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hu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ttoo (狂少), 信区: Tsinghua
标 题: 清华大学演义--23此地空余文化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8日01:54:3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此地空余文化城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狼子野心,祸藏既久,对北平城是志在必
得,城里还在传说二十九路军已打退了日寇,杨村战事的继发就导致了平津全部地区的
沦陷。在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下,中国军队竟如此之不堪一击!
在北平沦陷之前,清华大学已在政府命令下筹划南迁,并已南运部分仪器到汉口。
政府早就准备放弃华北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装箱运走,鲁迅曾有诗云: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暮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梅贻琦其时正下榻在上海沧洲饭店,沧洲是隐居地的意思,平津沧陷前,上海却依
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梅贻琦接到胡适的密电,得知日军对清华尚算客气,略松了一
口气,不料数日之内,形势急转而下。7月末,北平就处在日军兽蹄的践踏下,国民政府
电令清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清华正值暑假,起先一、二、三年级学生在北平西郊妙峰山一带夏令营作军事演习
,土木系大部分学生在山东济宁县实习;四年级毕业生有二百余人留校寻找工作,或准
备研究生与留美公费考试。教职员工大部分都在校内。北平陷落后,清华势成孤岛,师
生随即迁入城内。清华决定采取疏散办法,并委派化学系张子高教授筹组北平清华校产
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校产。
委员会主席是毕正宣,他是秘书处庶务科长,最熟悉校产情况,也最有社会经验,
故而里里外外,都由他代表,同时为了避免敌伪怀疑,大家议定把名称叫作“清华大学
维持会”,重大问题实际是由张子高,叶企孙两位教授负责的。留京员工工资和其他费
用由学校给他们两位,再交毕正宣分发。
10月初,日人牟田口部队进驻清华。牟田口即在芦沟桥放第一枪,犯下滔天罪行者。
他住到了甲所,原校长公寓。日军划河为界,校河以北直通西大门,为中国人限守,以
南则是日人的天下。
在日本人驻进清华之先,司徒雷登请清华留京人员到燕京大学茶叙。司徒雷登在茶
话会上拐弯抹角地说了一遍,说清华的珍贵图书仪器最好送由燕京大学保存。毕正宣等
人均想此事或系圈套,却又不好得罪司徒雷登,只是含混其辞,不了了之。
后来汉奸伪政权成立“北京大学”,拉拢了个别清华教授去主持校务,后来企图拉
拢更多的清华教授去并占领清华的财产,当然谁也没有上圈套。后来日军终于来了,他
们把一院作了司令部,甚至连随军妓院都弄到清华园,千秋奇耻,无甚于此!
这天下午,驻校的一日军大尉招集所有保管人员及工警百余人,到大礼堂石阶前听
讲话。从前,这是梅校长演说的所在,而现在竟由凶夷霸据!他趾高气扬地讲了一通;
给每人蛋糕一块,“庆祝”太原的“陷落”。这真是不堪回首的场面!每人手拿着蛋糕
,低着头,排着队,眼里噙着泪水,慢慢地走回四院,谁也不去吃。那大尉道:有往外
透露日军消息者,杀无赦。
日军开始大肆掠夺清华校产,起先,他们只是勾结浪人,把清华校内各处大量浴缸、
自行车、图书偷运到城内廉价出售,以后就用车来运,肆无忌惮地抢!
1938年8月日军又进而强占清华全部校舍,保管委员会被迫搬入城中。这时的清华校
产保管委员会已经划归伪华北教育部。汪健君、傅任敢等毅然脱离“保管委员会”。
“保委会”入城后,绝大部分人员均由校资遣散,留下少数人员初尚由校发给薪金,即
由汪健君受叶企孙之命自津来京发放。时叶企孙负责向南方遣送滞留华北的教师及其家
属,驻津办理,汪健君为其助手。“保委会”事敌后,即与清华完全断绝关系。
1939年春,抗日战争日渐艰苦,日军竟将美丽的清华园改成152陆军伤兵医院。日寇
宪兵队驻扎在生物馆里,他们逼迫被抓来的中国人穿上灰制服,用以训练警犬,第一次
被咬伤后,“休息”二日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禽兽之行,令人发指!昔日济济集群
英的北院,作了日寇的“手术室”,日军伤兵需要输血,就把抓来的中国人捆在屋里木
桩上抽血;需要人皮,就割中国人的皮来补这群畜生的伤口;需要内脏,就把中国人开
膛!清华现在的回民食堂的地下,当年曾是“肉丘坟”,无辜的中国人,惨遭屠戮。日
军在把清华改成伤兵医院后;清华园遭受蹂躏,满目疮夷。甚至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我方已来接管之时日军仍持续抗拒、蓄意破坏。天下竟有这样无赖的民族!
但是也有未曾丧失天良的善良的日本人在,一位参加过法西斯所谓“圣战”的士兵
回忆了他在清华园伤兵医院的经历,从一个侧面控诉了日寇的罪行。他并且说:“也许
是战争的宿命吧,这样一所漂亮的大学竟然变成了战地医院,使我得以在这里专心养伤,
对此我深表感谢。在即将出院时,我突然想到:从这所大学被赶出去的学生们流落到何
处了呢?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清华的学生同北大、南开的一起,已在昆明联大,为持久抗战,保存民族精英而奋
斗了。
那日接到国民政府成立的西南联大的通知,梅贻琦于8月底到长沙着手筹备,并于9
月初在长沙成立清华办事处,在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四处清华同学会的协助下,办
理通知清华南下师生到长沙开学事宜。
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是租借韭菜园圣经学校、涵德女校及附近四十九标的营房作教
室、办公室及宿舍;文学院是设在南岳山中的圣经学校里。
南岳山交通不便,罕有人至,但风景殊佳,可称世外桃源。不过,空袭警报仍是不
免。开学之初,临大文学院计有十九位教授,这十九位教授的名字被两位独具匠心的诗
人——容肇祖与冯友兰巧妙地嵌在诗句中,从而成了一段“信史”:
(一)
冯阑雅趣竟如何,闻一由来未见多。
性缓佩弦犹可急,愿公超上莫蹉跎。
(二)
鼎沈雒水是耶非,秉璧犹能完璧归。
养仕三千江上浦,无忌何时破赵围。
(三)
从容先着祖生鞭,未达元希扫虏烟。
晓梦醒来身在楚,皑岚依旧听鸣泉。
(四)
久旱苍生望岳霖,谁能济世与寿民。
汉家重见王业治,堂前燕子亦卜荪。
(五)
卜得先甲与先庚,大家有喜报俊升。
功在朝廷光史册,停云千古留大名。
第一首,“冯阑”一句指冯友兰,冯音凭。以下分别指闻一多、朱自清(字佩弦)
、叶公超。《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闻一多本名闻多,后才改名叫闻一多。性缓佩弦是《韩非子·观行》中的典故:“西
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於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而“超上”二字却出自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
百乘。”本以指秦师轻侮无礼,作者此处借以调西洋文学系主任叶公超。这一首诗,可
以说是对文学院教授们的期勉:光阴过隙,切莫蹉跎,正宜珍惜寸阴,教育英才。
下一首以感怀时事。《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
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首句即隐用其事,谓日本侵华
,我国果灭亡乎?亦未乎?这里隐藏着哲学教育心理系的沈有鼎之名。次句用《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秉璧犹能完璧归”,表明作者坚
信日月重光之期不远,临大返校有时。秉璧,是历史系的郑秉璧。临大文学院距长沙不
远,近于湘江,教育英才,亦无殊于战国信陵公子养仕三千。“江上浦”,出自庾信《
哀江南赋》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江浦”,即江滨。所喻者为中文系浦江清
。信陵君名无忌,窃符救赵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是这里的“无忌”,却是柳
亚子先生的公子,教英国文学的柳无忌。在这一句里,作者流露出光复华北故地(即古
代赵地)的愿望。
第三首典故用得不多。只有“祖生鞭”出自《世说新语·赏誉43》引《晋阳秋》:
“刘琨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第二句意思
是说即使未曾闻达入仕还是希冀扫平虏烟。第三句由理想回到现实,长沙,楚地也,最
后作者用一句充满哲理的虚景写来作结。涉及的人物为历史系容肇祖,哲学教育心理系
的孙晓梦、西洋文学系的吴达元、罗皑岚。
冯友兰所作亦是无一字来处。首句指哲学家金岳霖,《孟子·梁惠王下》:“民望
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寿民,古医经云:“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这是指历史学家刘崇(钅宏)(寿民),次句谓德文教授杨业治。“堂前燕子亦卜荪”,
指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燕卜荪(Willian Empson),前文已述:卜,选择;荪,香草。
冯氏此诗描绘了抗战胜利的美好憧憬。
最末一首,从诗意上讲,是对以上各绝的总结。《易·蛊》:“先甲三日,后甲三
日”;《易·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甲、庚皆申命令。这也正是哲学教育心
理系的周先庚先生名字由来。与周先庚同属一系的吴俊升、罗廷光,其名也浑然无迹地
入了诗句。末句停云,指停云楼,教授的宿舍。
长沙临大的领导体制和行政组织不同于战前清华大学。它是由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
员会主持全校校务,下设秘书总务、教务和建筑设备四部,每部分若干组,处理经常的
工作。而系院教授为临大各校合聘。
临大图书设备奇缺,惟有清华土木系学生自山东实习地点带来一批测量仪器供该系
教学用,其他各系均感困难。理学院同湘雅医院合作,工学院除土木系以外,均借湖南
大学的教室和设备上课。苦心孤诣,令人深感。
--
离开你的时候思念长长,走进你的时刻热泪汪汪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66.111.180.18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6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