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ye (梦为远别),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京华感旧录之水木清华七十年(1)(转自清华)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Dec  9 17:26:49 1997), 转信

发信人: Ranma (乱马), 信区: THUExpress 
标 题: 京华感旧录之水木清华七十年(1)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Aug 31 17:58:33 1997) 


                    水木清华七十年 

  清华,是北京学界中的“天之骄子”,几十年前,在北京流行着 
两句话道:“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好通融。”这两句话是 
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些名家闺秀们,各校女生中,在考虑终身大事 
物色婚姻对象时,北大,师大毕业生均不在眼中,最好是欧美留学 
生,不然清华、燕京的毕业生还可通融通融,也就是差强人意了。 
不过知道这两句话意思的人,如今都老了,少说也有六十开外了吧, 
能无“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白了头”之感乎? 

  “庚子”一仗,打垮了那拉氏的“大清”,倒霉的是全国的老百 
姓,给“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美国应分到三千二百多万 
两,合美金二千四百多万元,山姆大叔把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分三十 
年“退还”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当时正是张之洞以军机 
大臣兼领学部的时候,他是讲洋务的元老,于是外务部和学部和议, 
以此款选派人材留学美国,并在西郊清华园兴建校舍,筹办“留美 
预备学堂”,一九一一年春建成,因学校建在清华园,校名便叫“ 
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分中等,高等两科,开始招生。考生名额按 
省分配。一九一二年停办中等科,一九二五年,改为大学;一九二 
八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现在海内外都知道清华的校园景色是极为美丽的,都以“水木清 
华”四字来赞美它。这是引用南朝人谢昆《游西池诗》中的句子, 
原诗是“水木湛清华”,清华园是当得起这句诗的,这个优美的校 
址,可以说是神仙也欢喜的地方。北京西郊的自然环境上得天独厚, 
玉泉山一股水流至壅(乱马按:无此字,上为庸,下为瓦)山(即 
今万寿山)下一大片平原上,不但形成了一个粼粼碧波的昆明湖, 
而且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网地区,“丹凌片”,早在明代,万历生 
母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就在这里修了一座大花园,因其有水 
有木,水木明瑟,便用谢昆这句诗,名之为“清华园”,从此在西 
郊留下了“清华园”的地名,到清代庸正,乾隆之际,以“万园之 
园”的圆明院为首,这片小小的水网地区,便出现了一个园林群: 
澄怀园、蔚秀园、承泽园、朗润园、镜春园、熙春园等等,“清华” 
校址虽然是在地名清华园村庄的旁边,实际则是建筑在“镜春园”, 
“熙春园”的旧址上,这里有乔木,有流水,有芳草,有弦歌,校 
园广阔,水木清华,于今整整七十年了。 

  清华园是经历过辛酸的沧桑的:清华在“七七”事变以前,每学 
年招生,报名人数都有几千人左右,而录取只是四百名,不要看比 
例数不大,要知道几千的报名者,都不是泛泛之辈,因清华录取标 
准较高,不自量力的人是很少的,而“强中更有强中手”,在这几 
千名角逐者中,能名登金榜可想是多么不容易了,三十年代初,是 
旧时清华角逐的鼎盛年代,当年以赋得《梦游清华园记》,《我的 
衣服》等题目而名登金榜的人,现在都已是年近古稀了。

  三十年代,北京各大学,放暑假很早,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 
时,各个学校都已放暑假了,清华园中学生大部分都已不在学校, 
外省的同学,都已回乡,工学院一部分同学,正在各处实习,如土 
木系三年级的人,正在山东济宁梁山泊边上作水利实习。还有一些 
北京有家的同学,都已进城,芦沟桥的炮声,抗日开始,当时只说 
是短暂地离开清华园,暑假之后,便可回来重看西山秋色的人,此 
时伤心地失望了,清华大学师生们负笈南行,先是湖南长沙,又是 
云南蒙自,最后在昆明和北大、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大,知道抗战 
胜利复员。 


-- 
小李飞刀成绝响 人世不见楚留香 
--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
   遥远的路程  昨日的梦  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历程
   不再是旧日狂热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166.111.154.49]
※ 修改:.Landau 于 Aug  7 16:33:49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6.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