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work!work!),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中元节”洞头百岛水灯习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6 20:46:34 2007), 转信
我国一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即传统的“中元节”有放流水灯祭亲人的习俗。而在百岛洞头,过去放流水灯的时间却是在农历的七月二十九,其用意也与祭亲大相胫庭。
农历七月二十九,是传说中地藏王(鬼王)的诞辰日,也是所谓的“鬼门关”即将关闭,所有外出的“鬼魂”都必须返回阴曹的最后时限。为保村岙四境平安,渔民们便在当夜将供品摆在村口滩头进行“布施”,焚烧印有衣裤图案的冥纸,放流点亮的水灯,让那些“孤魂野鬼”与水灯一起,顺着潮流漂到远洋外海。
洞头放流水灯的习俗是从闽南传入的,已有二三百年历史。水灯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很简便:把彩色的油光纸裁为7cm×10cm大小,折糊成小碗(闽南语叫“瓯”)形状;用菜油浸透的毛边纸捻搓成上尖下大形似锥状的灯芯,粘贴在小碗当中;然后把小碗依次排列在一块块薄木板上。入夜退潮时分,点燃灯芯,放木板下水,水灯趁着潮流漂出海口,渐渐远去。放流时,灯多,人更多,过去有的地方还搞祭祷,场面颇为壮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破除迷信,摒弃陋习,渔民们不再于七月二十九放水灯了。不过,农历七月正是洞头洋海蜇生产季节,有的地方便把水灯改叫海蜇灯,选风微浪静时在港口漂放。以后,随着海蜇资源的衰退,这种活动也渐趋式微了。
90年代以后,洞头县文化部门致力于海岛特色文化建设,发掘、扬弃海岛传统习俗。为繁荣渔村文化,把水灯作为渔村文娱活动———大型渔村灯会的一个项目加以重新包装,并赋予它崭新的含义。活动时间改在每年的元宵节,当晚举办的海岛民俗灯会表演中,龙灯、鱼灯、马灯、空明灯、水灯各显神通。在码头海滩,岸上龙灯鱼灯马灯穿梭腾跃;天上空明灯乘风冉冉升起;海上水灯成片成簇漂浮。红的、黄的、白的……各色水灯在亮光下熠熠生辉,汇成彩色的灯之海洋。锣鼓声鞭炮声伴和着男女老少的欢笑声,沸腾了整个渔村。置身其间,令人赞叹海岛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浙江电视台曾专程上岛,拍录了灯会的专题片。
近几年,水灯的使用方法也改进了,不再排列在木板上,而是置放在竹筛子里,用时只要把竹筛在水上一捺,海水从筛孔涌上,顺流把水灯带走,更加便捷了。(来源于数字洞头网)
--
人没有牺牲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炼金术中的‘等价交换’原则。那时的我们坚信那就是世界的真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