予积极的批评和良性的指导,让我能够在它出版的时候做出合理的修改。
  这里发布的任何一个文字都非官方版本,它纯粹来自于民间。
  作者QQ:1685833 
    1.中庸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讲,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孔老先生的教诲,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并生长成参天大树。用“中庸”来解读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山东人内在的诸多端倪。“无过与不及”是山东人处世与处事的一种行为准则。
  举山东足球为例,山东人口号喊得响,要把鲁能足球队建成百年老店,但实际行动起来,未必像外界想象得那么卖力。山东足球就这样一直谨守着自己的中庸之道,不像大连队那样霸气,也不像吉林队那么受气,即不言争霸,也不会保级,永远拿不到第一名,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名。即使足协有天大的不是,第一个提出抗议的也绝不是山东队。这种微妙的风格,即是山东人的处世哲学。枪打出头鸟,鲁能的官员知道,跟足协争执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但别人与足协的斗争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可以说,客观上,他们是利益的享用者,但这种利益的成本是比较小的。
  所以,足球场上的山东队,永远都不会太壮烈,队员们也不会九死一生地去拼命,所以球队的比赛场面永远都不会太精彩;但作为职业球队,他们也不会太轻心,依然尽量会使出浑身解数,以便球队取得一个不错的名次。他们不主张太过积极的进攻,守是他们取得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山东队近几年的打法,基本上都是以“防守反击”为主,在防和守中维持着球队的中不溜成绩。
  球队如此,球员亦如斯。《体坛周报》记者有过这样的描述:这个球队从不缺乏实力,但却缺乏有个性的球员。历届国家队都有山东籍球员,但从来没有出现过领袖级人物,米卢时代的三名国脚最有代表性,几乎所有记者的评价都是从人性出发—一个好人。李霄鹏后来打上国家队主力,嘴巴也变得越来越利索,他在世界杯外围赛上 “开窍”之后,回到山东就成为了领袖,宿茂臻和高尧都参加了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
但他们在国家队里几乎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在足球场这个个性张扬的舞台上,米卢曾经对高尧抱怨说,“你踢球太老实了,会被人欺负的。”
  从外表看上去,山东人有些忠厚老实,非常本分,但这不代表山东人笨,也不代表山东人痴。“大智若愚”,山东人用外表的不擅言谈和内心的聪明机智维持着处世的学问。
  山东人深受孔孟之道熏陶,中庸、保守和内敛的性情根深蒂固。
  从实际来看,“中庸”的价值标准被大多数人所摒弃,山东人的中庸亦为外地人所不齿,但山东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屑而舍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夸奖而坚持。说到底,从“中庸”取得的利益才是他们坚持的唯一标准。在中国,无论是领里相处,还是官场厮混,微妙的人际关系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一不小心就会其中迷失方向,而“中庸”则像一条灵活的鱼,在网中自由舒展地游动。
  中庸自有它独特的魅力。但也自有它的局限。
  山东人豪爽、诚恳、实在,但也保守、安于现状,不敢争先,性格决定了一切。客观地评价,山东人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但过于保守,不好表现自己,个性不够突出,不能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不会独领风骚,更不会引导各个领域发展的潮流。所以,看看现在的山东,无论是影视名人,还是著名作家,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青年才俊……与很多省市相较,都难免令人汗颜。所以说起山东的名人,我们只能讲“巩俐”、“倪萍”、“李雪健”等基本退居二线的“老人”。等他们年岁一大,我们还可以拿谁说事?
  因此有个网友建议:在保留诚恳、豪爽、实在的同时,我们应当把中庸之道改为敢为人先、敢出风头。这样,山东在全国的影响力才会大大增强,才会成为真正的强省。
  而这中庸,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么?我看未必。 
  
   2.喝酒  
  跟山东人不能谈喝酒,谁也不能保证聊天的中间他兴奋度突然提高,拎着几瓶白酒跟你拼个天昏地暗。别跟山东人提你能喝酒,爱喝酒,那样一来,山东人民全笑了。
  山东人喝酒,当然不是指啤酒。啤酒也喝,但不如白酒来得轰轰烈烈。无论是正式的场合,街头的小摊,能喝善饮者众,人手一个白酒瓶子,酒气醺天,嘴里胡言乱语,其中一定有句:“你别扶我,我没喝醉。”
  其实,与其说山东人能喝,也不如说山东人喝酒办法多,劝酒有能耐。敬酒分长幼,按年龄排次序;酒场无父子,老子跟儿子可以拼酒量;酒桌上忌说酒量不行,能走路就说明还有余地;饮酒不与女子同桌,喝爽了喝高了才能尽兴……五花八门,民间的劝酒方式更是层出不穷。酒文化于齐鲁大地之光大,实在让外地人大开眼界。
  山东人不光能喝,也是产酒之大省。前些年的央视的标王、黄金广告时间尽为山东白酒所垄断,牛B哄哄之势令人不可小视。县县有酒厂,家家藏几瓶。那场面委实壮观。
  其实,全国能喝酒的地方为数不少,但唯独山东大名独享,其实自有蹊跷。在下观察的结果是,很多地方人的能喝酒倒是不错,唯山东人能以牲牺性命之大无畏革命精神饮酒,实在是难得。难怪梁山好汉豪爽美名远扬,我想,这其中大概有一半功能归功于白酒的刺激。
  笔者的一个农村朋友,骑摩托车到朋友饮酒,回来的路上摔倒了三十余次,真是不惜生命。除了山东人这样的喝法,还有哪儿人?
  全国人民都说山东人酒量大。反正山东人也大抵如此认为,并很是自豪。某省人一说自己酒量大,山东人就笑了。山东人爱喝,肯喝,喜欢喝,但这跟酒量没多大关系。俺仔细观察,真正能喝的山东人并不多。山东人讲义气,爱面子,凡事都喜欢用酒来解决。再难的事,上了酒桌,哇,不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只要喝爽了,所有事情基本都能搞得定。搞定了之后,也就成朋友了。下次见面肯定还是喝酒。如果不喝,我跟你翻脸。表面上不翻,心里至少也翻了好几次。
  在山东,喝酒好办事。其实,在其它地方也好办事,但在山东,是特别好办事,由不得你不喝。你送人家五千块钱人家未必乐意,但你请人家喝场酒一切都能搞定,何乐而不为?酒风盛,人质朴,哗哗地就喝上了。“山东好汉”,山东人爱充好汉,即使不能喝至少也能撑得住台面,否则被人笑死。经过酒桌上的长期训练,民间的风气熏陶,酒量日渐长进,半斤八两也便不在话下。喝酒的特殊作用使得人们潜意识里被无限放大。在民间的家宴上,老爹总会鼓励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儿子,喝一口。”儿子便豪不客气地喝一口,嗐,一口又吐出来,太辣了,儿子哇哇大哭,当爹的并不劝,顶多嘿嘿地摇头:“孬种。太熊包了。”
  其实,我的感觉里,南方人似乎更能喝一些。他们喜欢细细品味,慢慢进行,山东人性子急,哪愿意慢条丝里。哗哗地一喝就是痛快。亲爹亲妈全放到九宵云外,活得就是现在。所以,醉得也快,一场酒席下来,十个人中至少有九个倒地呕吐,有一个不吐的,也是搂着小树痛哭流涕,大骂自己贪杯误事。我理解那不过是借酒发泄而已,下次喝酒时照样反复炮制此等闹剧。偶有个哥们,他老爹酒量不大,但老是充能耐,每次都喝得胃出血。这很是让我恐怖。并且也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山东汉子啊。
  山东人酒量大,这句话不正确。不过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已。我们山东人把喝酒当成喝凉水,大家都是被逼出来的本领。 
  
  3.诚信   
  山东人最讲究一个“信”字,信用之于山东人,比脸面都重要。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否则自己以后都不好意思见别人,也不知道怎样跟人家交往。如果大家都说某个人不讲信用,那他彻底完了,朋友都会鄙视他。
  两千多年前,最伟大的教育家鲁国人孔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连信用都没有,这怎么可以啊。看来,在孔老先生眼里,“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此后,就诚信问题,孔子还不至一次地跟弟子讨论过。他的弟子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另一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都要经常反省,为人出谋划策怎么可以不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怎么可以没有信用啊?“三省吾身”,曾子的这个要求听起来简单,一天两天这样做,倒也不难,难的是把它奉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圭臬,尤其是要终生不违,那真是极难极高的境界。做人到了这个份上,还怕自己不讲诚信吗?
  一个人连诚信这样的准则都不讲,恐怕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人。在现代社会里,诚信已经成为一项广泛的社会准则。用百度搜索一下“诚信”,有12,400,000条结果,这说明,诚信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违背诚信,商业社会里的种种规则将会对你提出相应的惩罚。贷款要讲诚信,网上交易要讲诚信,企业宣传经营之道要讲诚信,签订合同要讲诚信……在现代社会里,与法律相对应,诚信作为一种自律性规范,所起到的作用潜移默化,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诚信不只是在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
  鲁国有个叫尾生的人,估计是个大帅哥,一日与某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大雨瓢泼不停,桥下的水越涨越高,却不见那女子来。尾生坚守信约,在桥下苦等。水越来越大了,他抱着桥桩,不忍离去,直至淹死。把“诚信”上升到与生命等值的态度,不惜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信用,实在让人感慨。或许有人会讲,尾生也太傻,不值得用生命来实现诺言。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奇怪,说明“诚信社会”的建设非一日一夕所能完成。等到所有的人们认识到诚信的巨大价值时,会理解尾生的做法。
  现在的山东人,对于诚信的传承,一点不逊于古人,而且比任何时候都能够更加领略到诚信所蕴含的巨大价值。2003年6月,山东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确立建设“诚信山东”战略任务,总结和提出“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十六字新时期山东精神,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了山东诚信文明理论的命题。
  (我K,后面这段有点唱高调了。)
  4.厚道  
    前年的时候,冯小刚的《手机》大热,“做人要厚道”一词成为当年流行语,至今不衰。对于山东人,人们能够立马想到的第一评价就是厚道。厚道,分拆开来,即为厚实有道,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是为人忠厚,老实,本份,本真待人,做任何事情都有规矩,遵守古训。
  山东人的厚道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招待来客,不管亲疏远近,均是一律热情有加。喝茶要喝家里最好的茶,品质稍差的都留着自饮;饮酒要喝家里最好的酒,品质稍差留着自己细品。全盘托付,不求回报。当然,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儒家提倡“来而不往,非礼也”,山东人不是不求回报,求的长远利益。我将心比心,热情周到,以后到你家里做客,你的招待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推而广之,长此下去,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得到相应的待遇,做任何事情时都不会有拦路虎。偶尔的“吃小亏”是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这亏吃得很值。
  厚道好是好,但得有个度,有个标准,有个底线,对坏人厚道,等于帮了人家的忙,在这一点上,好多山东人没少吃过亏。但也有某些山东人利用山东人的给人留下的“厚道”印象,骗取别人的信任,做些影响山东人脸面的丑事出来。
  有个段子很能说明山东人的厚道程度:有个山东人卖了一堆酒瓶子,事后发现收瓶者多给了10元,骑上自行车追出20公里,累得气喘吁吁,硬是把10元塞到人家手里。把个收瓶人感动得不成样子。区区10元,自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关系人品信誉,只有还给人家心里才安稳。
  据说山东向中央交纳的财政收入不是全国最高的,但在各省交纳的比例上一定是全国最高的,山东人永远都和中央保持着非常高度的一致。这种“一致”里,体现的是忠诚和厚实。在非典期间,山东人向北京献血的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儒家思想对于山东人的影响可谓至深,往深里说,“厚道”是儒家推崇的“仁”、“义”的核心理念的外延和伸展。
  
  5.排外  
  山东人有广泛的好人缘,这是全国人民皆知的秘密。而这好人缘是如何得来的呢?不排外,不欺生,不逞强,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管谁到山东,来者皆是客。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他们生长在国际化大都市,见多了大场面,社交面宽泛,神通广大,看谁都觉得是小市民。不管你再有钱,不管你再有权,你至始至终都是他们眼里的外地人。
  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他们生于皇城根,长在天子脚下,见过大官,领教过大场面,习惯了排扬,天大的事情都了解,人人可当政治评论员,看谁都觉得像听众,总觉得自己就是一“腕”。北京出租车司机开口闭口都国际风云,当场可以把你侃晕。
  山东为礼仪之邦,孔孟先圣故里,山东人自古以来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人谦卑,不与人争,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人三尺又何妨,所以,来者皆是客,哪有功夫排外?
  在山东生活的外地人,生活得久了,多少都会受到山东人的影响,性情变得豪爽起来,与山东人打成一片,彻底融入到这个群体当中。笔者曾有一个在山东工作的外地同事,在山东人民的影响下,性情和行为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已习惯了做山东人,乐不思家,嫁给了一个山东小伙,过起了幸福的生活。谈起山东人,总是滔滔不绝,说起山东人如何包容自己,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当然,“排外”也要分开来解释。如果对于品行恶劣的人,山东人也会爱恨分明。“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嫉恶如仇的山东人,自然会怒目相向,不但不会引为朋友,反而会表现出极度“排外”的一面。
  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山东人其实也有“排外”的一面。不管走到哪儿,喜欢组织老乡会,喜欢扎堆,不喜欢跟更多的外地人交流,地缘关系能够让他们迅速地建立起认同感和类似的价值观念。而外地人再怎么与山东人交流,都很难进入“老乡会”那样的关系层面,山东人就是山东人,你跟他的关系再好,你还是外地人,地域观念甚是强大。赶都赶不走。
   
  6.耿直  
  山东人耿直,不拐弯,不抹角,不认识你的时候,也会客套几句。但只要相熟了,耿直就成了他们表现自己个性的最主要武器。你和一个山东人面对面喝酒,他会“唰”的一下举起酒杯:“大哥,缘分啊,俺先干为敬。”你还没点头,人家一饮而尽,脖子伸得直直的拿着酒杯让你看。你也变得不好意思起来,那就喝吧。
  大家聚会时,碰上一个愣头青,说上三两句就想找茬。肯定会有看他不顺的山东人怒目圆睁站出来,召呼其他人:“兄弟,揍他!”拳打脚踢,让愣头青爬在地上只有哎哟哟找牙的份。山东人的耿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潜在的习性。眼里揉不进沙子,看不进不平事,凡事都想较个真。较真的结果,未必都能赢,也有可能被别人揍得鼻青脸肿,但依然不求饶,仍然充好汉,真个天不怕地不怕,头掉了不过是个碗大的疤。山东人宁愿打架也不愿意吵架,吵架费口舌,本来就那么些道理还得跟人讲来讲去,讲到最后搞得大家糊里糊涂,还不如打上一架,把事情摆平。
  反正只要山东人看不顺眼的事情,嘴上必须说出来。如果憋上一两天,他能郁闷得不成样子。容易交朋友的山东人,有时候也因为耿直容易得罪朋友。
  在很多人看来,山东人的耿直其实可以看做是不够灵活,不懂变通。或许,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眼里揉不进沙子,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耿直就是不矫揉,不造作,不隐藏,应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绝对不会说。为朋友就要两胁插刀,作自己就不亏待内心。
  
   7.节俭  
  不管走到哪里的山东人,绝大多数都有节俭的好传统。闯关东的祖先穷怕了,看到什么都是宝贝。言传身教,节俭也代代相传。
  我小时候去姥姥家里,常看到她经常把洗菜水留下来,舍不得倒掉,实在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便拿去浇小树苗。
  春节时看各家各户门上的春联,会发现很多人家的门楣上都贴着“勤俭持家”的横批。“节俭”早已深入人们的骨髓和内心。
  “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祖祖辈辈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山东人把勤俭当成最基本的美德,勤俭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标准。即使儿媳妇或女婿,“勤俭”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不懂节俭的人,统统被山东人称为“败家子”,要夸奖谁家的媳妇,就会说:“这媳妇真是会过日子啊!”
  节俭并不意味着小气,节俭与山东人的大方也并不相悖。山东人自己节俭,但对待邻里亲朋却非常慷慨。
  一个外地人路过山东,遇大雪,便向一个老头打听哪里有客店,老头说:“俺山东家家都是客店,你要不嫌脏,就住下吧!”老头把外地人安置在厢房里,外地人看老头态度冷冰冰的,也不敢再兴求食之想,就饿着肚子睡了。不一会,老头进来,勃然大怒,骂道:“你咋睡了,看不起俺,俺家里穷,一顿饭还管得起你。”老头张罗了几样菜,有酒有肉,都是为过年准备的。大雪下了好几天,老头天天酒肉招待。雪停了,外地人准备向老头告辞,老头说:“你咋还没走?你想让俺养你一辈子啊。”外地人表示连日打扰,想付钱给老头。老头火了,你觉的俺是个开客店的,想挣你的钱,走,快点走,别觉得俺说话难听,你给钱就是看不起俺,要是俺二哥在这里,早就揍你个小舅子了(骂人的话)。”
  节俭是山东人持家的重要手段,也是山东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当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苦读圣贤书,修成了“一个高尚的人”。
  在我的家乡鲁西南地区,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是“喝汤了吗?”而不是“吃饭了吗?”,汤中水多食物少,当然节俭啦。
    
  8.智勇
  古人常用“智勇”一词来形容英雄人物。“有智无勇”或是“有勇无智”的人常常会被认为不够完美,至少与英雄形象相差太远。
  在各种口头和文字的传播中,人们印象中的山东人大多是“有勇无智”,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全身使不完的蛮劲,冒冒失失,莽莽撞撞,做事情欠考虑,做完事才知道后悔。
  其实这是对山东人的误解,这样的误解从古至今,绵延不绝。《荀子?议兵》里有记载:“齐人隆技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山东人最喜欢打架”。当年的齐闵王,他选用官吏的办法只有一条:看他敢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中与人搏斗。齐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以比武取乐。比如,他们驾车上路,喜欢以车毂相互撞击来逗乐。大道上,尘土飞扬,车马急驰,“砰”地一声车毂相碰,落败的一方有人仰车翻之危,没有点勇气胆量是不敢玩这种“飙车”游戏的。
  山东人勇猛不假,但决不是莽撞。粗中有细,细中透着率真,倒是山东人对于“智勇”一词的最好注解。
  最能说明问题的,当是著名的山东人毛遂先生,此君靠自荐一举成名,又靠“智勇”搞定了楚王,从此赵楚联合,共同抵抗实力雄厚的秦国。
  在平原君费尽口舌,企图说服楚王联赵抗秦,而楚王依然无动于衷时,毛遂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进来,且出言甚是不驯,不觉怒起心头,但又慑于毛遂的威严气势,先转身问平原君:“此是何人?”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便高声训斥:“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商谈合纵之事,哪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 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合纵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凭什么叱喝?不过是仗你人多势重。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掌握于毛遂手中,还逞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称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之地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势众人多呢?”楚王脸色慢慢温和了些:“先生有何话说?” 于是毛遂大讲道理,从理论到实践,给楚王上了生动的一课,让其心服口服,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
  一个门客,凭借勇猛和智慧,搞定了见多识广的楚王。这个故事里的智慧与勇猛,结合得恰到好处,并将二者发挥得淋漓尽致。
  山东人的勇猛,在一定程度上把智慧的层面掩盖了,而这恰恰是山东人讨巧的一个地方。同其它地域的人打交道,都觉得山东人勇猛,放松了对于他们智慧层面的警惕,于是,山东人便常常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9.保守
    山东人是保守的。最能佐证这个结论的例子就是:和我一起大学毕业的50%以上的山东校友,又回到了偏僻的故乡。当然,我不打算否认大家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但我更明白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为了回到父母的身边,尽孝心,照顾家庭。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对古训的遵守,是保守一词的最好注脚。
  保守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即使是现在的新式农村,青年男女也还是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大多数是依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来完成自己人生中的最重大事件。偶尔有为自由抗争离家出走的男女,双方的家长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来,被人们指责为伤风败俗。
  体育记者李承鹏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山东人的保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年以前的盛世景象,和千年之后的保守和谈,这个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引领了中华民族行进千年后,依然固执地沿袭着古老的思维方式和人情方式,活像2000年前孔子开了一个大脚,未经中场消化便直接吊入2000年后。
  在文化上,儒家思想依然被奉为经典;在经济上,农业依然是支柱产业;在人情世故上,礼仪依然井井有条;在待人接物上,白酒和酽茶依然是主打饮料……保守的山东,固守着自己的方式,有时候显得不合时宜,却又有着巨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10.前卫
    在全国人民印象里,山东人是保守的代名词。可是,山东人前卫起来,还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在强大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山东人的叛逆带着深厚的文化烙印,因此,这样的前卫不是肤浅的,病态的,而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济南出生的黄群黄众兄弟是校园民谣时代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们的《江湖行》曾开创风气之先,成为校园民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高氏兄弟,是国内的众多行为艺术家的出类拔萃的不多几位。他们的行为艺术作品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关注,动了山东本土行为艺术的发展。早前,兄弟俩搞了一个“拥抱”的行为艺术,此作品吸引了全世界前卫艺术家的目光,高氏兄弟也把这件艺术作品从黄河岸边带到了世界各地,使“拥抱”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行为艺术事件,深受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好评。此后,高氏兄弟又创作了很多富有争议的行为艺术作品,从济南到北京,从北京到全世界,高氏兄弟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前卫艺术的重要创作者和代表者之一。
  笔者过去曾有一搞设计的山东同事,看上去普普通通,实际上也是个不折不扣行为艺术家。在生活方式上,他无比正常,但在艺术创作上,他的叛逆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设计才华在单位得不到认可,便发泄似地传播自己的名言:“没有不好的设计,只有看不懂的设计。”想想,这哥们浑身透着可爱。
  济南军区有个歌舞团,那名字起得才叫前卫,就叫“前卫歌舞团”。
  
    11.攒钱
  山东人的消费方式绝对是保守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学不会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总是让他们觉得不安全,不踏实。甚至有点败家子的味道。所以,你很少看到,买不起车的山东年轻人贷款去买车,吃不起的饭店借钱去吃。山东人永远是中规中矩的理财观念:今天攒钱,挣来幸福的明天。现在看来,这样的观念是显得保守和呆板,但在他们眼里,这样安全。所以,全国各地人民纷纷透支和贷款时,山东人依然保持着“先挣后花”消费方式。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安全”再重要了。
  有山东驻上海的官员在对比了沪鲁两地的消费观念后,非常困惑于山东人的消费观念:山东人依然保存着传统的消费观念,先挣钱后花钱,甚至不少人挣了钱宁愿存到银行里,也不舍得花,因此,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山东的这一套马车怎么也难跑起来。而在南方诸省市,在上海,大多数年轻人奉行超前的消费观,不惜贷款买房子、买私家车等,即先花钱后挣钱。所以消费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山东人不算太富,但也不至穷。山东人的消费能力不算最强,但远远高中全国平均水平。但攒钱的积极性方面,也显然高于全国人民。
  
  12.好强
  山东人好强,好强到什么程度呢?父母从小教育子女的大多是:能做第一就要不做第二。于是,大多数孩子拼着小命往第一挤,人人努力都想要领先于别人。其后果是,山东的高考成绩高得无法想象,高出全国一大截儿。
  好强当然不算是缺点,但好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负作用。拿高考成绩来说,大家越努力,分数线被抬得越高,考上大学的难度越大,山东的孩子便越辛苦。等考上大学一看,成绩好并不是唯一的,看着人家参加各种活动、比赛,自己只有“参观”的份,高中时只顾学习了,进了大学感觉自己像白痴一样,失落感油然而生。从小到大功课永远都是第一的山东姑娘作家杜丽这样描述她进入大学的感受:“上了北大我才开始生活,从前都是白活了。学习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班来自各省市的同学,个个都是拔尖生,高考成绩比我高的有好几个。尤其是,上了大学我才明白,对女孩子来说,值得炫耀的东西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妩媚,见识广,能力强,会唱歌,会跳舞……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件,而且好像还是顶次要的一件。可除了学习,我哪一样都不具备,哪一桩都不会。假如我没有从前倒也罢了。假如从来就没人夸过我,我还会有什么失落?
  好强从本质来看,其实是好面子。山东人个个好面子,所以“好强”这一群体性性格的出现也便不足为奇了。
  大多数的山东人,骨子里的好强是根深蒂固的。看人家跳舞好,我要跳得更好;看人家挣钱多,我要挣得更多;看人家卡拉OK唱得棒,我偷偷练也要赢得更多的掌声……凡关系到面子的,关系到自己在整个群体和人际关系里评价时,都会努力而为之。在一定程度上,好强也可以看做生产力。
  但是,好强有时候是个挺累人的活儿。“不吃馒头也要(争)蒸口气”,听听那话里,好强这种品质已深入到山东人的骨髓。
  记得小时候,同学们中间流行掰手腕游戏。班里有一个小瘦子面对强壮的同学常常败下阵来。他每天回到家偷偷练,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的强壮男生被打击败。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好强的山东人,不管在何种方面,都不甘下风,正是这种好强的性格,促成了一种奋进的力量,使他们无论在经济建设中,还是文化建设中,都走在全国的上游。
  而这种好强,需要一种良性的宣泻和引导,一旦“使用不当”,会造成意外的损失。
  
  13.好汉
  山东出好汉,一部《水浒传》即是为好汉们立下的传记。此书一出,山东好汉无人争锋,“好汉”一词留在山东再也走不出去,令诸多其它省份好汉暗地里非常不爽。
  “好汉”一词,冠诸于山东人身上,并非浪得虚名。除了热情豪爽之外,尊老爱幼,善待朋友,保护妇女,此等诸般美好品质在“握”,不是好汉又是什么?所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正是山东人行侠仗义的精确写照。
  历史上最有名的好汉是济南人秦琼,此人身份只是大明府一普通捕头,但行侠仗义,乐于助人,广结江湖朋友,资助落难英雄,号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拳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一时被江湖中人尊称为“老大”。从实际情况看,他在武艺上的实力与精湛程度都不在最优秀之例。为什么受到众人的拥戴呢?关键还是人格力量起了作用。
  而《水浒传》里的108将,绝大多数亦是山东人氏。而首领宋江,只是县衙里的一个押司,之所以得到众人的拥护而成为众将之首,亦是人格力量在起作用。
  古代的好汉们实在数不胜数。而现代,好汉的产量也层出不穷。
  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山东好汉当算张自忠将军。这位曾使倭寇丧胆的抗日名将,被日本人称之为“中国第一男子汉”。这个说法也许可笑,然而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怕他。面对当时中国军队更多无能的败绩,张将军用鲜血和智慧,在喜峰口、卢沟桥、台儿庄、十里长山,给予日寇以坚决的痛击,用几次漂亮的“大捷”,维持了国家的尊严,坚硬了国人的骨气,挺直了民族的腰板。
  作为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张自忠挺身而出。他曾对部下立下誓言:“今日出战,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死的地方。”作为将军,他又是智慧的,当年的“襄东大捷”,张将军采用奇袭手段,一举端掉日军总指挥部,然后指挥部队趁势猛烈反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大获全胜。
  长山之役,将军所率部队被日军重兵包围,激战两日,弹尽粮绝,一代名将,壮烈殉国。随将军东渡作战的二千官兵亦全部壮烈牺牲。凶残暴虐的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张自忠将军的忠勇,列队脱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用上好木盛殓并竖灵牌。当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
  菏泽籍抗日名将赵登禹的事迹亦是可歌可泣。
  战争年代,精英报国。和平年代,建设家园,一样是好汉辈出。孔繁森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年轻一代,徐本禹的事迹也让人心生感动。
   14.气节
  孟子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此一教导对于山东人的作用早已潜移默化到他们的骨子里去了。“气节”是山东人最为看重的东西之一,一个男人少了气节,会被人看不起。
  某一年,齐国大荒,黔敖准备了一些食物放在路边等候受灾的人来吃,有一个饥民眯着眼睛来了,黔敖就冲他喊道:“嗟,来食!”(嗟是指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那饥民睁大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黔敖当即道歉,但那饥民坚决不吃,终于饿死了,后来就用“嗟来之食”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而齐国饥民所表现的那种气节,值得钦佩。
  这种气节,还表现在对于日本人的态度上。抗日期间,山东人民对于军队的支援成为抗战有力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山东枣庄一带,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铁道游击队成为抗战史上的传奇,男女老少齐上阵,打击日帝侵略者,把敌人弄得屁滚尿流。
  八十年代,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后。日本人组团来山东访问,想见一下当年的铁道游击队员。某老汉拒绝了日本人的请求,说日本人杀死了我们这么多同胞,我杀死了一百多名鬼子,我今生今世再也不见日本人。但我不反对中日友好。老人的一番话,合情入理,有理有据,其中气节,令人扼腕。
  气节对于山东人的重要,不言而喻。
  交朋友,不唯富者;找老公老婆,只图人好;处理事务,不畏强权。
  在气节问题上,山东人是绝对不会含糊的。
  15.口号  
  中国人爱树典型,爱喊口号。山东人对此最有心得。
  前任省委书记吴官正任职山东时,曾提出“大而强,富而美”的口号,为山东规划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此口号一出,谁与争锋?!山东人民力争上游,创造小康生活的努力经此一呼,信心更强,力量更足,干劲更大,口号的巨大作用实在不能低估。事实证明,团结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合适的口号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只要这口号不是空喊出来的。
  山东人的口号里透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比如这条“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初看山东”,虽然现在来看,这条口号还有待于商榷,但山东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已令人不可小视,或许几年之内这“口号”提出的内容即将实现。
  当然,如果只提口号,不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口号等于没提。山东人对待口号很诚实,不但喊得响亮,执行得也有板有眼。有些口号也难免假、大、空。
  不光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在其它的任何地方,山东人都能找出合适的口号对应相应的事件,比如学校打扫卫生,可以提“发扬三个彻底精神(彻底清扫垃圾,彻底消灭卫生死角,彻底不留尾巴),搞好学校卫生”,打扫卫生都扯出一个精神,不得不佩服山东人的口号创意;医院里的口号是“拒红挂金”,拒绝红包,争取服务金牌。最底线的职业道德被当作口号来宣扬,倒是有点盲目喊口号的意思了。这样的口号,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基本上是搞形式主义。
  也有乱喊口号的,某些地方官员由于素质较低,对上级政策理解不够,同样闹出了不少笑话。山东的某条国道上有条口号令人啼笑皆非:“一人结扎,全家光荣”,这都是哪跟哪的事啊?某些农村的计划生育口号更是离谱得厉害:“能引的引出来,能流的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喝药不夺瓶,上吊不割绳”……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违背了基本人权的行为是不宜拿出来宣扬的。
   
  16.幽默
  说山东人幽默肯定得不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山东人话少,只知道闷着头做自己的事情。岂不知,这才是对山东人的误解和曲解。正如专栏作家王佩说的那样:“山东人出了名的憨厚老实,但老实人也有幽默的时候。老实人的幽默,不是逗闷子,不是耍贫嘴,而是一语中的,道破天机。”用山东话说,这叫“闷不吭,冷不丁”,看着话不多,一张嘴就能逗死人。
  王佩举例说,一个村子特别穷,县里组织干部扶贫。号召每人捐献一只小羊羔,给当地的农户。有一位副局长,人很吝啬,他在市场上挑来选去,最后买了一只最瘦最小当然也是最便宜的羊羔,捐给一个老汉。老汉把羊抱回村,大家都笑话他。老汉也不生气,慢悠悠地说:“别笑,俺这羊还管你们哩,再瘦,它也是副局级的羊!”把副局级和动物扯到一起,讽剌实在高妙。
  最幽默的状态,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别有意思。
  话说申奥期间,奥委会前往山东考察中国国民英文普及情况。这是一项很严肃的政治任务,可能影响中国申奥的成功与否。经过紧急磋商,领导决定让奥委会成员去莱芜考察,考察对象为莱芜钢铁厂。工人们被安排了为期两周的英语突击培训,以迎接考察。在预定的日子,奥委会按时出发了。他们深知各国政府的一贯做法,知道安排好的考察地点并不反映当地的真实情况。所以临时在中途改变了目的地,直奔远离市区的一个小山村。上午,他们来到一座农家小院,院里只有一位老太太抱着猫坐在椅子上晒太阳,孙子们上学了,儿子媳妇下地了。看见进来一位大鼻子,老太太坐起了身。此时翻译上去问道:“大娘,你干吗呢?”,老太太心想,干吗你不是看见了吗,还问什么?便随口答道:“鼓捣猫呢。”(与Good Morning谐音),老外一听大喜,暗忖中国还真的下了苦功,连老太太都会讲英语。他非常高兴地送老太太一份准备好的礼物。老太太接过一看,便不以为然地叨咕一句“俺莱芜有。”(与I love you谐音)。老外更是兴奋,上去就要和老太太拥抱。老太太一看急了,双手举猫对猫说:“挠,挠 ”(与No, No谐音)。这次的考察令奥委会兴奋不已,没想到中国的决心这么大。回去的路上,太阳已经西下。路过一条小河,夕阳余晖自树梢处撒在河面上,一片金波荡漾。老外被车外的美景所陶醉,连声说停。车在小河边停稳,老外步出车外,看见一位老汉在河边洗衣服,随即灵机一动,何不试试他呢,便大声冲老汉喊道: “Hello!”。“还捞?我什么都没有捞哇,只是在洗衣服嘛。他一定是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以为我在捞呢。”老汉想到这里便大声回答:“鼓捣衣服呢!”(与 Good evening谐音)。
  山东人爱编笑话讽剌人。韩复榘曾主政山东,所以关于韩复榘的笑话遍地都是,甚至连其老爹都不能幸免地被牵扯进来。有一个笑话说韩复榘游千佛山,做诗一首:“千佛山,佛山千,有朝一日倒过来,上边粗过下边尖。”类似的一个笑话则是说韩复榘游趵突泉,亦做诗一首: “趵突泉,泉趵突,咕嘟咕嘟三咕嘟。”韩复榘知道,还不得自杀的心都有了。
  天性乐观的山东人骨子里总有一种幽默在,而这种幽默,是普通人的深入骨髓的快乐。
     
  17.忠孝  
  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山东人偏偏不信,在最大程度上向忠孝靠拢,既要尽忠,还要尽孝。在他们眼里:“忠为国之纲,孝为家之梁”。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存亡,是做人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齐王室后裔田横率领500余人揭竿而起。刘邦和项羽逐鹿中原后,刘邦一统天下。项羽乌江自刎,田横与五百将士逃匿东海。刘邦以为日久必成心腹大患,就遣使招降田横,田横带了两个随从去洛阳见刘邦。在城外,田横对随从说:“如今汉王刘邦做了皇帝,而我却要以亡虏之身俯首称臣,深以为耻,刘邦只不过想看看我落魄的样子,你们砍下我的头,让他看吧。”说完,田横自杀身亡,两个随从捧着他的头去见刘邦。刘邦叹息不已,下令厚葬之。安葬的时候,两个随从在坟边各挖了个坑,皆自刎,海外500将士知道这个消息后亦皆自杀。
  对于齐王室的忠诚,对于齐国尊严的维护,让他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
  说到山东人的“忠”,不得不提张自忠、赵登禹两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他们均是抗日的民族英雄,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捐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被任命为第59军军长,并对部下官兵立下誓言:“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后在战争中不幸遇难,他临死前留下遗言: “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在激战中,张自忠被日军机枪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中。为了不让日军俘获,他举枪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赵登禹在激烈的战斗中,被敌人炸弹炸断了双腿,昏迷过去。他醒来后,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
  为国尽忠,他们用实践证明了山东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张自忠和赵登禹,这两颗鲁西的双子星,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与尊敬。
  说到孝,不提不提《二十四孝》,它一共辑录了24个“孝动天地”的故事,其中山东人就有11人之多:孝感动天的虞舜,龇指心痛的曾参,单衣顺母的闵损,为亲负米的仲由,鹿乳奉亲的剡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闻雷泣墓的王裒,卖身葬父的董永,行佣供母的江革,卧冰求鲤的王祥,扼虎救亲的杨香。 
    
  18.开放
  山东人身上体现出复杂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严谨得有点刻板,保守得有点封闭;另一方面,地处沿海的山东,开放程度亦高得令人吃惊,对于新事物的宽容程度也相当高。
  山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1984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就有山东的青岛市、烟台市和威海市。从1988年国务院确定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3年3月,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日照、济南、东营8个地级市先后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山东省的对外开放不断向多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威海、日照为前沿,沿环海公路、胶济铁路、新石铁路、济青公路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两侧设区布点,自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展开,整体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开放面积之大,开放区域之广,确是大手笔,保守的山东人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吃惊不小。
  山东还是中国人最早开始移居海外的地区之一。目前山东省在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约有40多万人,主要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1840年以前因生活所迫流落海外谋生的破产农民的后裔;二是近代史上被殖民主义者虏掠拐骗的所谓“契约华工”的后裔;三是40多年来从台湾移居海外的山东老乡;四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直接移居海外的各界人士。这些海外山东人分布在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韩国、美国、日本、前苏联、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最多,在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也有部分原籍山东的华侨、华人。此外,在港澳地区约有15万山东乡亲在这里谋生发展。在海外的山东人过去主要以种地、开餐馆或做小本生意为主,现在许多山东乡亲开始涉足工商贸易界,并在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涌现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博士。也有部分山东乡亲在政界初露锋芒,如曾任美国驻尼泊尔大使的张之香女士等。山东乡亲为了在海外联谊互助,相继成立了一些民间社团组织,如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南加州等地,日本的东京、兵库、福冈、大阪等地,以及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欧洲、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山东同乡会等民间联谊组织,已有12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与山东建立了联系,遍布世界各地的50多万山东乡亲,不仅以其兴隆的事业和可观的成就,体现了山东人的勤劳纯朴和聪明智慧,为住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影响,成为山东省与其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友好往来的纽带和桥梁,是山东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与交流的友好使者。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山东人”,这话一点不假。
  开放的山东人,骨子里却永远有抹不去的儒家传统,仿佛根深蒂固的草根,深深地植于山东人的血脉深处。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民积极地展开对外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在文化艺术方面,先后在国外举办孔子文化、文物精华、风筝、剪纸、面塑、年画、黑陶、书法、摄影、民间工艺等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展览100多次,派出杂技、京剧、歌舞等具有浓厚山东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团组200多个团次。同时接待了400多个外国文艺团组来访,交流的范围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方面,山东省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往来关系,九十年代以来实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400多项,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科技成果。在教育方面,全省已有24所高校同7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有48所高校聘请了外籍教师。有9所院校招取了外国留学生,同时,山东省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种项目的体育交往,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发展,援外医疗工作效果显著。山东省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会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外人士,促进了全省的对外交流。
  2005年2月,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中要求: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可以预见的是,山东人面对着历史机遇,正在抓住每一个机会。
  开放,是山东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山东人改革观念的重要助燃剂。   
  (此段中大部分为引用资料)
  
  19.尚武
  山东人喜欢打抱不平,也好拔刀相助,这自然要求身怀些绝技,有几把刷子。否则,别说拔刀相助,刀还没有拔,自己先被胖揍了一顿。齐鲁大地自古以来都有崇文尚武之风,民间习武组织向来不断。现在,武术早已成为一种商品,办武校拉动地方经济已成为某些地方的一种新时尚。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文化课不行,便会送到武校里让孩子去折腾,万一哪天折腾出来个武术大师、电影明星也说不定。郓城县宋江武术学校的《狗娃闹春》节目一经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亮相,便引起巨大反响和轰动,捧红了一帮小演员。这学校的生源顿时增多,财源滚滚。
  在山东民间,武术又被称为“功夫”、“把式”。学艺要拜师,收徒弟有仪式,规矩严格,逢年过节,徒弟都要给师傅叩头送礼,以示尊敬。集中教练名为“安场子”,外出收徒练武名为“拉场子”。门户流派各有规矩,各有特长。
  鲁西南习武最盛,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武术兴盛的年代,人人都会两下子。
  郓城县为宋江故乡,“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境内习武成风,有大红拳、小红拳、大洪拳、二洪拳、梅花拳、形意拳、八卦拳、二郎拳、佛汉拳、水浒拳、掌洪拳、金拳、醉拳等武术项目。
  梁山县被称为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与河南少林寺、湖北武当、四川峨嵋齐名。梁山拳种流派有少林拳、梅花拳、佛汉拳、洪拳、二郎拳、螳螂拳、脱铐拳、埋伏拳、查拳、猴拳、醉拳、掌洪拳、太极拳等。境内还有燕青拳,亦称秘踪拳,传说燕青门徒因为避讳燕青之名,改燕青拳为秘踪拳,这种拳术流行全国,根源在梁山。“水浒遗风今犹在,梁山功夫不虚传”。
  巨野县孔楼村是个900多户的大村,村中人把习武和练杂技技艺结合在一起,代代相传,已有300 余年历史。村中天天都有人练武术、练车技、登技、柔术、爬杆等项目。他们更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排练了锄头、镰刀、铁锨、抓钩、扁担、箩筐对步枪等64路对打,妇女排练了菜刀、锅盖、板凳对步枪等新套路,儿童则排演了三人对棍、四人混战、单车爬台阶等杂技新节目。
  胶东地方也有地趟、螳螂、长拳等拳派在民间流传,代有名师。
  
  20.乡音
  山东人重乡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最最真实的写照,词坛泰斗乔老爷,偌大一把年纪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到CCTV上节目,永远都是一口纯正的山东话,地道得不行。想想也蛮有意思的,在北京这个最好的普通话环境里,老爷子居然一点都不曾改变。故乡早已渗透进他的骨髓,溶进他的血液。在异乡的环境里,不但不以说家乡话不好意思,相反因为乡音未改而自豪不已。
  很多离家多年的山东人,回到故乡后依然是一口纯正乡音。因为,在他们离开家的这些年,他们依然操练着自己的家乡方言,却不敢因为离家有丝毫懈怠。原来看山东卫视的《天南地北山东人》,采访海外的游子,山东话一个比一个地道,即使讲普通话的,也是满嘴的山东口音,标准的“山普”(山东普通话)引人想笑。
  山东人的普通话大都说得不好,因为那方言里有太多太浓厚的大葱大蒜味道,想改一时还改不了。据我观察,山东人是北方人里普通话说得基本上是最差的,被大家戏称为“山普”,普通话被演绎成了山东的众多地方版本: “济普”(济南普通话)、“聊普”(聊城普通话)、“烟普”(烟台普通话)……山东人说普通话几乎还成了一块心理疾病。即使某些电台里的主持人,口音里还明显地带着山东腔。
  不过,不得不承认,女人在某些方面有天生的语言优势。在外地呆上不过两年,山东女人的普通话就会好得令你说不起话来。
  
  21.山东棒子
  “山东棒子”是外地人对于山东人的戏谑性称呼。在历史的演进中,不同时代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较早时,它是一个歧视性的称呼,现在的“山东棒子”里,更多是调侃的内容。
  最初那些闯出关外的山东好汉,被东北老乡亲切地叫“山东棒子”。最初是因他们手持木棒得名,原本就是中国传统兵器的木棒,在这些山东人手中,行路可作手杖,遇险可以自卫。
  清末魏和声在《鸡林旧闻录》一书中特别提到他们的木棒,说他们“肩负行李,手持木棒,用以过岭作杖,且资捍卫”。魏先生接着写了这些勇敢的拓荒者有时避开了官兵的追查,又发生“往往膏虎狼之吻,坠严谷丧生”的悲惨命运。即便如此,关内大量的移民仍拥入白山黑水。他们或隐匿开荒,或跑腿经商、或受雇土人。魏先生曾记述清末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鱼皮鞑子(赫哲人)雇佣山东人的故事,说:“鱼皮鞑子以不通语言,不谙交易,每一鱼皮鞑子之家必用一山东棒子,谓之管家,一切家产皆全令掌之。”这差不多可以认为是“山东棒子”一称的最早记载。
  当时,出关只许单身一人,不许带家眷,使“山东棒子”的称谓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文化内容。它成了单身拓荒者的代名词。早期到东北的“山东棒子”大部分是单身汉,人们习惯叫法谓之“跑腿子”或“光棍儿”。在他们身上不仅让人看到封建压迫的残酷,更赤裸着人性的被奴役、被损害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悲怆。以至到了清末大开禁,“招民移垦”,关内可自由到东北垦荒时期,许多人仍单身往来不置家眷。可见“山东棒子”的“跑腿子”精神已发育成一种习俗。
  直到今天,关里关外,人在旅途,仍是一些东北山东籍人的生活内容。但这一内容已经失去了它从前时代的那种人生主动精神和英勇悲壮的开拓气概。
  (本词语释义部分资料援引自尚志发《话说“山东棒子”》一文,致谢。)
   
  22.名牌  
  山东名牌多。名牌最多的城市,首当其冲便是青岛。在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里,五个本土品牌常常冲击着人们的耳膜: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青啤,其中的海尔已算得上世界名牌。青岛人颇以此为骄傲,他们也有值得骄傲的理由,中国像青岛这样漂亮的旅游城市倒有几个,像大连、宁波、厦门,但它们都没有青岛这么多的知名品牌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省城济南也曾经有几家知名品牌,但很不幸,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这些名牌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被大家所淡忘。当年闻名全国的小鸭洗衣机、嘉陵摩托,现在已经无人知道。这多少显得尴尬,特别是济南和青岛对比的时候,更为尴尬。好在,济南还有一个浪潮集团,在IT产业发挥着中国的作用,是国内最著名的服务器提供商。
  山东人要面子,所以特别喜欢名牌,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买手表喜欢买烟台北极星的,那时候北极星是名牌,曾经畅销全国,连CCTV的春节晚会都会使用北极星钟表显示时间。不光买手表,买衣服,买饰品,买化妆品,买皮鞋,都选名牌,所以各大品牌纷纷抢滩山东,安营扎寨,目标直指山东人民的钱包。
  山东是农业大省,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农业品牌。寿光的大棚蔬菜,已大名远播,是首都北京的重要菜篮子;鲁花花生油,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的饭桌上;时风农用三轮车,在祖国各地的农村奔驰……山东人民的成绩充分说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山东的莱阳犁、烟台苹果、肥城桃、德州驴肉、沾化冬枣,都跟农业脱不了干系。这些著名的品牌,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东名牌多,但倒下的去的名牌也不少,值得人们细加考虑。当年的CCTV标王秦池酒厂,知名度哗地一下升起来,又哗地一下掉下去,山东白酒的整个声誉受到很大打击。靠盲目的广告大动作换取来的名声,导致了山东白酒业的整体下滑。孔府家、孔府晏的辉煌也都一去不回。
  当年三株口服液的失败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这个1996年就曾创下年销售80亿元的企业,却于一夜之间消失,从此倒地不起,绝对值得企业家们仔细研究。而另一家健康药品的生产者东阿阿胶,则走得比较稳定坚实,值得很多医药企业学习。
  很多失败的名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山东人懂得创造名牌,但不能使名牌一直保持下去。这是很多山东企业家的痛。
    
  23.班长
  “班长”是影视作品里的人物。近年来的涉及部队题材的影视剧及小品里,山东人扮演的“班长”形象深入人心。他们官不大,嗓门大,办事雷利风行,性格憨厚可爱,形象高大,话语间亦不乏幽默。个个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诠释了山东人骨子里的血性和幽默。山东出来的著名小品演员孙涛擅长演班长,不能不说是山东大兵性格里与生俱来的“班长气质”在起作用。
  从另一个侧面看,“班长”也隐含了另一层含义:因为性格耿直,脾气火爆,仗义执言,往往得罪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这也是他们得不到提拔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就我周围当兵的山东人来讲,他们在部门里基本上都是当过班长然后复员回家的。
  山东班长比较“闷”,不讲大道理,不会说太多,但关键时候总会起到模范带头作,打仗时冲在最前面,享受放在最后面;山东班长比较“直”,永远的大嗓门,喊起口令像是吼。不跟战士玩小心眼,发起狠来恨不得踢你一脚;山东班长比较“憨”,战士家里有困难,能帮多少帮多少,战友深情记心中,多年之后再见面依然还是亲兄弟。
  山东班长不会因班长这个职位低而轻视它,也不会因为有一定权力就对战士起劲吆喝,忠于职守、以身作则是他们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因为他们知道,“班长虽小,担子并不小”,基层干部是整个军队的缩影。
  有两位“山东班长”,值得我们特别一提。
  曲建文 雷锋班第四任班长。山东省枣庄市人,1944年出生,1964年入伍,中共党员。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等职,先后2次立功,8次受奖。他荣幸地受到毛泽东、周恩平、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风。1983年转业到老家山东省枣庄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作,现任公司副经理。
  郑金宝雷锋班第十七任班长。1986年12月从山东省诸城市入伍,1989年1月任雷锋班副班长,同年5月入党,1990年3月任雷锋班第十七任班长。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1991年荣获沈阳军区颁发的铜质“学雷锋荣誉章”;1990年10月29日,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4.红嫂
  红嫂是革命年代的名词,是山东女性对于解放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侧面见证。
   1942年11月3日,在与一伙日伪军战斗中,一位年纪较小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追到一片墓地中。明德英这位看坟人的哑巴妻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她知道这个小战士是自己的同胞,是打鬼子负伤的。她不顾个人及全家的安危,将小战士藏了起来,并机智地将随后追来的鬼子兵骗走。
  看着浑身是血昏迷中喊渴的小战士,明德英没顾上多想,将自己的乳汁挤入小战士的口中。为了让小战士早日养好伤,家境十分贫寒的她又杀了仅有的两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为小战士熬鸡汤补身子,使小战士很快养好伤重返战场。而为了保护小战士明德英的小儿子却被日本鬼子摔坏了脑子,因弱智至今生活不能自理。
  一年多以后,这位哑巴“红嫂”和她的丈夫,又救了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八路”庄新民。新中国成立后,已在上海市公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庄新民三番五次要将明德英夫妇接过去享享福,明德英因照顾家不能去,让丈夫去了一趟但没住多长时间就回来了。在“红嫂”去世的时候,已年迈的“小八路”庄新民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赶来为老人送终。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庄新民的儿子都会专程从上海赶到沂蒙山区“红嫂”的坟前祭祀。
  1964年,毛泽东观看了由作家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红嫂》,高度评价了红嫂的无私奉献精神,并指示拍成电影,从此,红嫂名扬全国。
  八路军的坚强后援决不止明德英一人。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山东涌现了无数的“明德英”,在沂蒙老区,处处流传着红嫂与鬼子斗争的故事。
  红嫂不是指某个人,是一个群体,在抗战中,这些弱不禁的山东女性,用她们瘦弱的身躯,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和全国人民一道,同仞敌忾,共同打击无耻的日本侵略者。
  明大义,知事理,山东妇女将中华民族女性的优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25.爷们
  山东人喜欢硬梆梆的东西,骨子里充满血性,最适合从事“抗日杀敌”这样的“工作”。像“爷们”这样的称呼,在山东是最有的市场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山东人最看不起那种说话女里女气的腔调,也不喜欢那种带有男人气质的中性女,即使是红遍全国的超女李宇春在山东也未必能受到太多追捧。山东男人们最爱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这才是爷们,纯的。有时候讽刺一个男人办事不利落,就会讲:“看你那熊样,像个娘们似的。”
  其实两句话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做男人,要顶天立地,敢说敢做,不要磨磨叽叽,否则就丢了男人的身份。
  山东爷们的豪爽与质朴估计很多人都有领教,本文中也做了大量的解读,在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其它章节。
  山东爷们重家庭,家庭是他所有行为的中心和出发点。疼老婆,爱子女,孝顺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一个不顾家的山东爷们,恐怕就算不上“纯爷们”了,周围的邻居、亲戚、朋友都会因此而鄙视你、唾弃你。
  山东男人疼老婆,表达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别地方的人可能含情脉脉,温柔含蓄,而山东人却是直爽而简洁,要么直接系上围裙,跑到厨房里做几道香气喷喷的好菜径直端到你面前,或者“叭”地在你腮帮子上啃一口,然后嘿嘿嘿地笑。疼是疼,要是让山东爷们酸不溜湫的说出“我爱你”,恐怕还真有点难度。所以,山东爷们的老婆和女友们也不免埋怨:“这人啊,啥都挺好的,就是不够浪漫。”好在山东大妞也多质朴,知道居家过日子,实实在在的,而浪漫在大多时候显得虚无缥缈,看不到摸不着。
  山东爷们爱子女,但不溺爱。孩子淘气,或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打架,老子不由分说,可能就会饱以老拳,或是抽出脚下的鞋底,边打边骂:“你个狗日的,不给老子争气,光给老子添乱。”儿子吓得缩成一小团。所以,在山东,儿子一般都怕老子。
  孝顺父母在山东爷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男人连亲爹亲娘都不顾,这人品和道德都成问题。在山东爷们眼里,孝顺不是给父母买些好吃的,还要陪父母聊天,舒缓他们的孤独;孝顺不是逢年过节才想到父母,还要三天两头往父母家里走动。如果工作在外,一周一次电话还是不能少的。
  山东爷们是典型的大男人主义。无论他再疼老婆,家里的老婆再强,只要在大事上需要拿主意,还得爷们出马:“男主外,女主内”基本是铁打不动的定律。在鲁西南一带,成家的男子被老婆称作“外头”,就是主外的意思。男人之间的事情,女人也不能插嘴,女人偶尔插两句,就可能受到喝斥:“娘们家,懂啥?”老婆也便不敢说话了。
  山东爷们有时候也会打老婆,老婆一生气就会回娘家。山东爷们拦都不拦,就是不给你台阶下。老婆不在家的时候,日子比较难过,衣服没人洗,饭也没有做,孩子没人看,但山东男人依然不会上门请老婆回家。倒是老婆自己担心这担心那,又跑回来。山东爷们还是板着一张脸,但内心早已经企盼着人家回来了。
  山东爷们喜欢交朋友,视朋友如兄弟。朋友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一遇到朋友,老婆和子女都会被冷落到一旁,不是陪朋友喝酒闲侃,就是跟朋友探讨人生。几杯酒下肚,声音往往抬高八度。说着说着脸红得跟猪肝似的,一边倒酒一边拉着朋友的手一边说:“兄弟,看我是朋友,你就再喝这一杯。”如果你不够爽快,劝来劝去都不喝,山东爷们大概会觉得你不是他想交往的朋友,慢慢就会疏远你。所以,喝醉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山东人对酒的热爱,趁早别跟山东人交朋友。
  山东爷们大多不帅气,在他们中间,很难找出白白净净奶油小生。举个例子吧,山东爷们大多像李雪健或者韩美林那种,诚实质朴的脸上写满了诚实和质朴,一看就是可靠的交往对象。
  山东爷们话不多,但句句实在,掏心窝子。
  
  26.美女
 山东出美女。从巩俐和倪萍,一个惊艳国际影坛,一个驾驭中国主持界十余年风采依旧。她们为山东美女挣足了脸面。年轻一代的美女,自然亦不输于人,烟台的范冰冰,红透当今演艺界,青岛的陈好,风风光光红红火火。两个美女均是大红大紫,前途无量。
  山东美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非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山东美女的特征,我选择“温婉质朴”,尽管它显得非常大而无当。
  山东MM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足够程度的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男人面前,她们温柔大方,谈吐得体,把你当成哥们儿;在女人面前,她们礼貌有加,含蓄内敛,不会抢了其他美女的风头。交往时间一长,她们的优点会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所以,大部分人都会从内心里喜欢她们。由此下去,男人由哥们儿很有可能变成男朋友,女人则由好朋友上升到死党--铁姐们。她们抬举你,她们帮助你,她们真诚对你,她们从来不使小心眼儿,教人怎能不喜欢?
  美女的 “美”,不只美在外表,还要美在内涵。由表及里的美,才能更让人赏心悦目。山东美女大抵如此:在家里,她们甘愿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其乐融融;在酒席上,她们从不抽烟,滴酒不进;在公共汽车上,她们起身让座;遇到陌生人问路,她们总是热情指引……山东美女的可爱由此可见一斑。仅凭这些,“秀外慧中”赠与她们名符其实。
  如果非要说出两个盛产美女的山东城市,估计不外乎青岛和济南。前者是山东的经济中心,后者则是山东政治文化中心。由此也可得出结论:美女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经济相对较发达(为形成美女的众多非自然因素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形成美女的众多自然因素打下坚实的外部基础)。
  青岛美女大多人高马大,长腿细腰,身材不那么魁梧的男士在她们往往有一种压迫感,迅速失去先前得见其它地方美女时所具有的自信。因为长年接受海风的吹拂,她们的脸色大多呈现健康的特征,稍稍泛点说不出的黄。
  青岛是个开放性和国际性很高的城市,见多识多的青岛美女大气而外向。她们大胆,她们前卫,她们时尚,到海信广场、佳乐福、佳世客走上一圈,成群的美女会吓你一跳,她们穿衣的风格多彩多样,五花八门,露多露少,或长或短,都取决于她们自己的想法。山东本土的一家杂志《视周刊》对于青岛MM的穿衣有一句经典的评价:没有不敢穿的,只有不敢卖的。如此说来,你该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在夏天去青岛了吧?避暑对于很多男人来说不过是个托词,他们是想让自己的眼睛大过吃冰淇淋的瘾。
  青岛MM崇尚个性自由,追求自我发展空间。她们不卑不亢,直来直去,刚烈大义,她们敢爱敢恨,不爱的就是不爱,一旦爱上去就无法自拔。有朋友讲一故事:一青岛美女放弃了自己的男友,直接了当地说:“我们分手吧。“然后径直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我们结婚吧。”而全然顾不上对方还有女朋友。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仅故事本身就够让人吃惊的了。
  在胶东,正处二八芳华的姑娘被人称作“小嫚”,青岛小嫚长相够漂亮,但一出口便是地道的胶东腔,把个不知就里的外地人吓个半死,大跌眼镜。胶东话不算好听,鼻音过重,咬字不清,不利于与人交流。一般而言,哪里的经济够火,那个地方的方言便会大行其道。青岛美女的胶东口音,恐怕也与此脱不了干系吧?听闻,不少的外地小伙为了娶到青岛姑娘,正在苦练胶东话。哎,“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至于济南美女,则是另外一番风情。
  与青岛美眉的苗条身段相比,济南美眉大多稍显丰腴,这可能与省城的美女们能吃会吃爱吃有关,仔细看看生意红火的大小饭馆,哪一家没有几个靓丽的济南美女?省城济南有山有水有好风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自然是出产美女的宝地。只是近年来风沙频起,泉水也日益枯竭,美女们只能饮用饱含泥沙的黄河水了,极大地影响了她们优质皮肤的发育。
  济南美眉往往不施粉黛,素面朝天,清新可人。如若不信,可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盯住十个美女细看,抹口红者也不过二三人而已。济南美女骨子里更多地透露出来的是清照遗风,婉约细致,她们追求进步,喜欢读书,比较注重内在的修养,讲求底蕴。曾有朋友和一济南美女飙诗(比谁背的古诗多),结果被美女斩落马下,现在说起,心虽不甘,但还是被美女的学识所折服。
  有人说,济南美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处处大家闺秀风范,贤淑有加,最适宜做老婆,我看此话有理。怪不得,单位上的年轻小伙子个个争先恐后和济南美女谈恋爱。
  济南美女还有一点令人称道,那就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每天早晨上班的的公交车上,美女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手捧当天报纸细心阅读,认真品味,其可爱之状让人感动。这差不多成为泉城一景。形成这道景色的的原因估计与省城浓厚的政治氛围有关吧。
  新一代的济南美女说“济普”(济南普通话)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美女更加注重普通话的修练。只是冷不丁地在某个大型商场或超市里,还会有济南美眉用纯正的济南话打招呼:“哎,买了些么啊?”
  济南美女和青岛美女,是山东美女的两个版本。她们有很多地方相似,又有很多地方不同。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底蕴,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不足。美女是城市的花边和衬里,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里也一定有美女构筑的一道风景。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美女无处不在,美女无时不有。真正的美女除了一张美丽的脸,还需要一颗鲜活的心,里面满贮着真诚、温柔、智慧、平和、坚强……等诸般美好品质。
  27.吹牛
  说到吹牛,相信大部分山东人都不会承认。但爱吹牛的山东人,其实为数不少。说到底,要面子的山东人,吹牛也绝对是为维护自己的面子。郭冬临小品里有一个人物,争强好胜,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心理上跟山东人有相似的地方。
  举两个笑话来说明山东人爱吹牛。
  一个山东人和一个山西人吹牛,山西人说:“我们山西的面条长的能当腰带,一碗面几个人吃三天才到碗底。”山东人说:“切!上次我们包了个包子,五十个人吃了三天,忽然发现一个人不见了,找来找去,才发现那个人蹲在一块石碑前发愁,上去一看,上写:此处离包子馅还有五十里。”凡事都要争出个结果,不吹点牛,还真难办到。
  另一个笑话是说,有个山东人问一个苏州人说:“听说你们苏州的桥很高?”苏州人回答:“对啊,去年6月有一个人从桥上掉下来,到现在还没落水呢。”接著苏州人问山东人:“我也听说你们山东的萝卜很大,我很想去见识一下。”山东人说:“你不用去山东看了,因为明年我们的萝卜就长到苏州来了。”  
  网上有一个帖子叫《福建应该学习山东》,内容是山东人和福建人比GDP,比两省对国家贡献的大小。比着比着就急了,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福建人列举自己省里所出的富豪级人物如李嘉诚、黄光裕等,挑衅山东人:“你们有吗?”山东人很不屑地回应:“你们福建人,就知道偷渡,给国家丢脸。”福建人见状乘机进攻:“看来山东人馒头吃多了,噎着了。”山东人针锋相对:“你们福建是山东人帮助发展的,比什么比。福建再好,那也有山东人的功劳啊!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帖子里的两省人骂得一沓糊涂,不可开交。这样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权当精力过盛的网友发泄而已。
  再无聊的事情,山东人都喜欢争出来个结果,为了取得胜利,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有时候在大街上看到两个年轻力壮的山东小伙打架,不定就是因为争论蚂蚁和大象谁的力量更大。
  在生活中如此,在酒桌上更是如此。“吹牛不上税”这句话的版权估计是属于山东人的,反正不上税,那就趁酒劲大吹特吹。
  吹牛的风气,也影响了官场。有些官员为了显示政绩,也吹得晕晕乎乎的。
  当然,特别声明,“爱吹牛”指的部分山东人,实际上,山东人民基本还是保持了谦虚的特性。
    
  28.土气
  说山东人土,似乎也不过分。记得当初俺和一帮同事在济南办杂志,目标群直指引领消费前沿的小资群体、白领阶层,结果惨败,发行量一直上不去。后来改版、降价,把目标群扩大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发行量哗地一下翻了数倍。市场经验证明,山东人有点“土”,对于所谓的时尚并不买帐。
  由此总结出一个道理,山东这样朴实的地方,即使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也难实现小资的活法。山东人都很实在,应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总是认真地活在既定的范围之内。
  山东人传统、守旧,思想的开化程度远远低于南方。前些年,在俺的老家鲁西南地区,甚至跳个舞都被认为“不学好”、“臭流氓”,我邻居家的儿子染过一头红发,被他老爸一顿胖揍,最后只好又捋直了事。这些年,慢慢好了些。但农村孩子谁如果把头发染彩色,一样被当作臭流氓对待。
  著名的国际公认的大美人巩俐,一直被国人认为透着“土”味,不过,这倒是冤枉了巩俐,都怪老谋子给她安排太多土气的角色。“秋菊”、“我奶奶”这样的角色,给谁谁就“土”,但把“土”演得到位,就得靠演技了。山东大妞巩俐果然不负重望,接连在国际电影节上披金挂银,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国际影星。
  中国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中国人“土”也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只是现在的人们,拼命地追求与国际社会接轨,而忽略了国内的实情。而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依然保持了自身与生俱来的禀赋。在这个商业大潮滚滚的社会里,不知道这是喜是忧?
  山东人的土不只是外在,精神里也土。观念更新速度慢,跟不上国际化潮流的脚步。消费求稳,办事求准,不喜欢冒险,也不激进。
  山东这个农业大省,经济的发展并未把“土气”这顶帽子丢掉。而这土气,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它代表了一部分传统美德,靠着这种美德,山东赢得好的口牌;其次,“土气”里含有一部分阻碍思想解放的内容,并将进一步成为阻止山东经济发展的障碍。
  有人描写在济南见到的景象:一个年轻女孩在早春的街头着红秋裤穿超短裙,招摇过市。几个帅小伙身穿高领衫足蹬白色旅游鞋外套西服套装,头上一顶遮阳帽,西服袖口还缀着商标。这些在大城市里难见的现象,在山东某些城市的街头还真是常见。
  山东人的土,可说土得掉渣儿。但山东人的土却透着一股无法言说的自信,发自内心,不做作。
  当然,土也是相对的。山东人的前卫与大胆有时候也会让你吃惊,而山东美女的前卫与性感也会让其它地方的人大跌眼镜。
  29.客气  
  在很多场合,山东人嘴里总是跟你说着:“别客气,别客气。”自己却非常客气,客气得让客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不客气。
  家里来了客人,无论是生客还是熟客,主人拿出来的总是最好的酒菜;朋友一起吃饭,不管自己有钱没钱总会拉到稍微有点档次的餐馆去;结帐时,不管钱包里钱多钱少大家都会抢着跑向柜台;客人杯里的茶水还未喝到一半,就抓紧时满上;招待客人用的无论是碗还是盘子,基本上都找最大号的;临走时,主人还会为客人押些回礼;与客人分别时,主人都要送出好远……到山东人家里做客,容易使客人拘谨,主人太客气,嘘寒问暖的热情有时候让客人觉得不自在。
  两个山东男人见面,最常见的景象就是互相递烟。甲递给乙一枝烟,乙连忙说,抽我的吧。把那支烟还给甲,又从自己烟盒里掏出一枝烟丢给对方。如此反复好几次,两个人才能抽上这枝烟,然后谈些家长里短的话题。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如此,普通熟人如此,即使朋友见面也是如此。
  山东人在一起喝酒,让来让去,敬语连连。这个说,大哥,论年纪你是老大哥,所以这杯我来敬你。这个说,小弟,论社会经验,哥哥不如你丰富,这杯还是我来敬你吧。敬来敬去,时间悄无声息地流走了。所以,山东人的酒通常喝得时间特别久,久到可以喝上一整天。直到大家都喝得差不多,山东人还是客气得要命:“兄弟,我们认识这么多年了,我做大哥的一直对你关心不够。哎,啥都别说了,哥哥先干为敬吧
。”说完一口气喝完。这边小弟痛心疾首地拦住:“大哥,你这是怎么说话呢,太客气了。如果不是你的关心,小弟也不会混到这个份上,弟弟敬你一杯。”然后一饮而尽。再然后两个人抱在一起,哥哥弟弟地叫着。让人看着心疼。
  当然,有时候,“客气”在山东有另外的含义,听者也不必把说者的客气当真。比如,有山东人对你说:“改天,到我家饭去。”这很可能就仅仅是一句客套话,而非正式的邀请。如果你天天牵挂着这顿饭,估计就是算盘打错了。因为他说的“改天”非常灵活,也没有真心实意请你吃饭的打算。  
    
  30.父子  
  山东人相信“有其父必有其子”,喜欢把儿子把父亲看成一体,父亲是儿子的模板,儿子是父亲的克隆。所以在评判上,很多山东人喜欢参照父亲的言行来猜测子女的将来。父亲品德好的,邻人都会觉得儿子前途无量,所谓“虎父无犬子”;品德差的,难免被别人讥笑,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小时候,父子的关系亲密融洽,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但稍一长大,待到上学年龄,山东家长的严厉便会显现出来,在儒家思想的映射下,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便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在山东广泛流传的谚语就很有说服力:“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拳脚交加的功夫未免粗暴,失之简单。但对于父亲们来讲,这是一件教育子女的利器。当然,父亲们也不是动辄就对儿子们饱以老拳。只有当他们觉得儿子触动了他所认为的“道德底线”和“越位程度”。
  所以,山东人的父子关系一向紧张。所谓的紧张,并非剑拔弩张,怒目而视。父亲和儿子相处时,总觉得有点尴尬,有点局促,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来避免这种不适宜的气氛。常常是可有可无地聊上几句,面部表情平淡。而实际上,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父亲的关心,在这不经意之间而更为浓郁和深厚。只是长时间以俯视的姿势看儿子的父亲,和长时间以仰视姿态为人子的儿子,不习惯于在正常的情态下交流。
  在父亲眼里,自己是长辈,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传达给后代,所以从儿子出生起,父亲天经地义地认为自己具有给儿子做老师的责任,所以教育起儿子来也便不余遗力。
  在儿子眼里,父亲是长辈,自己应该给他足够的尊敬和关怀,所以儿子在父亲面前,总是毕恭毕敬,十分孝顺。
  在山东,父亲和儿子难成朋友,难以无话不谈。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心态上的不平等衍生出来的父子关系有种奇妙的隔膜感。

--

         …………………………………………………
         &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forumid_13/bluedream_NoRGcTsmwQ5j.jpg


※ 修改:·hitwdh 于 Nov 26 16:39:48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7.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0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