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清华秘密开展学术道德运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06日08:57:5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东方早报2003.9.24.
9月17日,以专门打击学术腐败闻名的新语丝网站刊登出一则匿名消息,称清华大
学正在秘密展开为期一个月"学术道德运动",要求在职教师查阅自己的学术简历,
如发现问题要在10月10日前上报。
记者随即和新语丝网站主持人方是民先生(即方舟子)取得联系。方先生透露,该
消息由清华大学一教授传出。在他的协助下,记者和该名教授取得了联系,了解到
此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董关鹏事件成了导火索
今年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多事之秋,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改革方案争纷未息
,清华大学内部又展开了学术道德运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师董关鹏在
该校的运动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正是事情的导火索。
如果可以选择,董关鹏也许不会去主持清华大学迎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仪式。因为
尽管在那之前,董已经任职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主持人5月之久,但他还没有
引起外界对他的广泛注意。布莱尔走后,《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于8月25日采访了
董关鹏,该报道声称"他身兼十份工作,配有五部联系电话,还有四台笔记本电脑
可无线上网。"消息迅速通过网络传开来,并在学界传为笑话奇谈。
所谓树大招风,董关鹏"十面博士"的美誉颇一传出,立即引来众多关注。8月27日
,新语丝网站登出第一篇对董关鹏的质疑文章,对董关鹏的兼职提出了不同意见;
随后补充的文章越来越多,主要关注的是董关鹏的身份、学术论著、兼职状况和学
位。经过几位网友的努力,董关鹏的大多数著述被证明是伪造的,更加显而易见的
事实是,报纸均称董关鹏为副教授,但查实他的职称其实是讲师。一时间学界哗然
,非但网络上关于董关鹏事件的讨论不断,数家有影响的媒体也开始介入,给清华
大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清华严查教师论著和学历
由于当事人是清华大学的教师,而且又是海归,人们对董关鹏事件的关注远远不止
是对他本人的弄虚作假进行道德和学术判断,而是忧虑整个清华的教师素质和学术
水准。面对外界的质疑,作为全国顶尖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自然有必要作出反应
。
根据那名不愿意说出姓名的教授透露,清华大学着令在10月10日前,各在职教师必
须自查过去署名的论文、网页、名片,有无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谎报学位职称等
。运动期间自查出的问题从轻发落,既往不咎,今后被人揭发出来的从严惩处。本
运动动员不得形成文字材料,不得泄漏给学生,不得外传。尽管如此,校方还是体
现出对教师的保护和对媒体的警惕。
这次运动的形式是"自查",也就是如果有问题,结果可以不经过逐级上报,由本人
直接报给校方。对于这次运动,那位老师说:"大多数的老师对'运动'的看法可能
是事不关己,至少我是持这个态度的。但我认为给那些有问题的人一个悄悄改正错
误的机会是件好事。"学校对教师的保护还体现在对媒体的防范上,据悉,清华校
方严令"本运动动员不得形成文字材料,不得泄漏给学生,不得外传。以免媒体炒
作,以为清华出了多少问题"。记者打电话给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化学系和社会学
系采访,无一例外,他们都不愿就此事发表意见。有些教师认为对媒体如临大敌没
有必要,也有部分教师认为采取这种方式是有必要的,否则没有人会把自己的问题
暴露出来。
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一位和记者相熟的老师指出,这次运动其实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学术腐
败有两个根源,一是教师个人的作风问题,一是整个学术界的制度问题。这次运动
只是动员在职教师的自觉性,期望他们的学术良知能超越弄虚作假带来的利益;这
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最初那位教授在email中提到:"我在清华大学从教多年,观察身边的各位教师在学
术道德方面都是很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有某系一教师翻译剽窃日文论文在国内
刊物发表,并以此晋升了副教授,后被本校教师发现,丢了副教授的职称,校方对
此类事件的处理一贯是严肃的。"可见清华决不是什么净土,其学术腐败即使是少
数人的行为,也由来已久。单独一个学校或者单位对当事人的处罚难以起到杀一儆
百的效果。正如该教授认为的,"运动刚开始,恐怕还没什么结果。即使到10月10
日运动结束,学校也不会泄漏查出的问题,这与运动的初衷不符。我的初步估计是
,问题肯定有,但不会太多。"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来,清华校方虽然主动发起了"学术道德运动",但在审查教师
学术成果和学位职称问题上,还是处于被动状态,严重依靠教师的自觉性。这固然
体现出校方对教师的充分信任,但学校教师人数众多、一旦彻查需费时甚多也未始
不是原因。但愿这次学术道德运动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为以后审查学术成果起到
一个典范的作用。
记者采访手记:如果没有方是民先生的协助,我想这次运动的见报将会困难得多。
困难来自于校方和各位老师对媒体的不信任,接受采访的那位清华教授始终不肯向
记者透露其身份,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他说:"一般说来,我对于记者采访持
谨慎态度。鉴于新闻本身遵循'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原则,记者往
往倾向于把'狗咬人'说成是'人咬狗'。而且记者在采访之后按自己的(经常是不正
确的)理解写稿,完搞后通常不给本人过目,刊出后有错误也从不更正,造成被访
者极大的信誉风险。"诚然,某些媒体的渲染(比如称董为副教授,夸张地叙述董
的兼职)要对董关鹏事件负一定责任,但这名教授和清华校方"一朝被蛇咬,十年
怕井绳"的不完全推理的逻辑却是错误的。媒体和被采访单位需要相互尊重、相互
谅解,记者要本着如实报道的精神去发挥其舆论监督功能,受访单位也不能防记者
之口甚于防川。果真能这样,则中国传媒幸甚,中国社会幸甚。
董关鹏事件始末
董关鹏何许人也?
董关鹏自称是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系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院长助理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2003年5月起兼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
主持人,其他主要兼职有7项:中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家咨询组成
员、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对台宣讲课题组核心成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大学联盟北京中心大众传播学兼职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国家
级重点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播电视
语言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与合作委员会党组成员
、副主任(副局级);鞍山科技大学(市场营销学)客座教授。
董关鹏自称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传播专业(新闻学)硕士、剑桥大学发展经济
学(媒介经济)专业哲学硕士和杜伦大学东亚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哲学博士;董声
称他发表了5篇英文论文,3篇英文论文,此外还有7本专著。
质疑一:伪造学术论文和专著
网友王小宝在新语丝发表文章,声称董关鹏的多数论文是伪造的,而其专著除了4
本尚未出版,已经出版的3本全系伪造。董在清华大学网页上公开的简历称他发表
过的论文有:《试论全球传播时代的网络传播、电视新闻频道与意识形态:一个政
治传播的视角》,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2003年5月号 ;《全球化与新闻频道》
,外交部《世界知识》2003年第10期等,经求证,其列出的中文论文有三篇是假的
。董自称的专著中有两本是《伊扎克·拉宾》(海南出版社,1997)和《纳赛尔与
中东和平进程》(海南出版社,1996),但海南出版社的人否认他们出过这两本书
,市面和各图书馆也均查不到该书。至于董关鹏的英文论文,都在题目之后注明是
working paper,也就是英国大学的课程作业。
网上的质疑广为被传阅之后,清华大学网页上董关鹏的个人主页刊登出了其道歉声
明:"近日来国内外先后有BBS和媒体刊登文章质疑本人发表文章与著作的真实性,
首先郑重说明,曾经在本网页列出的全部文章和著作都真实存在,不存在造假行为
。因本网页作为暂时性网页,制作时间匆忙,学院正在设计和制作新的网页将于近
期全面推出,故我未能在网 管上载文件以前认真核对投稿后编辑修改以后的标题
和最后出版期次。"但董没有说明为什么海南出版社否认出他声称的两本书。
质疑二:董关鹏是博士吗?
8月29日,一位自称是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博士的网友给新语丝发
电子邮件声称董关鹏迄今为止仍是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并未获得学位。随后不断
有人提出质疑,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董关鹏至少早在2002年就自称为博士了。
在学界,博士作为一种称呼,约定俗成的用法是指那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读博
士生如果没有通过论文答辩和获得学位,只能称为"博士候选人"(candidate
for Ph.D)或者"博士研究生"。由于董是在杜伦大学读博士课程的时间是从2000-
2003年,所以在2002年自称博士就有欺诈的嫌疑。
为了求证董博士论文的答辩情况,记者9月16日给杜伦大学东亚系的相关人员发去
email。一位叫张智超(音)的教师回信说,根据英国的资料保护法,该系的人不
能向在国外的人透露任何关于董关鹏的个人资料。但他同时没有对记者关于"董关
鹏是否在贵系获得博士学位"的问题做肯定的回答。可以推想的是,董很有可能确
实没有在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1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