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work!work!),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洞头民间礼仪习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6 20:47:22 2007), 转信
一、盖新房
先确定宅基地,往往请“师公”(阴阳先生)找“风水”好的地块作为宅基地。接着确定新房的坐向,也是请“师公”根据房主一家的时辰八字来卜算而定。破土动工前要祭拜土地神;破土动工要择吉日良辰进行,并燃放鞭炮。奠基时亦要择吉日良辰和燃放鞭炮,破土动工和奠基之日若逢下雨,也要按仪式进行,但可不再继续挖土奠基,只是象征性地挖几锄和在地基四角各放上石块即可。奠基时有人把金银器具(小块或少量)放在地基四角。房子基本盖好后,举行上梁仪式。过去的木材中梁和现在的水泥中梁都用红布扎上,择吉日还要等良辰才把中梁安上。要燃放鞭炮,披红挂绿(都是亲戚朋友送来贺喜的被面,70年代以来发展为毛毯),要在中堂上点烛烧香;一般要在当天中午宴请做工的师傅的亲戚朋友,但也可移至他日进行。宴请时让大师傅坐首席。搬入新房也要择吉日良辰。启用新灶要烧红汤团分送邻居,表示今后与邻里和好,也希望住进新房后日子越过越红火。70年代以来,许多城镇民房是按街巷建设的要求联建的,有些习俗也就取消了。
二、生育
1970年以前,生男生女大不一样,生女较随便,生男较隆重。随着时代进步和观念更新,特别是80年代以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后,生男生女差不多。生孩子,要请人”定时辰”。在月子内,亲朋便来贺喜(70年代后期男朋友也送礼贺喜)。送礼主要是送孩子用的、穿的、玩的东西和让产妇吃的补品、线面等。亲朋来贺喜,主人必先烧线面给客人吃,然后再摆酒宴请(过去生女孩一般不摆酒宴请,只是吃点饭,现在也摆酒宴请)。摆酒宴请要先通知日期,以往只宴请产妇亲戚,现在双方亲朋均请。若生男孩,主人要给媒人送礼,以表谢意。孩子周岁时,亲朋好友要送礼祝贺,主人要做些寿糕寿桃分送给亲朋。如果是男孩周岁,外祖母家要做一定数量的“红圆”(操闽南话的人们)或寿桃(操温州话的人们)送来;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还给孩子送来金银锻制的“长命锁”、衣服等。
三、祝寿
寿庆一般自50岁始,10年一庆。但祝寿往往提前一年举行。意谓:人生逢十是大关,提前祝寿,顺利过关,长命百岁。拜寿时亲朋送礼,女儿要有一定规格的礼物,如给寿庆的父母置一身质量较高的衣服,送一对大红烛、线面、补酒等。受礼人要摆酒请客,做寿糕,祭天敬神后分送给贺寿的亲朋。
四、结婚
解放前,青年男女的婚事大多由父母包办代替,通过媒人,交换双方的时辰八字,进行“合婚”,认为命不相克的,才可以举行订婚仪式,找个吉目,把这门亲身用一种形式确定下来,双方不得反悔。还有订小亲及做童养媳的。此种现象至今还未根除,但已极少见。订婚,就是送聘礼,都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视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聘礼有金银首饰,呢绒衣料、糕点糖果等,也有给钱的。60年代以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不断增多,订婚仪式也简化了,虽也送聘礼,有的甚至不失奢华;但也有只送些糖果,双方分发给亲朋同事,就表示订婚的,渔村中,订婚后但还未结婚前,男女要送节,即在主要岁时节令来临前,要向女方送些礼品,主要是食物。
送彩礼,习惯称为“挑盘”。送彩礼在结婚前几天进行,要择吉日。送彩礼这一天,男方请一些朋友帮助,把几担的礼品,主要是猪肉、糖果、糕饼(有一定规格和数量的要求)送给女方。女方家要接待送彩礼的客人,有的摆酒宴请,有的还送“红包”。女方收下男方的彩礼(不全收,各色各样都要留下少许)后,把嫁妆(主要是家具、棉被等。80年代以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录象机等)让送彩礼来的男方朋友们挑回去,女方收下彩礼后,要分送给亲戚朋友,以此作为对亲戚朋友为其女结婚贺喜的回敬。女方家一般不摆酒席,但近几年来也是摆酒席的,送彩礼和嫁妆时,都要放鞭炮。近几年来,送彩礼和接嫁妆也有由人挑改为汽车运载的。
举行婚礼前一二天,男女要烧红汤团分送邻居。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有的男女家“谢愿”,即用供品敬拜天地神祖,还请“师公”(阴阳先生)来祷告,亦歌亦舞。举行婚礼的早上,新娘要吃用排骨烧成的“肉骨饭”,意谓婚后两夫妻同骨肉;并希望女儿出嫁后,要“骨头长肉”,通过自力更生,创立家业。然后,新娘在伴娘护送下早早地到男家。过去还有坐娇的,自民国19年林环岛结婚时带头移风易俗,陈淑静女士步行到林家开了先例之后,就渐渐有人不坐娇了;解放后就都不再坐娇了。到了男家,新娘要跨过一盆炭火,然后新郎新娘拜堂成亲。这些习俗到60年代后就基本取消了。入洞房前要合吃“合房汤团”。偶有新郎因故不能拜堂而用公鸡代替和新娘拜堂的。举行婚礼的当天中午,男家要宴请男家的亲戚,其中有一桌摆在新房里,让新郎、新娘、伴娘、媒人等坐。大厅中最上席(大位)要给大舅舅坐。酒宴中,新郎新娘要轮流向宾客敬酒敬烟,借此机会宾客们闹新娘,但还不十分热烈;第二天请男方朋友时,闹新娘才花样繁杂,热烈异常。过去闹新娘的方式比较粗鲁,现在大多较文明。操温州话的地方,大多当天中午朋友和亲戚同时宴请;新娘敬酒时,做长辈的宾客喝干酒后要在新娘托盘上押“红包”。现在许多青年举行旅游结婚,有的参加集体婚礼,这些形式大多取消。
结婚后,新娘子第一次回娘家,过去一般在举行婚礼后第14天70年代后较随便了。回娘家时,新娘同去,要送礼品。到了娘家后,丈母娘、妻舅以及丈母娘的邻居会烧些红枣鸡蛋之类的点心给新郎吃,新郎都应回礼。中午,宴请姑爷(新女婿),让新娘亲戚陪同,表示与新女婿相互认识。新郎新娘返家,丈母娘家送些糕饼类的礼物。讲闽南话的地方通常是120个“红圆”(以糯米粉包糯米馅制成),而讲温州话的地方常是糖糕等,让新娘带回家分送亲戚邻居。
五、丧葬
人死后,除未婚夭折者外,要立即通知关系密切的亲属,即报丧。要给亡者洗澡,换上较齐整的好衣服(“寿衣”)。民国以来,男性逝世后,还要为之理发。然后把亡者尸体用棉被(称为“水被”)盖好,移到大厅上,大厅即“灵堂”孝子孝女要守灵,身上披麻带孝。灵前燃香点烛,焚烧纸钱,点长明灯。80年代起,有的孝子孝女张贴讣告。要请“师公”(阴阳先生)来确定收殓和出丧的日期与时辰,要贴黄榜,申明何生肖者要避讳。有的请“师公”来做“功德”超度亡灵(也有出殡后进行的)。举行追悼仪式,有主持人,摆上香烛供品。孝子孝女先拜,拜后要从棺材下爬过再起立。女婿拜较讲究,形式复杂,要求严格,故往往围观者众多。最后是一般亲朋祭拜,都要奏乐,由“师公班”负责。一般由长孙陪拜。出殡时,棺材抬到半路要略停再行。送丧队伍送到墓地即可,不得依原路返回。出殡路上燃放鞭炮,抛撒纸钱。安葬时要先简单地祭奠,然后放入墓穴。家属迎回“木主”(即牌位),送入厅堂安奉,称“回灵”。亲朋来祭悼故人,要送礼。出殡的当天中午,要宴请亲朋(70年代后期以来,也有改在晚上宴请的)。亡故7天,要做“七日”,亡故100天要做“百日”,均要进行悼念。上辈亡故,子孙有到婚龄而准备结婚者,须在百日内进行,否则要3年后方可。
洞头县殡葬方式是棺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把棺材埋进土里,待过些年后,再把骷髅收殓入瓮,埋起来,称为“薨宫”,另一种是建造坟墓(在地面上),称作“风水”,有轿椅式、塔式等,再把棺材放入“风水”扩穴内。做“风水”要请“师公”选墓地择吉日;有预先砌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建造的。个别地方有“风葬”形式;让棺材露出地面,在上面搭上简易草棚,称为“棺寮”,过些年后再收殓形骸安葬。解放前,大多数穷人死后只能土葬,即把棺材直接埋入土里;只有少数富裕中农以上的财主,才有可能做“风水”。解放后至60年代中期还有些人死后是土葬的。60年代后期始,土葬很少。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封建陋习有些抬头,丧葬大操大办,一度出现“造坟热”,造“风水”、修祖坟盛行。有的“风水”建造考究,耗资万元以上。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占用大批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1987年8月,成立洞头县移风易俗办公室。发动群众兴建民间公墓。当年10月9日,洞头县第一座民间公墓一—“东龙公墓”破土动工,至1988年8月竣工。截至1990年底,全县各乡、镇建造民间公墓,已竣工18座,3465个扩穴;正在动工兴建9座,1708个扩穴。
--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一切善恶,皆由心起
不随心行,令心随己
一切珍宝,尽在心中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