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ichanglao (yichanglao),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工科看来工大是后起之辈啊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Oct 21 18:21:11 2004)
中国主要工科大学的源流与变迁
送交者:cba99
高等工程教育在中国诞生已历百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工艺之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时至今日,还有人供奉“实用的知识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两个世纪前洋人先哲的高论,
认为工科大学不足以称之为大学。这使得首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先河的前人们的远见和胆
识更令人钦佩。这里只是想简单的勾画一下主要工科学校变迁的大致轮廓, 不当之处欢迎
指正.
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起源于1895年建校的北洋西学学堂, 该校创建伊始就开设了采矿,机
械,土木等工程学科;紧随其后于1896年建校的山海关铁路学堂在20世纪初发展为唐山路
矿学堂,铁路和采矿也颇具实力。
同样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在清末民初逐步完成了工程学科的建设,以铁路科为起点,
扩展到机械和电机,首开中国电机教育之先河.
本世纪的前20年,北洋,南洋和唐山是工科教育最有成效的学府。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工程
与工程教育大师, 凌鸿勋, 茅以升, 王宠佑, 孙越崎, 支秉渊, 罗忠忱等都曾在这三所学
校接受过工学教育.
2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剧烈变迁的时代,对工程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事件无过于由南洋,
唐山和北京邮专等三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实力雄厚的交通大学无疑成为工科第一豪门,
北洋次之,归属屡次变化的东南(中央)大学工科和河海工科大学也是当时众多工科学校中
较有影响的一所。
1930年到抗战爆发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工科的口碑仍然是南洋, 北洋。上
海交大(南洋)成为交大的绝对龙头,进入极盛时期,有东方mit之说;北洋则兴办了电机和
航空等系科,并首先开始工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异军突起的力量是新兴的清华大学工学院
。梅贻琦校长的苦心经营下,挟清华学校的传统声誉和庚款的雄厚支持,在航空,化工等
领域后来居上,在电,机等学科也有和老牌学校分庭抗礼之势,开始形成鼎立局面。交大
唐山工学院仍以土木工程雄踞一方。另外隐然成型的是中央大学工学院,她宏大的规模和
投入都预示着又一个工学名门即将问世。
抗战期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各校虽均受重创, 仍有不俗表现, 为新中国成立后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了骨干人才. 以清华大学工学院为主, 包括北大南开部分师资的西
南联大工学院几执工科牛耳。留沪的南洋和南迁的交大诸部各领风骚,总体实力不在西联
之下。中央大学地处陪都重庆,规模号称第一,其羽翼已丰的工学院实力次于联大交大。
以流亡陕甘地区的北洋为主体组建的西北工学院偏处一隅, 略逊一筹。
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科基本格局变化不大,工学院仍以综合大学中的清华,中
大工学院和号称南北工程最高学府的交大北洋最强。就实力而言,交大清华更为翘楚,中
央发展平稳,北洋实力有所回升。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工学院,比如浙大,北大,同济,武大, 南开等校的工学院
都实力不俗。
50年代院系调整引起的轩然大波一直荡漾到60年代初期。交大失血之余被一分为二;北洋
改名天大并剥离了约半数的工程系科;中大工学院独立成为南工,也分离出不少系科。清
华的工科有失有得。
60年代初期的格局是清华一马当先,哈工,西交,上交,天大等校组成第二集团,侧重土
木的同济和南工为首的四大工学院与第二集团各校实力接近,同样引人瞩目的是以北航,
北钢,北工等校为代表的强劲的专业工科学院。另一个人工巨人是哈军工,这所学校后来
的瓦解留下了两个重要的遗产,一是建立了国防科大,二是加强了西北工大。
80年代以来是建国后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工程教育方面比较显著的变化包括浙大的稳步上
升,上海交大的迅猛复兴,和华中理工闯入第二集团。综合近年来的各种大学排行结果,
清华大学仍处领先地位,浙大和上交居2,3位,哈工,西交,天大和华工在各个排名中互
有胜负。国家对部份高校的重点建设,也可能对大学工科的未来分野产生重要影响。率先
列入重点建设名单的工科学校包括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和哈工大等五所,随
后陆续列入的有北京理工,天大,华科大和东南等,这个还在继续加长的名单相当程度上
反映了政府立场。鉴于经济建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主旋律,高等工程教育
也将继续在中国教育中保持举足轻重的地位。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