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yq (xyq),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绍兴介绍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Apr 7 18:08:04 2006)
绍兴介绍
绍兴地处富庶的浙江宁绍平原西部,北濒杭州湾,南屏会稽山,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
。绍兴下辖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等一区三市二县,总面积
790l平方公里,人口429万;其中越城区面积10l平方公里,人口30万。
绍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
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到明清,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
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绍兴物产十分丰富,拥有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名优特产,如黄酒、丝绸、珠茶、越瓷、
竹瓷、竹编等。这里的民俗风情独特,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书法节,公历4月20日为祭禹
日,还有黄酒节、葡萄节、石文化节、越乡文化节等。越剧、绍剧是绍兴特有的剧种,越
剧还被公认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绍兴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名人,如勾践、西施
、王充、王羲之、贺知章、陆游、徐渭、赵之谦等,近现代名人有徐锡麟、陶成章、秋瑾
、蔡元培、竺可桢、马寅初等等。绍兴还是鲁迅的故乡、周恩来祖居的所在地。
绍兴绿水晶莹,青山如画,石桥参差。乌毡帽、乌篷船构成绍兴特有的江南水乡景色
。寻访稽山、荡舟鉴湖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绍兴的特色旅游
项目很多,如祭祀大禹陵、古越水乡风情游、书道之旅、酒都之旅、佛教之旅、西施故里
游等等。
风俗民情
——乌毡帽和秋帽
绍兴农民、渔民多戴乌毡帽,经过鲁迅的描述,几乎成了绍兴人的标志。这种帽,尖
顶,圆边,前面摊边成“畚斗”形,有“冬挡风雪夏遮阳”的特殊功能。城市居民男的喜
戴秋帽。它以绢纱为主料,考究的里层有细藤棚护衬。男小孩戴的秋帽则用“红滴子”。
——大衫、马褂、笼裤、百间裙
男的从小就穿大衫马褂,成人以大衫为常服。加穿马褂则成“礼服”。马褂的料子大
多为葛锦、官纱,颜色是黑的,俗称“玄色马褂”,是套在大衫外的半短罩衣。 笼裤是绍
兴渔民和船民特有的服饰。裤脚管特别大,像灯笼一样;裤腰、裤身打“间”,多用蓝土
布制成,厚实耐磨。妇女往往下身系“百间裙”,布料以蓝土布为主;官宦之家太太、小
姐穿的“百间裙”,用料以绸缎为主,做工讲究,绣花滚边。
——乌篷船、白篷船
绍兴平原到处都是江河湖泊,“出门就遇水,抬脚得用船。”乌篷船和乌毡帽一样,
也是绍兴人的标志。乌篷脚划船是小船,主要用于载客,最多坐6人,中舱四人,船头、后
艄各一人。白篷船是和乌篷船相对而言的。固有些船要在夜间航行,不宜乌篷,白篷比较
显眼。如夜航船、檀船、戏班船等。夜航船是长途交通运输船,在夜间航行。
——修桥铺路造凉亭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出现“有钱出钱,有
力出力”的场面。在乡间道路上,也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数以千计的石桥,也都
系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功德的体现
。
地方戏曲
绍兴的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腔、唱腔丰富,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最有代表性的戏曲是越剧、绍剧和莲花落。
莲花落
莲花落,是绍兴的地方曲艺,在清末时出现。一般都是三人一组演出,早先无丝竹伴
奏,由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为之接腔。后因接腔形式不便于
演唱整本节目,开始采用四胡伴奏,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扳。主唱者手持
三翘扳,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扳击节。主唱者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或有伴
奏者帮腔撙调,形式活泼。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回娘家》、《闹稽山》、《珍珠塔》等。
现在莲花落的唱腔与早期相比,已有较大的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还根据剧情需要
,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间小调,并开始进行了男女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有
说唱特长外,还增加了表演部分。莲花落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
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绍 剧
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年间,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
湖州及上海一带。绍剧著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先后发行世界多个国
家和地区,使绍剧名扬海内外。
绍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源出于秦腔,受到戈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吸
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
新中国成立后,绍剧的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绍剧的主要唱腔有“二凡”、“三五七”。绍剧音乐曲调丰富,音调高亢激越,旋律
节奏急速明快,声音清脆刚劲,善于表达悲壮、慷慨激昂的情感。加上唱白通俗易懂,表
现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绍剧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小说,传说
中爱国的、勇于反抗的人物和故事,流传的剧目达300多个:如整理改编的《孙悟空三打白
骨精》、《龙虎斗》、《火焰山》等传统剧目;新编的《于谦》、《百岁挂帅》、《葫芦
案》等历史剧、故事剧;现代戏《血泪荡》、《阿Q 正传》、《血馒头》等。
越 剧
“越剧”现在已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
小戏班,也不叫“越剧”,后称为“越剧”。它最早称“落地唱书”,以后,又有称为“
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
;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
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
http://www.cgmgc.com/forum/uploadfile/2004391945313805.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9.121.6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4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