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临●举轻若重),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新昌民间传说之清官第一───甄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Feb 8 20:04:16 2007), 转信
清官第一───甄完
新昌穿岩十九峰景区的南面有个岩泉村,其村的岔路口,竖立着一个牌轩,上面刻着“清官第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据载,这是甄完受皇上诰封而竖的。
甄完是明朝(1452)的河南布政使。1392年他出生在岩泉村,家里很穷,只有一间茅屋,但读书很用功,从小帮助家里劳动,直到29岁那年才上京赶考。
新昌上京赴考须过钱塘江。那时钱塘江上没有大桥,只有渡船,甄完也不例外,他走到船埠头刚要上船时,突然狂风怒嚎,倾盆大崐雨,波涛翻滚,甄完不禁暗自叹息:“钱塘江阿钱塘江,请你平波息浪吧,我甄完若有官职做,决不贪赃枉法,定造福于民。”说也奇怪,甄完话音刚落,钱塘江上果然风平浪静了。甄完一路上平安无事到达京城,中了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来连续提升做了几任大官,最后为河南布政使。甄完在职期间,对国事勤勤恳恳,对百姓体恤同情,对自己生活克勤克俭,对公物公私分明。这样的大官,每天过往银子成千上万。甄完不忘过钱塘江的誓言,自己分文不沾,全部纳入国库,并把自己省吃俭用剩下来的俸禄资助灾民,也资助家乡开凿1000多级石阶的台头岭,便利乡民出入之行。这样的清官却引起上司下属官僚们的不满和猜忌,在他背后大搞阻谋诡计,进行陷害。俗话说:“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数年后,1455年甄完辞官返乡。
甄完归乡途中最后一天,到了嵊州境内一个村的水塘边,离家只有几十里路了,一摸身上还有七个铜钿的盘缠费,随手递给塘边洗脚的乞丐。他面对水塘叹道:“我甄某虽蒙有不白之冤,辞官回家,但自身清白如水塘也!”后人将这件事广为流传,这口塘也叫“清水塘”。
甄完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年老父母和妻儿十分高兴,但家里无以生计,只得告别双亲及家小,去东阳教书。
再说皇帝虽然准甄完辞官,过后回忆起他的为人处事,觉得后悔,就暗暗地派了一个特使,到新昌岩泉村察看一下甄完的府第及家产,以便证实一下甄完这几十年来,究竟有否贪污。经过特使明察暗访。回奏皇上:“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八十公公打柴不够烧,七十婆婆纺棉不够穿,每天两只小船运菜还不够吃。”皇上闻奏,气得怒气冲天,一个小小布政使生活过得介阔气,房子气派不说,还要八十人打柴,七十人纺棉,二只小船运菜下饭,这还了得!后来经特使解释,皇上才恍然大悟。“长椽细瓦”是竹椽茅草,“擂鼓门”是用竹篾编的的扁平圆形竹器(团背)当门;“八十公公”是甄完80岁的父亲,“七十婆婆”是他母亲,“二崐只小船”是二只鸭子,每天靠二只鸭子生下的二只蛋,还要拿去换盐呢!特使还讲了“清水塘”的传闻。皇帝听了深受感动,急忙下旨诏甄完进京复职,同时又传谕拿文房四宝,立刻封甄完为“清官崐第一”。两道圣旨到达岩泉村,甄完早已隐姓埋名不愿为官。
嘉靖皇帝为嘉奖甄完布政使,降旨在岩泉村口建造牌轩,写上“清官第一”四个大字,并规定所有大小官员过路到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
它告诉人们,在贪官污吏横行的封建王朝能出这么一个清官,是值得歌颂的。
--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948毫秒