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thsims (第二百三十七世剩闲),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西南联大时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Sep 12 19:14:13 2003)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未幾平津淪陷。八月,清華大學
奉令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任命蔣夢麟、梅貽琦、張
伯苓三校長為臨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共維校務。十月十日,臨大正式開課,校址設長
沙小吳門外韭菜園聖經書院,理工學院在長沙對岸嶽麓山嶽麓書院上課,文學院在衡山上
課。但是,戰況吃緊,容不下一張書桌。二十七年一月,上海戰事惡化,南京淪陷,政府
遷都重慶,不得已只得再將臨大遷往雲南昆明。第一學期結束後,除器材書籍,已陸續分
批運往昆明外。全校師生,分海陸兩途入滇:(一)海線:自長沙乘粵漢鐵路至廣州,以
廣州珠江對岸之嶺南大學為招待站,然後分批自廣州乘船至香港,由港乘輪至安南之海防
,再自海防乘滇越鐵路,分三日抵達昆明。(二)陸路:組織「湘黔滇旅行團」,由政府
派陸軍中將黃師嶽擔任團長,率領師生三百餘人,於二月十九日自長沙出發。由長沙至益
陽係搭船,再由益陽步行經過湘西抵達沅陵。由沅陵至晃縣係乘卡車,乘卡車是顧及當時
湘西局勢不靖,為師生安全起見,有必要快速通過。嗣後穿越雲貴高原,直達昆明,完全
步行。於四月廿八日平安抵達,沿途歷時六十八日。臨時大學遷滇之後,即奉令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的領導體制和行政組織系統是沿襲長沙臨大原有的體系,並遵照國民政府在
民國二十七年頒發的《大學組織法》之規定施行的。常務委員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以
清華梅貽琦校長任常務委員會主席。三校校長中,北大校長蔣夢麟和南開校長張伯苓同時
在重慶任職,所以較少來校,而清華校長梅貽琦常駐昆明,是實際掌理校務者。
民國二十七年五月一日聯大在昆明、蒙自兩地開課。文、法商兩學院在蒙自上課,理
、工學院在昆明上課。理學院租借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為校舍,工學院租借拓東路迤西會
館、江西會館、全蜀會館,總辦事處設在城內崇仁街,同時在城西三分寺附近購地一百二
十餘畝建築校舍。一學期後,文、法商學院遷回昆明,租借昆華工業學校為校舍。新設的
師範學院(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立)租借昆華中學為校舍,總辦公室遷至才盛巷
二號,繼而遷至昆華工業學校。民國二十八年春校舍落成,總辦公室及文、理、法商學院
集中至新校舍。二十九年日軍侵入越南,重慶政府欲聯大遷往四川,而聯大只在四川敘永
暫設分校。一年級新生及先修生在敘永上課,校本部仍留昆明不動。次年夏,局勢趨向穩
定,敘永分校便告結束,學生六百餘人遷返昆明上課。
在教學條件上,遠較戰前清華為差。由於戰事影響,大部分儀器設備未能遷出,淪於
敵手,遷出的部分貴重圖書亦在北碚毀於日機之轟炸。此一時期,不僅儀器設備差,圖書
亦十分缺乏,學生閱讀的指定參考書或者沒有,或者只有很少幾本,學生要上圖書館排長
隊擠借,形成“搶”風,館門屢次被擠破。因搶借參考書或過期不還而被記過的學生,占
聯大受校紀處分的學生的大多數。這種現象在教育史上應是難得一見的吧!而清華研究院
方面,在抗戰爆發後曾一度停辦。二十八年度開始恢復文科研究所。二十九年起,先後恢
復法科研究所與理科研究所。除了文、法、理科研究所外,清華尚有特種研究所。特種研
究所是清華利用庚款基金利息單獨舉辦的,包括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國情普查五
個研究所。農業研究所成立於民國二十三年,航空研究所於二十五年設於南昌。無線電、
金屬研究所則於二十六年籌辦於長沙。抗戰後,農業、航空、無線電研究所也先後輾轉遷
滇,並在昆明正式成立金屬研究所,又與社會部合作,成立國情普查研究所。除了航空研
究所設於白龍潭外,其它四個研究所均設在大普吉。二十八年,政府宣布庚款暫行停付,
清華之特種研究所仍設法在昆明繼續維持。三十二年五月,廢除不平等條約,庚子賠款止付,自此清華經費改由國庫撥給。特種研究所亦仍在昆明繼續工作。隨著
抗戰勝利,清華復員北上,五個研究所相繼結束了它們的工作,其設備、人力等均分別併
入有關各系。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西南聯大暫時仍在昆明繼續課業。三校復員工
作開始籌備。十一月,梅校長飛返北平,接收清華園校舍。日軍佔領下之清華園,因以校
舍供作軍營,八年蹂躪,面目全非,需大事修繕得以復校。翌年,五月四日西南聯大結束
,特在昆明立碑以紀念三校在抗戰八年中的艱苦合作。而聯大師範學院則改為國立昆明師
範學院。三校分別復員,清華園修葺整理,頗費周章,於十月十日才恢復上課。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69.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