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戒贪●戒嗔●戒痴●戒慢●戒疑),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南麂列岛的自然特征:生物多样性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Feb 28 23:31:58 2007), 转信

  生物多样性 

  贝类 

  南麂列岛的贝类已鉴定出403种,占全国海洋贝类总数的20%以上,分隶5纲15目188科。其中,多极纲11种,腹足纲203种,掘足纲2种,瓣鳃纲168种,头足纲19种。经济种类100余种。403种中,14种为国内首次新记录,22种在全国沿海仅见于南麂海域。从全国各海区贝类分布情况看,南麂列岛贝类可分为: 

  沿海广温性广分布种 

  101种,其中瓣鳃纲49种,腹足纲41种,头足纲7种,多板纲4种,占总数的25.06%。主要有嫁(虫戚)、单齿螺、锈凹螺、短滨螺、疣荔枝螺、红带织纹螺、珠带拟蟹守螺、毛蚶、菲律宾蛤仔、等边浅蛤、僧帽牡蛎、带偏顶蛤、大竹蛏、红条毛肤石鳖、曼氏无针乌贼、火枪乌贼等。是重要的经济种类。 

  东海和南海的亚热带种 

  206种,其中瓣鳃纲62种,腹足纲124种,头足纲12种,多板纲6种,掘足纲2种,占总数的51.2%。主要有条色鲍、中华楯(虫戚)、格氏(虫戚)、拟蜒单齿螺、黑凹螺、角蝾螺、渔舟蜒螺、塔结节滨螺、棒锥螺、复瓦小蛇螺、爪哇窦螺、粒神螺、习见蛙螺、浅缝骨螺、瘤荔枝螺、泥东风螺、管角螺、伶鼬榧螺、白龙骨乐飞螺、青蚶、结蚶、条纹隔贻贝、短石蛏、棘刺牡蛎、异纹心蛤、紫斑海菊蛤、扭曲猿头蛤、波纹巴非蛤、歧脊加夫蛤、巧楔形蛤、紫藤斧蛤、日本花棘石鳖、平濑锦石鳖、拟目乌贼、中国枪乌贼、东蛸等。本类群有些种类生物量大,是岛民的主要赶海对象。有些种类则是底栖生物群落构成的优势种。 

  主要分布于南海的热带种 

  80种,其中瓣鳃纲45种,腹足纲35种,占总数的19.85%。该类群的种类分布于广东大陆沿岸和海南岛,少数种类可向北分布到厦门一带,但多数种类在福建沿海尚未见到,而在南麂列岛均有出现。如眼球贝、琶琶螺、鼠眼孔(虫戚)钩蝾螺、毛螺、乌咀尖帽螺、纯洁嵌线螺、莫利加螺、粒帽蚶、细须蚶;舟蚶、菲律宾偏顶蛤、光石蛏、丁蛎、短翼珍珠贝、中华牡蛎、鹅掌牡蛎、马尼拉卵蛤、面具美女蛤、不等蛤蜊、楔形斧蛤、美女白樱蛤等。南麂列岛海域出现了典型的热带种,如肩榧螺、古蚶、美丽珍珠贝、扁平安螺等,这些种类原仅分布于海南岛南端和西沙群岛。 

  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能延伸到东海北部的暖温带种 

  共16种,其中瓣鳃纲12种,腹足纲3种,多板纲1种,占总数的3.97%。如厚壳贻贝、偏顶蛤、栉孔扇贝、线目蛤、蓝天壳侧鳃、网纹鬃毛石鳖等。 

  藻类 

  南麂列岛底栖海藻为82属174种。其中,蓝藻类3属3种,红藻类51属105种,褐藻类20属36种,绿藻类9属31种,占全国海藻总数的20%左右。其繁生量及分布,有优势种、常见种等107种,作区系分析依据为3区: 

  温水性种类 

  77种,占总数的72%,其中可分暖温带性种71种和冷温带性种6种。暖温带性种是重要的组成者和经济类,如苔垢菜、园紫菜、石花菜、鸡毛菜、蜈蚣藻、叉枝藻、角叉菜、小杉藻、节荚藻、日本多管藻、囊藻、宣藻、羊栖菜、鼠尾藻、软丝藻、羽藻、海柏等。人工养殖的主要紫菜品种坛紫菜,是浙闽沿海特有的暖温带性种。黑叶马尾藻又是近年在南麂列岛发现的新种,分布于浙南闽北。冷温带性种类在南麂列岛有海膜、水云、肠浒苔等,养殖生长较为繁茂。 

  暖水性种类 

  29种,占总数的27.1%。这些种类往南分布至福建、广东大陆沿海,在浙江的是:柔细爬管藻、褐舌藻、裂片石莼、布氏藻等。 

  冷水性种类 

  仅多管藻1类,占总数的0.9%,出现于冬、春季。南麂列岛海藻资源中,经济种类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用途分食用、药用和藻胶工业原料三大类,很多种类兼二种或三种用途。 

  我国南北不同海域的一些生物种类在南麂列岛并存和繁衍,贝、藻类中尤为明显,如在黄、渤海常见的厚壳贻贝、偏顶蛤、栉孔扇贝、裙带菜等贝、藻类在该区可以正常生长。生长在海南岛的肩榧螺、古蚶、美丽珍珠贝、扁平窦蛤和清澜新那藻等典型的热带贝、藻,也可在南麂列岛海区正常生长。这些温度性质截然不同的贝、藻类,在南麂列岛海区并存,并不断向南或北扩张,说明南麂列岛海区在我国海洋生物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科学地位和学术价值,是海洋贝藻类的种质资源库。 

  鱼类 

  南麂海区饵料生物丰富,水质良好,原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鱼类的主要渔场之一。八十年代,带鱼、鳓鱼、鲳鱼、马鲛、(鱼免)鱼、海鳗、石斑鱼等仍保持一定的优势和质量。同时,尤头鱼、梅童、黄鲫、白姑、叫姑等小型鱼类迅速繁殖生长,保持很大优势。南麂渔区已查明鱼类397种,隶属于2纲、30目、134科、245属。经济鱼类100多种,约占南麂海区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名贵的和重要经济鱼类有石斑鱼、鲥鱼、黄唇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鱼免)鱼、鲳鱼、海鳗、马鲛、鲷类、鲨类、鳐类、鲆鲽类、舌鳎、刀鲚、凤鲚、斑(鱼祭)、白姑鱼、银鱼、小公鱼、七星鱼等20多种。南麂海区主要受到台湾暖流消长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北方冷水团消长和浙闽沿岸水系的影响,因此,鱼类种类繁多,区系较为复杂,有特点。大部分为热带和亚热带的暖水性种和暖温性种,其中暖水性种163种,占鱼类总数的44.3%;暖温性种142种,占36.8%,温水性种44种,占12%;冷温性种19种,占5.1%;冷水性种没有发现。就种类而论,南麂海区与福建海区的相同种类有291种,占鱼类总数的79.1%,与东海相同的有298种,占总数的81%;与南海相同的有245种,占总数的66.6%;与黄海、渤海相同的有112种,占总数的30.4%。就地理分布情况,南麂海区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域的鱼种类,约占全部种类的51.6%,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热带、亚热带种类,占45.7%;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有分布的种类,仅占2.7%。南麂海区鱼类大部分属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动物区系。 

  大宗产品 

  南麂渔场是浙江省主要渔场之一。大宗产品有: 

  中国毛虾,年产量一万吨左右(鲜品);三疣梭子蟹,年产近万吨;马鲛,年产近2000吨;带鱼,年产3000~5000吨;海蜒,年产500吨左右(鲜品),质量在全省称优;大黄鱼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年产1000吨左右。1957年由于普遍采用敲(舟古)作业,年产量高达2万吨左右。滥捕结果、大黄鱼逐年骤减,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几乎绝迹;小黄鱼,五十年代,年产500吨左右,六十年代以后至今亦属罕见;东海区曼氏无针乌贼(墨鱼),年产2000吨左右,捕捞技术的改进,超负荷捕捞,资源逐年衰减,八十年代后期,年产不到500吨;海蜇,五十年代之前,旺发时满海皆是,1960年和1966年为建国后高产年份,年产达200万对(一个海蜇头和皮为一对)。1966年县水产公司收购三矾提干品1600吨(重量占鲜品8%),1974年产量大为减少,以后近乎绝迹。 

  产量比较可观的有鲳鱼(银鲳、乌鲳、沙鲳)、棘头梅童鱼(梅鱼)、龙头鱼(水(鱼孱))、红虾(多为管鞭虾)、七星鱼、(鱼是)鱼,年产几百吨至上千吨。黄姑鱼(又名黄山)年产上百吨。 

  稀有名贵品种 

  除了上述常见的品种以外,还有许多稀有名贵品种。如石斑鱼,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雌雄同体,营养价值很高。主要品种是青石斑鱼,栖息在海水深层的礁崖间,采用垂钓等方法捕获,年产30~50吨,为出口创汇产品。(鱼免)鱼,暖温性底层鱼类(鱼鳔是滋补药材,味甘、咸,性平,有养血、止血、补肾、固精、消炎之功),年产10~20吨左右。黄唇鱼(俗称黄甘鱼),建国后,捕到20多条,条重80~150市斤。鳔为稀有的特等补品。黄唇鱼肝亦有极高营养,但多食出现满脸脱皮,原因不明,渔民均弃之不食。鲟鳇鲨,实为鲟鱼、鳇鱼二个品种,形状相似,统称“龙鲨”,亦称“城隍鲨”。古代为贡品。肉味甘,性平,利丑脏,肥美人,肝主治恶血、疥癣。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少有捕获,条重10~300市斤。大鲨鱼,一般条重3~5吨,皮、鳍、教骨加工后为鱼皮、鱼翅、鱼脑,均为“海八珍”。肝可提炼正品鱼肝油。五十年代最高年产30~50条,六十年代最高产10~20条,七十年代最高年产5~10条,八十年代后期只能捕到1~3条。 

  不同季节的渔汛 

  南麂渔场处于浙江省南端,与浙中、浙北渔场有所不同,各种鱼、虾、蟹等随着水温、盐度的变化,生理的要求,都有深浅或南北回游的习性而形成不同季节的渔汛。 

  大黄鱼,一为早春黄鱼,立春至春分前,鱼群集中,网头大;二为春汛黄鱼,谷雨至小满是生产盛期,鱼群集中,网头大;三为桂花黄鱼,中秋节前后,鱼群分散,产最较少;四为老港黄鱼,一年四季都有,因鱼群分散,产量较少。由于酷渔滥捕,今已形不成渔汛。 

  小黄鱼,春分至谷雨,旺汛为清明前后。年产量500吨左右,由于自然海况变化和酷渔滥捕,五十年代后期已很少见,今近绝迹。 

  墨鱼,清明至夏至,旺汛在立夏前后。五十、六十年代,几乎年年旺发,年产量约2000吨左右。七十年代捕捞过度,产量逐年减少。八十年代中期已形不成渔汛。 

  带鱼,冬汛为11月1日开捕,到立春前止。春汛立春后又紧接着捕“回头带”,一般到惊蛰止。七十年代前,冬至前后开始旺发。七十年代后期,小雪前后就开始旺发,随着当年天气、海况的变化,鱼发期亦有先后。七十年代以前,渔船先到嵊山,逐步南下洋鞍、大陈等渔场捕捞,冬至前后回到南麂渔场。七十年代后期,浙北渔场渔况转差,南北麂渔场和洞头~披山渔场成为带鱼汛中心渔场之一。各地渔船齐集捕捞,超过了渔场示受能力,带鱼资源下降,1980年产量32840吨,1981年后,年产量在630吨至1700吨之间。 

  银鲳,为暖温性的中下层鱼类,回游情况和鳓鱼相同。渔期在清明到夏至,旺汛为小满到芒种。产卵时间较长,主要在立夏左右。 

  龙头鱼,为暖温近岸性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性残贪食,繁殖能力强。全年都在浅海水域,渔期全年,旺汛期从清明至立冬,春季最好。产卵期在5~6月。 

  黄鲫,分布广,繁殖力强,生长快。分布移动都在近岸浅海区,渔期全年,旺汛期5~8月。产卵期5~6月。 

  棘头梅童鱼,为暖温近岸性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分布广,较分散,繁殖力强。渔期全年,产卵期5~6月。 

  海鳗,栖息于海流较缓的黄色软泥海底,性残贪食。每年春季由外海向沿岸浅海区生殖洄游,冬季游回外海越冬。渔期为谷雨至立冬,旺汛是谷雨到芒种、秋季8~11月,产卵期为小满到芒种。 

  石斑鱼,为贵重鱼类,喜清水,分布在南麂岛岸边,渔期在春、夏、秋三季。 

  马鲛,为近海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性凶猛。每年初春水温回升,从深海向沿岸浅海区生殖洄游,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入秋后水温下降,逐渐向外海移动越冬,渔期在5~6月。八十年代为对网机帆船捕捞的主要鱼类,年产量1000吨以上。 

  虾类 

  南麂渔场的虾类有79种,分别隶属18科39属(包括岛上纯淡水种2种,隶属1科2属)。其中浙江省首次记录14种。79种虾类中,经济种64种,占虾类总种数的81%。其中重要经济虾类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中国毛虾、细螯虾、哈氏仿对虾、刀额仿对虾、周氏新对虾、刀额新对虾、高脊管鞭虾、中华管鞭虾、长缝拟对虾、鹰爪虾、戴氏赤虾、须赤虾、脊尾白虾、安氏白虾、中国龙虾和锦绣龙虾等33种,占总数的41.8%,占经济种的51.6%。经济虾类中以中国毛虾最多,其产量占虾产量的三分之一强。其它优 

  势种有;高脊管鞭虾、长缝拟对虾、哈氏仿对虾、须赤虾、戴氏赤虾、周氏新对虾、脊尾白虾、日本对虾、细螯虾等25种,占总数的31.6%。南麂海区虾类以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中热带虾类26种,占虾总数的32.9%;亚热带虾类43种,占54.4%;温水性虾类6种,占7.6%;冷水性虾类4种,占5.1%。对虾类中,热带种占58.1%。南麂海区虾的种类与渤海相同的有25种,与黄海相同的有35种,与东海相同的有73种,另有4种为东海首次记录,与南海相同的有57种。 

  主要种类: 

  中国毛虾,主要分布在岛内外水深40米以内,春夏季集中20米深以内的海岛附近,冬季向外移动,属浙南闽北群系。12月至翌年5月为生产盛期,7~9月也有相当产量,繁殖期为芒种前后。年产约2万吨。 

  高脊管鞭虾,分布于南麂岛外侧海区,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栖息于60~90米深的水域。产量占拖虾产量的25%左右,高时可达48%。 

  长缝拟对虾,主要分布在南麂岛外侧水深60~100米海区,产量约占拖虾产量的30%。 

  须赤虾,主要分布在南麂岛外侧60~90米水深的泥沙底海区,产量约占拖虾产量的33%。 

  中华管鞭虾,主要分布在南麂岛20~80米水深的海区,春季为张网捕捞,秋冬季为拖虾网捕捞,年产量约5000吨。 

  蟹类 

  南麂海区蟹类有128种,分别隶属17种68属。其中浙江省首次记录30种,东海首次记录12种。在128种蟹类中,经济种占39种,占蟹类总数的30.5%。其中,主要经济蟹类有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日本(虫寻)、绣斑(虫寻)和中华绒螯蟹等12种,占经济种的30.8%,占总种数的9.4%,它们种类虽不多,但数量却占绝对优势,仅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就占南麂渔场蟹类总产量的90%左右。三疣梭子蟹是出口的主要产品。南麂海区蟹类,暖水性种类有123种,占总数的96%;北温带冷水性种类5种,占总数的4%。出现在南麂海区北温带冷水性种类,如草窄额互爱蟹、四齿矶蟹和小型矶蟹,南海未出现。出现在南麂海区约热带性暖水种类,大部分不能越过长江,仅分布到舟山群岛以南或其附近,如绵蟹、干练平壳蟹、遁行长臂蟹、七刺栗壳蟹、斜方玉蟹、逍遥馒头蟹、卷折馒头蟹、双角互敬蟹、红星梭子蟹、拥剑梭子蟹、纤手梭子蟹、锯缘青蟹、武士(虫寻)、变态(虫寻)、长手隆背蟹、红斑斗蟹等。其中一些强暖水性种类,仅分布到南麂海区的北缘地带,如小区阴绵蟹、钩突鬼蟹、葛氏六角蟹、太平洋大眼蟹、疣面关公蟹、银光梭子蟹、少刺短浆蟹、桑椹蟹、红斑瓢蟹、字纹弓蟹、韦氏毛带蟹等。以上情况表明南麂海区是北温带冷水性蟹类分布的南缘临近界,同时也是一部分较强的暖水性蟹类分布的北缘临近界,蟹类区系有着明显的种类交替。南麂海蟹的种类较为复杂,既有世界广布性种类,如细点圆趾蟹;又有分布局限于浙南和福建的特有地方性种类,如福建佘氏蟹、沈氏长方蟹。但绝大部分种类是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种和北温带冷水性种及大海区的地方性种,如与渤海相同种有32种,与黄海相同种有52种,与东海相同种有116种,与南海相同种有96种,与日本海相同种有91种。南麂是浙江沿海蟹的种类最多的海区,比浙北90种多38种。与其他海区比较,比黄海90种多38种,比渤海32种多96种,比南海的450种少222种。 

  主要种类: 

  三疣梭子蟹,浙江南部沿海全年都有分布,其种群基本上属浙南地方种,但混有少数闽中渔场的种群。繁殖期为春夏二季,以春季为主。活动力和繁殖力都很强,适应性也较强,生长又快,资源易于恢复,全年均可捕捞,以冬至前后一个月最肥,俗称“膏蟹”。年产量1万吨左右。 

  锯缘青蟹,浙江南部(包括南麂岛和其海区)所有泥滩上都有分布,繁殖期为10月交配,翌年3月抱卵,4~5月产仔,7~8月进行第二次产仔,全年可捕,最肥在冬季。 

  其他海洋生物 

  海绵动物2种,腔肠动物48种,栉水母动物2种,扁形动物1种,多毛动物36种,节肢动物1种,外肛动物31种,腕足动物4种和棘皮动物27种,共计152种,其中9种为本省新记录。另外,有爬行动物3种。南麂海区的蔓足类动物有28种,分隶7科15属。优势种类是日本笠藤壶、鳞笠藤壶(俗称触咀)、龟足、三角藤壶和纹藤壶等,这些都有食用经济价值。 

  岛上动物植物 

  陆生脊推动物 

  两栖纲:1目5科11种。爬行纲:3目5科13种。鸟纲:7目15科23种。哺乳纲:6目7科8种。共有4纲17目32科55种。南麂岛原与大陆相连,岛上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与大陆所共有,后因海陆变迁而形成岛屿,动物留居岛上。但因岛屿面积不大,生境简单,动物能长期生存者不多。除较大鸟类以外,其他动物渡海上岛的可能性权小。因此,岛屿上动物种数远不知大陆上的多。 

  植物 

  南麂列岛上有种子植物89科253属317种。其中棵子植物3科7属7种(其中6种栽培);被子植物86科246属310种(其中45种栽培)。 


  双子叶植物占72科178属222种(其中36种栽培),单子叶植物14科68属84种(其中9种栽培)。 

  在317种种子植物中,有木本植物69种(其中常绿灌木32种,落叶乔灌木37种),草本植物206种,各类藤本植物42种。 

  南麂列岛的植物具有较多的新分布记录种和丰富的滨海岛屿植物区系的特有成分,属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区域。但由于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植物区系的热带、亚热带特征显著,既具有我国东南大陆华东中亚热带区系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华南、南亚热带区系的特色,同时与日本滨海植物区系有着密切亲缘。其代表植物有松类、木麻黄、台湾相思、桉树、竹类、香蕉、滨海的绒草、独穗飘拂草等。(来源于中国生态旅游网) 

--
你所追寻的完整与圆满,就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来,没有人会愿意陪你远渡重洋.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0.7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