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ttoo (狂少),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清华大学演义--16罗家伦党化清华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6日00:24:3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罗家伦党化清华记

  要来的终究来了。这天,罗家伦接收了南京政府的任命,在大礼堂宣誓就任,罗家
伦一张口便谈“党国新仪”,以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为四大旗帜。总之是
高压政策,独裁统治,罗家伦又侈谈兼容并包,惟贤是用。然罗的思想以党化为指导,
又焉能真正兼容并包?梅贻琦辞职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皆因前任监督开支浮滥
,而梅贻琦又素公正廉洁。杨振声是罗家伦亲信,被任为教务长,冯友兰为秘书长。

  罗家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依靠“清共”起家,果然不出吴宓等人之所料
,一到清华,他就施行了一系列党化教育的措施。其时清华的主要行政组织除校务会议
、评议会、教授会外,另有聘任、招考、出版、建筑、图书等常设的专门委员会。这种
委员会也是教授治校的具体组织形式。但其中财务、人事、建筑等委员会都由校长亲任
主席,其它主席也对校长负责。罗家伦实际独揽了大权。

  主要行政机构有教务处、秘书处。教务处下设注册、军事训练、体育三部,并辖图
书馆,秘书处为全校行政事务的总机关,下设文书、庶务、会计三科。

  教务长扬振声是罗家伦亲派的。罗氏利用教务处军事训练部,在全体学生中实行军
事训练,对学生进行“军营化”的管理。规定早晚点名不到者记小过一次,三次小过为
一大过,三次大过就开除。上军操时,罗家伦、杨振声挂着武装带,蹬着大皮靴,耀武
扬武地检阅。平日学生在路上见到他们都要立正行礼。这一举措实在是对人权、自由的
粗暴践踏。罗家伦妄图以此来控制学生,把学生训练成国民党的忠实奴才。不知人类最
高的要求便是自由。因此,许多学生甘冒被开除的危险,而不参加点名。搞了不到两个
月,不得人心的军训就草草收场,改为只限一、二年级必修。

  罗家伦还特设“党义”课,规定为共同必修;举办“总理纪念周”,以纪念孙中山
先生为名进行“精神训练”;以及由军事训练部(开始是政治训育部)对学生思想言行
严加控制。

  蒋介石深为嘉许罗家伦的措施,称赞“罗校长办理清华,成绩卓著,不但校务上日
见起色,且一切秉承本党主义、中央政策,于整理学风,统一思想,甚为努力”。但进
步的清华师生可不吃这一套。学生对“党义”课以废话论,置之不理,听课者只有一些
甘心作奴才的,连教师也不屑与那些党义教员同桌吃饭。

  与罗家伦长校同时,南京政府制定了管辖清华的办法。首先是改清华学校为“国立
清华大学”,按照美国文理科大学办理,并逐步添设研究院;其二,由大学院会同外交
部,合派董事九人,组成新的董事会,掌管清华大学;第三,原“清华学校暨留美学务
基金保管委员会”改由大学院院长、外交部长和美国公使三人组成。这实际上就恢复了
清华学堂时期由外交、教育两部共管的局面。

  新成立的董事会九人为:杨杏佛、唐悦良、张歆海、凌冰、任鸿隽、李书华、余同
甲、朱胡彬夏和司徒雷登。董事会颇欲专权,官僚作风很明显。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刚刚
接管清华,清华师生长期处在北洋政府腐败统治下,尤其“三·一八”惨案以后对旧政
权十分厌恶,对蒋介石就不免抱有幻想。此际正值清华向完全的大学过渡的最后阶段,
关于学校的隶属关系、办学方向、行政体制、基金保管等方面,都亟待解决,以适应大
学发展的要求。清华师生的主人公意识极强,这时就产生了一场运动,后来史称“清华
校务改进运动”。

  在8月初,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正式接管清华以前,清华学生会就成立了一个“校务改
进委员会”,一些热心的教师,如陈寅恪、叶企孙等热心支持,提出了《改进清华意见
书》,就“应兴”与“应革”两方面,提出了十八项意见,诸如要求清华直辖于大学院
,清查与巩固清华基金,裁汰学校冗员,裁并学系,添造宿舍,招收女生,停办国学研
究院,筹设毕业院(即相当于英美派为大 院),实行学生贷金、奖学金制度等等。罗家
伦此一点上倒很愿意纳言,他到清华后推行了一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扩充学额,使大学部学生由三百人增至五百人;
  二、添招女生,自1928年秋起,招收了第一批女生十五名;
  三、裁汰了有名无实的学系(如农学系、体育系、音乐系等);
  四、对原清华学校不称职的教师实行解聘,新增聘教授四十余人,包括一些有学术
声望者,开设了一些国内较新的课程;
  五、兴建系馆。此项内容在1929年秋开始实施,生物馆、气象台、明斋(学生宿舍
)就是那时候兴建的。
  六、1929年停办了国学研究院,开始逐步创办各科研究所。

  清华自本年女禁开放,新招的女生住进了古月堂,曾有人题诗一首曰:
  占月堂前几变更,昔日济济集群英。
  一从校禁开黉舍,两度繁花共月明。

  而罗家伦新聘的一些教授,如吴有训、周培源、张子高、萨本栋、熊庆来、杨武之
、陈桢、张莫若等,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这些人有许多从前是在别的学校任教,被清
华挖来。他们中有许多后来成为清华的系院开创人。清华的理工师资基础就是在那时候
打下的。

  陈寅恪新婚后,蜜月甫尽,便即回京,唐筼因葬母事未及同来。唐筼再赴京中,陈
寅恪就移居到城里,甚为爽乐。

  梅贻琦赴美监督,罗家伦更可肆行他的那一套党化教育。吴宓看看校政如此,心中
甚是憋闷,又想外患方剧,便来拜访陈寅恪。

  两人说了一些南游所见所闻,渐及正题。吴宓感慨人生羁靡太多,没有时间读书著
述。陈寅恪劝他谢绝人事,努力为学读书,以成一己之专著。不单是朋友所托、学校团
体委任之事可以不必费时费力;即使是《学衡》及《大公报》,也是力求经济,以支持
出版为度,不必过耗时间精力。然后才能有读书之暇,而有进步之望。吴宓深以为然,
只是自忖难以忘情世事,他毕竟是一个入世的学者,尤其感情胜于理智时,更难以自已。

  其实陈寅恪也决非不闻窗外事,只知耽于史乘的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宽松自由
的学术气氛,他为了这一理想,是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毫不足惜的。

  吴宓谈到11月底的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以不得动用基金为辞,否定了罗家
伦代表清华大学行政提出的发展计划,和冯友兰代表评议会提出的彻查基金、扩充学校
、整顿留美学务等建设。吴宓眉宇间隐有重忧,道:“据确切的消息,董事会已初步拟
定削减清华经费,用来扩大留美生名额,以恢复清华学校时期的留美政策。董事会此举
,于清华长远发展大有干碍。只恐改建大学,终成泡影。数年心血,毁于一旦!”

  陈寅恪叹道:“我弟登恪在南京,消息灵通一些。据说清华基金八百余万元,因管
理不善与贪污中饱,损失已近一半,而其中又有八十多万不能兑换,系北洋政府公债票
、湖广铁路、龙烟煤矿债券、已经倒闭的银行的存款、乃至克伦斯基时代的卢布等。清
华基金是清华的生命线,如此还得了?”

  吴宓道:“风潮必不可免。董事会如此压制清华,其心可诛。诸董事与清华素无渊
源,颇存幸灾乐祸之心,雅不愿清华发展壮大。我观罗家伦虽欲有所作为,然其人与清
华传统格格不入,将来必难久居。只有冯友兰君,虽系罗氏‘四巨头’之一,揆其性情
,必能在清华大展鸿图。”

  那冯友兰是河南南阳人,三国时诸葛武侯躬耕之地。文化重镇,非同小可。其父戊
戌年进士。冯友兰十八岁时因喜好逻辑学而立志学哲学,两年后,在中国公学预科毕业
,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学后转入文科哲学门,学中国哲学。民国十二年冯友兰毕业于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归国后任中州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冯友兰的毕业
论文英文本《天人损益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在民国十三年,冯获哥伦比亚大学研
究院授予之哲学博士学位。这一年冯友兰加入国民党,并被选为该党河南省党部执行委
员会候补委员。其后虽脱离国民党,然与党界要人素无冲突,因此罗家伦视之为“四巨
头”之一,与扬振声等并列。冯友兰来清华之前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燕大研究所导
师兼北京大学讲师,并刚刚开始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冯友兰在学界名头已甚著,隐然
有权威之相。不料有一个人,却偏敢与之叫板。那人是谁?正是清华学校的学生,张荫
麟,因此,冯友兰对清华应该说是有一定感性认识的。

  冯友兰去南京参加董事会议回来后不过数月,便辞去清华秘书长职,而专任哲学系
教授。

  一晃又到了4月间,冯友兰虽已辞去秘书长之职,在清华已颇得人望,当下仍由他陪
同罗家伦去参加董事会第二次会议。果然传言属实,董事会想掣肘清华,使之恢复清华
学校时期的留美政策。冯友兰据理力争,以谋求清华经济自主权。董事会一干人毫不理
会,把冯友兰气得要喷血。罗家伦更感不满,心道我乃党国要人,堂堂清华校长,鼠辈
安敢欺我耶?马上打了份报告给教育部,以“办学政策不能实行”为辞,提出辞职。同
时,清华评议会以董事会两度否决清华的合理要求,宣布全体评议员向教授会辞职。学
生会也召开全体大会,要求政府取消董事会及其一切决议案,并将清华隶教育部。为此
,学生会决议罢课半日。这样,一场席卷全校上下,震撼中央的“专辖废董”运动终于
开始了!

  清华的师生所反对者,不仅是董事会的专权,更主要的是不满于董事会的官僚作风
。当时学校师生们提出,清华一切大政方针,竟由那些“足迹从不一履清华”的官僚政
客董事,在三千里外的南京匆促决定,实与师生一向主张的原则——教授治校大相径庭
,是清华发展上的一大障碍。

  又此事也因清华师生对外交部深为不满。自建校以来,美国公使与外交部控制的董
事会的专擅无能,基金管理失当更危及清华发展。力争清华改隶教育部,便是为了摆脱
外交部官僚统治的影响。

  由于清华师生的积极斗争,加上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的冲突,这次运动取得了彻底
的胜利。

  1929年5月10日,国民政府第二十八次国务会议通过将清华归教育部专辖。不久,又
取消了清华大学董事会。此前,南京政府行政院取得了美国公使的“谅解”,决定将清
华基金全部移交给“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每月经费也概由该董事会代领代
发。5月间,清华当局又呈请教育部批准了一个《校务进行计划大纲》十条,其中除将上
述基金、月费管理办法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以外,又特别规定,清华大学的经费,固定
每年为一百二十万元,每年的图书仪器购置费,至少占总预算额的百分之二十。还规定
清华大学的基金及利息,在1940年退完庚款以前不得动用,到退还赔款终了后一年起,
才由利息项下支拨学校经费。大纲还规定,从1934年即最后一班留美生归国之年起,清
华同时在国外的留学生总额不得超过四十人,以使学校经费不受留美之影响。

  自此以后,清华专属教育部管辖。回顾清华初建,是有名的赔款学校,美国人的初
衷,原是为培养亲美的中国领导人,不意清华教育权竟由国民党收回。但清华毕竟按照
美国的文理科学校办理,也算是“美化”的成绩罢。

  罗家伦在校中渐不得人心,在反董事会斗争中,他提出辞职,学生表示“无论国府
批准与否,本校无人表示挽留。”这人毕竟宦海已惯,自有一种唾面自干的本领。过了
两个月,他悄悄地回校,继续当他的校长。这天,原中等科食堂门外便贴出一张大字报
,文曰:
  一身猪狗熊,两眼观势财。
  三诀吹拍骗,四维礼义廉。

  说老实话,罗家伦还是愿意把清华搞好的。只是其人独断专行,又竭力推行“党化
教育”。当然,处在他的立场上,也无可厚非。只是这种作风有违清华教授治校的原则
,以及清华素来提倡的美国式的自由民主的风气。

  教师们对罗家伦不尊重教授、个人专权的作风很反感,他带来的“四巨头”教授也
不满他的专断作风。在罗家伦第一次辞职期间,他原聘的院长也纷纷辞职,评议会趁机
通过了“实行教授治校,院长由教授推举”的决议。罗家伦复职后,迫于形势,不得不
向教授会作出让步,把由校长任命院长的办法改为由教授会选举二人,由校长择聘一人
的“变通”办法,同时他还答应学生下学期“免收学费”,想借此拉拢师生,稳住自己
的地位。

  但是,这并不能缓和他和全校师生的矛盾。他复职后不到一年,1930年5月,国民党
各派军阀“中原大战”方酣,汪精卫与阎锡山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北方
失势,罗家伦在北平也难再呆下去。这时清华师生就趁机掀起了“驱罗”运动。5月20日
,清华学生代表大会提出了“请罗家伦自动辞职”的议案。他们指出:“罗来清华一年
,恶迹大彰,丑态百出,箝制言论,束缚同学,滥用私人,离间分化,无所不用其极,
所谓四大化,……结果一化不化,言不顾行,虚伪毒诈,直一政客官僚”。罗家伦慌忙
于5月22日辞职离校,临走在辞呈里还说什么“学风虽致凌替,士气不可不存”,痛骂学
生一顿,悻悻而去。后来学生会又致电教育部,“请速准其辞职”。

  赶走了罗家伦以后不久,阎锡山插手进来,任命了乔万选为清华校长。

  乔万选原是清华一九二三级学生,山西人,是阎锡山手下的一名幕僚。这时,上海
与北平清华同学会的一些人,抱着“清华为清华人之清华”的宗旨,主张所谓“校友治
校”,因而力荐乔万选为清华校长,甚至致电要求清华师生“共同拥护”。他们还怂恿
少数清华学生组织所谓“护校团”,进行“拥乔”活动。

  但是,清华多数师生对于由“阎总司令”任命的这位清华“校友”,却十分反感。
他们表示坚决反对“借着军阀的力量,来把持清华校政”,坚决反对清华同学会“勾结
军阀”,来“趁火打劫”,实现他们“清华人治清华”的“门罗主义”。他们说:“罗
家伦假政治势力来长校,我们不能留他;如果有人以军人势力来闯进清华,就叫他带着
卫队,我们在手枪与大刀的威迫下,也不能允许他来。”

  6月25日,乔万选带着武装卫兵,开来三辆汽车,还带来秘书长、庶务主任等一批人
马,企图武力接收清华。清华学生打着“拒绝乔万选”的大旗,由学生会护校委员会纠
察队率领,把乔万选的人马拒于校门之外,单请乔万选到小礼堂同方部里,同他说理,
要求他当场签字,保证“永不任清华校长”。乔万选碰了一鼻子灰,签字画押之后,灰
溜溜地被赶出清华校门。

  当晚,校务会议也通电阎锡山,反对他“以非常手段处理”清华校政问题。6月27日
,教授会也发表宣言,表示:“同人等……所愿学校行政亦能超出政潮,独立进行,俾
在此兵戈扰攘之中,青年尚有一安心求学之处。倘有不谅此衷,别有所图者,同人等职
责所在,义难坐视。”

  由于清华师生的坚决反对,阎锡山最后不得不收回成命,“电饬”乔万选“反晋”。

  在“驱罗”、“拒乔”以后,由于当时国内一度出现南北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
局面,清华远在北方,南京教育部已是鞭长莫及,所以清华有十一个月没有校长,一切
校务皆由校务会议负责处理,例行公事则先后由叶企孙、冯友兰“判行”。

  1931年,蒋介石利用奉系军阀驱散了汪精卫和阎锡山的北平“国民政府”,重新稳
定了他对北方的统治。这时,亲自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挑选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
副教务主任吴南轩来做清华校长。吴南轩在未到校之校,就口口声声“受命党国”,表
示“将恪遵蒋主席饬整学风的意旨”,加强清华的“精神建设”与“心理建设”。他还
在京沪各报上声言:“关于学校行政方面的事,由余负完全的责任,余对于清大最后目
的,在提高学科的程度,养成浓厚的研究学术的空气,同时注意使学生敦品励行,……
而完成其为党国培养人才的使命。”

  4月20日,吴南轩到校后,在大礼堂举行宣誓就职典礼。他请来一批“党国要人”以
及北平党政军警当局的“代表”前来“监誓”。清华学生虽然觉得吴南轩担任校长,并
非理想人物,但因清华久无校长,“从学校前途计,不愿多所举动”,因此采取了“且
视后效”的态度,没有作任何迎拒的表示。

  可是,吴南轩到校后,实行了一套为清华师生深恶痛绝的个人专权的统治手段。他
任用私人充任教务长、秘书长等职,并将会计、庶务、文书各科主任全部撤换。特别是
,他极力反对业已形成的教授治校制度,拒不承认院长由教授会选举的惯例,而坚持由
校长个人全权聘任。当被聘的院长以为这种做法违反教授治校原则而拒不就任时,他竟
抱着“院长宁可暂缺,个人主张绝不能捐弃”的顽固态度,拒不召开教务会议与评议会
。他还进一步假教育部的命令,修改了《国立清华大学规程》,取消了“院长由教授中
聘任”的规定,自行聘用私人为文、法学院院长,同时还解散了由教授组成的聘任委员
会,不发给教授聘书。对学生他则以“茶点”分别“招待”各级学生,“极力担保毕业
后的饭碗问题”,同时又在学生面前攻击教授,以挑拨师生关系。

  吴南轩这些作为,引起了师生的公愤。他到校不到两个月,就爆发了“驱吴”运动
。5月28日,教授会通过决议,谴责吴南轩自到校以来,“唯务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
,加以蔑视教授人格,视教授为雇员”。教授会并致电教育部代理部长蒋介石,要求撤
换吴南轩,“另简贤能”。并发表声明,表示“倘此问题不能圆满解决,(全体教授)
定于下学年与清华脱离关系”。第二天,学生会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表示坚决支持教
授会决议,要求“撤换吴南轩,并由全体同学整队至校长宅,请其即时离校”。

  吴南轩在全校师生的反对下,于5月29日清晨携带清华大学印信,逃到北平城内使馆
区去了。他居然在利通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

  吴南轩被赶出清华后,一面断绝清华的经济来源,一面进行政治恫吓,在报上刊登
启事,反诬教授会“唆使学生”,“威迫校长”,给教授们扣上一项“反动分子,违抗
部令”的帽子,并暗中与陈立夫等人,策划用武力解散清华的阴谋。吴南轩这种倒行逆
施之行,引起了清华师生的更大愤慨。6月2日,学生会召开紧急大会,决定组织扩校委
员会,表示“倘吴借武力到校,决武力护校,准备流血”。并严正指出:“吴南轩以国
府命官,大学校长,而竟携走印信文件,托庇于帝国主义者之卵翼下”,“有辱教育界
清白及国家尊严”,决定“通电全国揭发其罪状”。清华教授会也立即成立了校务维持
会,并选派代表张莫若、吴有训、冯友兰三人,向南京教育部请愿。

  清华师生的“驱吴”斗争,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平津各报对吴南轩逃往使
馆区都大加谴责。这使国民党当局处境十分尴尬。6月24日,南京教育部次长钱昌照来北
平“调查”,企图先让吴南轩回校,再行辞职,以挽回“面子”。这个办法一提出,学
生护校委员会“誓死拒绝”。最后,吴南轩眼见卷土重来无望,不得不在“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的局面下,于6月25日离北平南下。临行时发表了“南轩行矣”的“离平宣言
”,声称“宁愿干净和干脆的失败,不愿污浊与糊涂的成功”,还死皮赖脸地攻击教授
治校是“领导学生干涉校政,以为推倒他人之工具,造成‘学生治校’、‘校长不治校
’、‘教授不治学’之风气”。7月3日,南京教育部以吴南轩“暑病时侵,亟宜调养”
为托辞,批准他离校“调摄病体”。蒋介石等人对吴南轩如此狼狈下台,认为有失国民
政府的“威信”,也斥责他笨拙无能。吴南轩原任职的学校——中央政治学校的国民党
区党部,也发表了一个“快邮代电”,指责吴南轩“自长清华大学以来,光怪陆离,无
奇不出;而身为党员,竟入东交民巷,寄迹帝国主义下,伤国辱党,莫此为甚。……务
望……将该滥污校长撤职查办”。吴南轩被赶,国民党一时找不出人来当校长,临时委
派翁文灏“暂代校务”。翁文灏因忙于南京地质调查所的事务,多次提出辞职。教育部
又于1931年9月,委派理学院长叶企孙为“校务代行”。直到1931年10月14日,才正式任
命了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


--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66.111.180.1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6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