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ye (梦为远别),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京华感旧录之水木清华七十年(2)(转自清华)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Dec 9 17:31:53 1997), 转信
发信人: Ranma (乱马), 信区: THUExpress
标 题: 京华感旧录之水木清华七十年(2)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Aug 31 17:59:13 1997)
“清华园”走不了,留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敌人一度把她作
为伤兵医院,体育馆喂养战马,在明斋,新斋等处住伤兵,在那些
年代里,工字厅前的春花,海棠含泪,丁香惹愁;静斋南边的荷塘
中,菡花萎谢,翠盖凋零;礼堂的罗马式的圆顶默默地对着燕云;
图书馆前的白色意大利大理石台阶上,再没有夹着讲义的人站在那
眺望西山落日,旧日的工友,不少都住在附近的成府街上,有些没
跟着流亡到昆明,真象圆明园大火之后的宫监一样,见到人就想说
说昔日的繁华,成府街上的各种小铺,小饭馆,洗衣局,奶子房,
怀念着熟识的主顾,成府街上,开始还有“燕京”的人,后来“燕
京”的人也没有了,真是寂寞了。
抗战胜利,“清华人”又回到了清华园,一别九年的清华园,又
是水木明瑟,花柳宜人,闹闹嚷嚷,弦歌不掇,知道一九四九年大
陆易手,台湾新竹又办起了一所清华大学,有人喻之为“一水分流
”,采本寻源,从一九一一年建校到一九八一年恰是七十初度了。
如果“清华”是个人,那当然已是年届古稀的老者,但是她是一
所学府,“水”涓涓而不息,“木”欣欣以向荣。正如二六级校友
赠给母校那幅大匾上所书的四大字“人文日新”,她是永远不会老
的。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遥想现在清华园中欢蹦乱
跳的小姑娘,小伙子们,如果同第一代“清华人”现在还健在者相
比,那足可以作他(她)们的曾祖父了吧。
清华的毕业生,估计应不少于五万人,可说遍及世界各地,最早
的老前辈,如以年龄计算,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不知现在几位姗
姗玉骨,犹驻人间?在此向他们寄以遥远的祝福吧!二十年代的“
清华人”,现在都是八十岁的老人了,还有不少健在者,而且有的
人还在那里工作呢,如陈岱孙老先生即其中之一。他一九二零年毕
业于清华,现任北大经济系主任,不久前,北大还为他举行了任教
五十四周年和八十寿辰的庆祝会,此外,中共的科学院副院长周培
源,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赵访雄也都是二十年代的清华毕业生。
三十年代的清华人,那就更多了,算年龄,年纪大的,七十来岁
年纪小的,只有六十多岁,至于六十岁以下的人,那在清华校友中
,还是小弟弟呢,说清华的校友中人材济济是当之无愧的。著名学
者,教授,科学家很多,科学家如竺可祯、段学复、叶企孙、萨本
栋、钱三强、张子高、杨石先、梁思成、钱伟长、吴仲华等;文学
家如洪深、闻一多、曹禺;语言学家如王力等,都是大名鼎鼎,卓
有成就的人物;此外,一些知名的学者,如熊庆来,华罗庚,马寅
初,朱自清,吴有训,陈寅恪,钱学森,以及现在美国的学者赵元
任,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陈省身,任之恭也分别是清华各期
学生或培养的公费生,资助生。清华的成就及其贡献之大,在中国
各学府中,可说是无与伦比的。
水木清华七十年,清华的游子怀念着西山的山色,清华园的流水
草木葱茏,工字厅前的丁香和海棠,正是烂漫枝头的季节了。
--
小李飞刀成绝响 人世不见楚留香
--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
遥远的路程 昨日的梦 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历程
不再是旧日狂热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166.111.154.49]
※ 修改:.Landau 于 Aug 7 16:40:37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4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